忻州方誌——隋煬帝被困雁門城

隋煬帝被困雁門城

隋文帝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後,突厥不斷入侵擄掠,興兵南犯,威脅隋的統治。北周嫁到突厥的沙缽略可汗夫人千金公主,“自傷宗祀絕滅,每懷覆隋之志,日夜言之於沙缽略。由是悉眾為寇,控弦之士四十萬。”但當時突厥有四位可汗,各擁重兵,沙缽略與阿波、達頭等可汗不和,為隋制勝突厥提供了有利條件。

忻州方誌——隋煬帝被困雁門城

開皇元年(581 年)十二月,突厥沙缽略可汗藉口為北周復仇,聯合原北齊營州刺史高寶寧,攻佔臨榆鎮(今山海關),準備大舉攻隋。

開皇二年(582)春,楊堅於幷州置河北道行臺尚書省,以晉王楊廣為尚書令;在洛陽置河南道行臺尚書省,以秦王楊俊為尚書令;在益州置西南道行臺尚書省,以蜀王楊秀為尚書令;調兵遣將加強北方各要地守備,以御突厥。

開皇二年(582)五月,沙缽略率本部與阿波等各可汗兵40 萬突入長城,分路攻掠北方要地。隋軍曾分別在馬邑、可洛峐擊敗突厥軍,但未能阻止其攻勢。十二月,突厥大軍深入到甘肅武威、金城、天水、上郡、弘化、延安等地,大掠牲畜、財物等。在周槳(今甘肅慶陽南)之戰隋軍頑強抗擊沙缽略主力後,突厥達頭可汗不願繼續南進,引兵自去。沙缽略恐其後方生變,遂撤兵北返。

楊堅利用突厥各可汗間的矛盾,採納長孫晟建議,實行“ 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策略,先後派出使臣結好西面的達頭可汗和東面的處羅侯,以分化、削弱沙缽略的力量。開皇三年(583)春,沙缽略再率各可汗兵南犯。四月上旬,楊堅下達“ 清邊制勝”詔令,命衛王楊爽等為行軍元帥,率隋軍主力20 萬分道反擊突厥,先後在白道、高越原、靈州、和龍等地各個擊敗突厥各部,並乘機說服阿波可汗歸隋,進一步促成突厥內亂,使沙缽略與阿波等相互攻戰不止。隋經三年防禦作戰,完成了反攻準備;突厥則因隋之分化、離間,內部矛盾加深,分裂為東、西突厥二部。加以災荒嚴重,其勢愈加不利。

開皇四年(584)春,西突厥達頭可汗降服於隋。秋,東突厥沙缽略因屢為隋軍所敗和阿波軍不斷攻擊,也向隋求和稱藩。隋軍反擊突厥獲勝,迫使沙缽略內附稱臣。隋文帝賜千金公主姓楊,改為大義公主。隋文帝滅陳之後,將陳後主的屏風贈送大義公主,不料反引起大義公主的傷懷,又挑動突厥反隋,隋文帝要求突厥殺掉大義公主。恰巧大義公主與人私通事發,於是突厥殺大義公主,再次歸附稱臣。

隋文帝仁壽三年(603 年),鐵勒的思結、伏利具、渾、斛薩、阿拔、僕骨等10 多部,背叛達頭可汗,歸附啟民可汗。奚、霫等5 部也內遷。達頭可汗西奔吐谷渾,從此在歷史上消失。啟民可汗把達頭的部眾收歸自己統率。長孫晟送啟民可汗北遷磧口(今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西)使他更便於管理整個東突厥汗國。隋文帝將宗女義成公主嫁於啟民可汗,啟民可汗在位時一直俯首聽命。為了進一步羈縻突厥,在突厥又一次內亂,啟民可汗只剩了幾千人時,隋文帝讓啟民可汗帶部住進了河套南面,“於朔州築大利城以居之。……部落歸者甚眾。雍虞閭又擊之,上覆令入塞。

雍虞閭侵掠不已,遷於河南,在夏、勝二州之間,發徒掘塹數百里,東西拒河,盡為啟民畜牧之地。”後來更將其放進長城之內,在沿邊都有所居。突厥在隋煬帝時又開始強大起來,啟民可汗死後,其子始畢可汗繼位,就開始不聽隋朝節制了。

看到始畢可汗有尾大不掉之勢,隋煬帝使裴矩安集隴右,聽從裴矩建議,又想用隋文帝時的分化離間之計,欲以宗女嫁給始畢可汗的弟弟叱吉設,拜為南面可汗;叱吉不敢接受,卻激怒了始畢可汗。始畢可汗有個足智多謀的親信叫史蜀胡悉多,裴矩想除掉這個人,便假意通知與突厥互市,將史蜀胡悉多騙到馬邑,殺之。然後遣使告訴始畢可汗說:“史蜀胡悉叛可汗來降,我已經替你斬了他了。”始畢可汗知道這是要削減他的羽翼,從此以後不再朝拜隋煬帝。當他看到中原到處起義烽火,便也起了叛亂之心。

隋煬帝於大業十一年(615 年)八月初五巡北塞,八月初八始畢可汗率騎數十萬謀襲乘輿,義成公主先遣使者告變,八月十二,車駕馳入雁門,齊王暕以後軍保崞縣。八月十三突厥大軍圍雁門。《資治通鑑》載:“城中兵民十五萬口,食僅可支二旬,雁門郡四十一城,突厥克其三十九”,只剩下隋煬帝所在的雁門郡城和齊王暕以後軍所保的崞縣城,讓突厥人久攻不下。

隋煬帝被圍困雁門城,突厥兵勇猛攻城,箭如飛蝗,紛紛落在隋煬帝面前。隋煬帝又驚又怕,抱著小兒子楊昊大哭,眼睛都哭腫了。左衛大將軍宇文述建議隋煬帝帶幾千精兵衝出去突圍。大臣議論紛紜,大多認為這樣做太冒險,不如請煬帝下詔赦免高麗,使將士們免除再伐高麗的擔心,一心一意對付突厥,並親自撫慰官兵,激勵士氣,堅守待援。

煬帝聽從大臣建議,下詔赦免高麗,不再征伐,並親自巡視慰勞將士,下令:“守城有功者,無官直除六品,賜物百段;有官以次增益。”又派出使者慰勞將士,相望於道,於是眾將士都踴躍殺敵,晝夜拒戰。到八月二十四這天,又下詔天下召募勤王兵馬,得到詔書的附近州縣守令競相前來赴難。

忻州方誌——隋煬帝被困雁門城

同時,隋煬帝派遣使者突圍而出求救於義成公主,公主遣使告訴始畢可汗說:“北邊有急。各路救援兵馬已到忻口。”讓他趕快回師。

當時,李淵父子在山西討賊,次子李世民年方十六歲,得到詔書後,前來救駕。李世民當時在屯衛將軍雲定興部下當營將,出兵時,向雲定興建議說:“始畢可汗之所以敢圍困皇上,是因為他認為中原救駕援兵一時不會到來。我軍兵少,突厥兵多,對起陣來,敵眾我寡,不但救不了駕,還可能被他們吃掉。不如採取疑兵之計,虛張聲勢,拉長隊伍,軍中多增加旗號、鼓角,白天軍旗揮舞,幾十裡不斷,夜晚鼓角相應。使突厥以為援救大軍已至,必然驚懼疑慮,說不定會解圍而去。”

雲定興孤軍救駕,也知不是突厥對手,便採納李世民建議,調集軍旗、鼓角,拉長隊伍,分道而進,白天沿路各處軍旗飄揚,夜晚鼓角齊鳴。幾路隊伍同時進入崞縣境內,果然被突厥偵察兵發現。他們看到前後幾十裡不斷的旗鼓,趕忙飛報始畢可汗,說隋帝救援大軍正向這邊進發,前鋒已至崞縣。

這時,東都洛陽的救駕兵馬以及諸郡援兵也先後趕到忻口,收到義成公主告急文書的始畢可汗本就憂慮北方後院之亂,如今聽說隋朝救援大軍已到,知道大勢已去,於是下令全軍撤退。隋煬帝派人出去偵察,發現山谷皆空,便派二千騎追到馬邑,俘虜突厥老弱殘兵二千餘人。

隋煬帝八月初五巡北塞,八月十三被圍,八月二十四詔募天下救駕,九月十五始畢退兵。九月十八隋煬帝返回太原,被圍32 天。

隋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後,隋帝國的內亂嚴重削弱了華夏,而突厥則因內部統一轉向強大,東起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都降附於東突厥。東突厥控弦之士百餘萬,達到了“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空前強盛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