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城春秋三千年,一朝看罷常州嘆

友情提醒:本文共計5,000字,閱讀時長約12分鐘

淹城春秋三千年,一朝看罷常州嘆

常州春秋淹城遺址航拍圖 常州市水利局/供圖

江河兀自競逐,歷史變動不居。

有著“中吳要輔、八邑名都”美稱的常州古城,

在舊時光裡更具江南水鄉的氣質。

常州北環長江,南臨太湖,

京杭運河由西而東穿城而過,

南北兩側密佈的河道溝塘串聯起江、河、湖、蕩,

為引、蓄、排、航提供了優良條件,

奠定了魚米之鄉的地利基礎,

也勾勒了這座古城的文化肌理和歷史鄉愁。

淹城春秋三千年,一朝看罷常州嘆

常州水系圖 計玉根/製圖

城以水興 城水一體

淹城春秋三千年,一朝看罷常州嘆

常州伴水而生,因水而興,是一座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深厚的底蘊裡瀰漫著氤氳水汽。

地處武進區的淹城遺址,見證著常州遙遠的古代文明,它是我國目前西周到春秋時期保存下來的最古老的城池,也是世界上僅有的三城三河形制的古城,迄今已有近3000年曆史。

漢《越絕書·吳地傳》記載:“毗陵縣南城,故古淹君地也”。相傳當時據有山東曲阜一帶的淹君與商代後人武庚勾結髮動叛亂,被周成王所滅後,帶領殘部輾轉逃到江南,在此鑿河為塹,堆土為城。也有另外的說法,春秋末期,吳王壽夢第四子季札因不滿闔閭刺殺王僚奪取王位,決心與闔閭的強暴政治決裂,便在封地延陵築城挖河,以示淹留之決心。在幾千年的雲遮霧罩裡,我們已經很難看清當初究竟是誰造就了這座謎一樣的宏大城池。即便作為常州的人文始祖,季札造城也還是缺乏更多的史料考據和實物佐證。但淹城的存在卻是不爭的事實。

淹城春秋三千年,一朝看罷常州嘆

淹城春秋三千年,一朝看罷常州嘆

淹城 深藍/攝影

淹城遺址共有三道城牆,三道城河,層層相套。方圓大小與孟子所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大致吻合已足夠稱奇了,更奇妙的,外城、中城、內城各有寬闊的城河環繞,進出淹城沒有陸路,唯有水道,全靠舟楫穿行。在淹城遺址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最為珍貴的是用整段楠木鑿空而成的4艘獨木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獨木舟,它也印證了《易經•繫辭》中的“刳木為舟”的記載。這種形制的城池世所罕見,想來首先是為了安全防護的需要吧,它也充分反映了遠古時期常州先民因地制宜逐水而居的智慧和創造。

淹城春秋三千年,一朝看罷常州嘆

古運河畔御碼頭 孫榮友/攝影

時光荏苒,水流不息。自西晉太康年間毗陵郡治於常州,始築內子城。此後城垣幾度建築,但都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特別是穿城而過的江南運河,已經成為常州的母親河。

一般人以為,京杭運河始建於隋煬帝,其實是一個誤解。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為了討伐楚國,採納了伍子胥的建議,開鑿數十公里由蘇州望亭到盛澤方向的胥河,是江南運河的前身,比隋煬帝開挖運河早了1000多年。就常州境內的這一段而言,早在公元前495年,吳王夫差即位後,聽取謀臣范蠡之諫,為了與齊國和晉國爭霸中原,號令數十萬民工開鑿江南運河,由蘇州的望亭經無錫一直開鑿到常州奔牛,然後由老孟河接通長江。開挖江南運河後的第九年,即公元前486年,又在蘇北開鑿了揚州到淮安的邗溝(裡運河),溝通了了東南地區和中原諸州。隋大業年間,隨著南北大運河的開通,常州更成為“三吳襟帶之邦,百越舟車之會”的交通樞紐。五代時期常州修外子城時,城牆逐漸往南運河處偏移,公元936年擴建羅城,城址已經擴展至運河邊上。

淹城春秋三千年,一朝看罷常州嘆

始建於明正統年間橫跨古運河的廣濟橋 孫榮友/攝影

此後,常州市區基本沿著運河佈局城市建築,使常州市區沿運河呈現琵琶狀或曰紡錘狀的佈局。常州城區現有街巷與歷史街巷走向基本一致,很多街巷還保留原有名稱,主要的沿河長街與伸向水系的短巷構成縱橫的古城街巷格局,至今仍清晰可見。

自西晉至清末長達1600多年的時間裡,常州行政管轄中吳地區,是中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江南三大行政中心之一和重要的經濟中心,也是長江下游重要的軍事要衝和江南地區水陸交通漕運樞紐。南宋詩人陸游在《常州奔牛閘記》中說,朝廷“實仰東南財賦,而吳中又為東南根柢”,又引時語云,“蘇常熟,天下足”。運河的交通便利以及眾多河網構織的沃野良田,對於常州這座城市的形成、發展、壯大並終成人文鼎盛、經濟繁榮的江南名邑,其影響至為深遠。 不爭的事實。

水潤性靈 殆是前緣

淹城春秋三千年,一朝看罷常州嘆

桃花盛開太湖灣 姚建國/攝影

水是有靈性的吧,繾綣旖旎,至柔至美,在潛移默化中,神秘地影響著一個地區的人文氣質。

唐杜佑《通典》言常州:“藝文儒術,斯之為盛”。宋蘇軾稱頌常州:“眷此邦之多君子”。而“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則是清代文學家龔自珍對常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由衷讚美。

延陵季子在開邑時,已然標誌並預示了這座城市不凡的未來。此後,在常州的文化天空中,俊採星馳,人文薈萃。南北朝時蕭統編纂《昭明文選》,明代陳濟主持編纂《永樂大典》,清代語言學家段玉裁作《說文解字注》,晚晴李伯元寫下著名的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明清之際還孕育出了“常州學派”、“陽湖文派”、“毗陵詩派”、“常州詞派”、“常州畫派”和“孟河醫派”等著名團體,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深遠。常州考科興盛,兩宋時中試人數之多令朝野震驚,贏得了“儒風蔚然,為東南冠”(陸游《修後河碑記》)的美譽。據統計,從隋唐開科取士到清末,常州府共產生2920名進士,其中狀元達15名。晚清至今,常州的文化名人依然很多:盛宣懷、呂思勉、劉半農、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史良、趙元任、華羅庚、劉海粟,等等。現今僅市區緊傍著南市河的青果巷以及其它街區,依然保留著30多處歷史文化名人故居,也算是一大奇觀了。

淹城春秋三千年,一朝看罷常州嘆

天目湖狀元閣 常州市水利局/供圖

南市河一帶唐宋遺風和明清風骨至今猶存。

遙想當年,王安石任常州知州治理運河水患,蘇東坡10多次常州經留,文天祥被押元大都,唐順之出海大戰倭寇,都曾在這裡留下蹤跡。白雲溪上白雲渡,江南人家盡枕河。這一帶是常州的文脈所在,演繹幾多風流。

淹城春秋三千年,一朝看罷常州嘆

文亨橋與毗陵驛 孫榮友/攝影

而在不遠處的運河邊毗陵古驛,也在迎接和辭別更多的富商巨賈、遊子騷客和達官貴人。

毗陵驛,是僅次於金陵驛的江南大驛,南唐詩人徐鉉《題毗陵驛》詩云“曾持使節駐毗陵,長與州人有舊情。”南宋高宗趙構兩次西征抵禦金兵南侵,往返金陵途中,都曾駐蹕於此。清乾隆帝南巡,兩次從毗陵驛登岸進城。毗陵驛全盛時有驛馬46匹,馬伕29名,站船15只,水手123名,站鋪相遞,水陸兼備,四通八達,算是相當大的規模了。毗陵驛的聲名遠揚,其實還與賈寶玉有一段不解之緣。《紅樓夢》第120回,賈政和賈寶玉父子最後訣別的地點就在毗陵驛的碼頭上。賈政在驛船上隱約發現走失的賈寶玉,此時,身披紅鬥蓬的寶玉上前倒身下拜四次,然後隨著一僧一道飄然而去,再無蹤跡。在水邊告別,在水上消失,這個愛著水一樣女子的情種以如此的方式謝幕人世,也算是相當貼切了。

淹城春秋三千年,一朝看罷常州嘆

蘇東坡與常州的不解之緣 孫榮友/攝影

常州的水,給了生活繁衍在這裡的人一份靈動有致,而往來不息、代代無窮的過客也賦予了這座城市令人心旌搖曳的綽約風姿。說起與常州的淵源,最堪稱佳話的,是晚年兩次上表乞居常州的蘇東坡。他在《與孟震同遊常州僧舍》詩中寫到,“年來轉覺此生浮,又作三吳浪漫遊。”自二十歲中第之後,蘇軾多處為官,遍訪美景,然而唯把常州一直作為自己的第二故鄉。他曾十幾次來到常州,並終老於常州的藤花舊館。他在《桔頌帖》中寫道:“船入荊溪,意思豁然,如愜平生之慾。逝將歸老,殆是前緣。”

淹城春秋三千年,一朝看罷常州嘆

東坡公園艤舟亭 常州市水利局/供圖

晚年時,東坡全家從鎮江乘船赴常州,定居今藤花舊館。離鎮前,他在寄給朋友的信中坦陳:“今且速歸毗陵,聊自憩,此我裡。”真所謂,此心安處是吾鄉。作為一個外鄉人,這樣的感情,足夠動人心魄了。常州的溪山之美,文化積澱之深厚,以及他在常州的眾多重情重義的摯友,都使他對常州始終魂牽夢繞,這也是他最後定居並終老常州的重要原因。與此同時,蘇東坡的人格力量、學識才華,也給常州歷史文化以深刻、久遠的影響。

水賦圓通 工商立業

淹城春秋三千年,一朝看罷常州嘆

金輝艤舟亭 陳玲潔/攝影

水是靈動的,善於變通,不拘束、不呆板、不僵化、不偏執,它因時而變、因勢而變、因器而變,這種因機而動、隨物賦形和周流無滯的特質帶來無限生機,使人深刻感知到其中的機智圓通和左右逢源。作為國內屈指可數的歷史悠久的工商名城,常州的水聚人氣、聚物流、聚商機,同時也會在不經意間,給那些工商鉅子乃至引車賣漿者流帶來深刻的人生啟迪。

淹城春秋三千年,一朝看罷常州嘆

梳篦

常州經濟依託於運河獲得了輝煌的發展。漕運、木業、米業、豆業、茶業、果業等商業和手工業都是依託於運河而興起興旺,因為運河,常州也漸成為區域經濟的集散中心。

晉代開始有梳篦等家庭手工業。隋代“敕穿江南河”,為常州手工業發展創造了優越的條件。唐代的絹、綢、紅紫棉布、龍鳳席等已有較高水平,其中有些品種列全國之冠。《新唐書·地理志》和《通典·食貨志》載,常州的造紙工業甚為發達,是全國15個重要產紙地區之一。“新妝巧樣畫雙蛾,漫裹常州透額羅”,詩人元稹的兩句詩形象地刻畫了常州綢緞的流行程度。宋代,常州官府手工業作坊有造船場、雜造局、織造局、窯務等,私人手工作坊更是遍佈街巷。同時還成為江南五大絲綢產地之一,“晉陵絹”曾名極一時。明代,常州是全國33個較大的商業和手工業城市之一。明末清初,常州梳篦馳名中外,紡織業更是得到了極大發展。而到了清末民初,常州的民族工商業則更是依託於運河如雨後春筍般蓬勃興旺發展起來,紡織、機械、食品、電力等近代工業都已具相當規模,其中紡織業更是資本力量雄厚,在常州經濟中處於主要地位。

淹城春秋三千年,一朝看罷常州嘆

盛宣懷故居 孫榮友/攝影

作為常州經世致用、實業興邦的工商實業家傑出代表,來自南市河青果巷的晚清奇人盛宣懷,被譽為“中國實業之父”和“中國商父”。

盛宣懷,常州武進龍溪人,曾任天津海關道、會辦商務大臣、郵傳部尚書等職。慈禧太后把他當作不可少之人。李鴻章贊他:“一手官印,一手算盤,亦官亦商,左右逢源。”張之洞對他“可聯南北,可聯中外,可聯官商”的圓融通達給予極高評價。作為李鴻章的得力助手,盛宣懷一生經歷傳奇,成就不凡,創辦了許多開時代先河的事業。盛宣懷創造了10多項“中國第一”:第一個民用股份制企業輪船招商局;第一個電報局中國電報總局;第一個內河小火輪公司;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第一條鐵路幹線京漢鐵路;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公司;第一所高等師範學堂南洋公學;第一個勘礦公司;第一座公共圖書館;第一所近代大學北洋大學堂。此外,他還積極投身慈善事業,是中國紅十字會奠基人之一、首任會長。這樣的業績功勳足以彪炳史冊。

水釀精魂 亦柔亦剛

淹城春秋三千年,一朝看罷常州嘆

老子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至柔,卻柔而有骨,信念執著,堅忍不拔,可謂“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所以水的力量其實是驚人的。

常州水道縱橫,氣候溫潤,,隨處可見的“煙雨江南”與“小橋流水人家”景象,小巷裡彌散的是靜謐、幽雅、深藏不露的書卷氣息,這種雅緻的詩性文化將常州的矜持和文弱個性表現得淋漓盡致。對於水一樣的常州人,我們更多看到的可能就是這陰柔一面吧,然而他們的剛毅決絕和強悍不屈,在貌似綿弱的江南文化水流下積蓄著更加強大的力量。 就像常州話,毗陵方言屬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相較於一般吳語的柔婉軟糯,它似乎更夾雜著常州人特有的硬朗風骨。

淹城春秋三千年,一朝看罷常州嘆

天清地寧 盛世龍城 常州市水利局/供圖

一直以來,常州人崇文重教,致力工商,生活安定富足,很少過問政治、軍事等宏大事件。但是,當寧靜優雅的生活遭到破壞,當世代守持的江南詩性文化受到威脅時,一向溫婉的常州人也會一反常態,顯出其堅韌不屈、毫不妥協的一面,讓人為之動容。

明代儒學大師唐順之投筆從戎,親督海師英勇狙擊倭寇,屢建奇功,後因長年奔馳殲寇而積勞成疾,客死異鄉。著名的“常州三傑”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作為一介書生,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視死如歸。其中的瞿秋白尤為讓人唏噓感懷。瞿秋白的文才曾經摺服了一代人,是著名的散文作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瞿秋白和魯迅感情甚篤,魯迅對他由衷感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並對他的翻譯水平給予極高評價。一個明明可以靠才華吃飯的人,偏偏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出生入死沒有歸途的革命。作為中共早期重要領導人的瞿秋白,在紅軍長征後的轉移途中被俘。在福建長汀被押赴郊野刑場時,他了望四周山水,駐足說:“此地甚好”,遂平靜坐地就義。這樣的從容不迫不是魏晉名士的佯狂放達,是信仰的偉力。唯有內心無比堅定強大,才會無所畏懼吧。

淹城春秋三千年,一朝看罷常州嘆

西瀛門與古城牆 孫榮友/攝影

更可浩嘆的,是宋末常州人民抗擊南侵元軍的“紙城鐵人”故事。

面對20餘萬的元軍,守城的只有2萬多沒有作戰經驗的義軍和數千宋軍。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堅強抵抗,在歷史上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這座被元軍將領譏為“紙城”的孤城人民,忍飢挨餓,浴血奮戰,堅守達半年之久,終因寡不敵眾,糧盡城破,守軍大部戰死。據傳,全城僅有7人逃出。都統王安節在戰鬥中陣亡於西水關附近,遺體埋葬於此,時人哀之,名其地為王守沿,以示紀念。

後來文天祥戰敗,被押送北上,途經常州時,作《常州》詩,有“山河千里在,煙火一家無;壯甚睢陽守,冤哉馬邑屠”之句。他在這首詩的序中說:“常州古睢陽都也,北兵憤其堅守,殺戳無遺種,死者皆忠義之鬼,哀哉!”表達了他對常州人民為了保衛家園,寧可被鐵軍踏破“紙城”,也絕不屈首的倔強精神和剛烈氣節。


聯繫人:劉豔飛

郵箱:[email protected]

雜誌訂閱、廣告合作與應聘

聯繫人:劉曉晨

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