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通渭—我的家乡

通渭,这个西部普通的小地方,也许并不为很多人所知,因为它偏僻而且贫穷。它没有动人的风景,它没有宜人的气候,更没有什么资源,它缺水,它经济落后。。。它位于陇中地区,“陇中苦脊甲于天下”。。。但我的祖辈就生活在这里,我也出生在这里。。。

甘肃通渭—我的家乡毛驴是以前家乡的主要运输工具

甘肃通渭—我的家乡​黄土几乎是家乡的全部

甘肃通渭—我的家乡​家乡的院子大都是非正式四合院


甘肃通渭—我的家乡​灰黄色的家乡,灰黄色的调子


甘肃通渭—我的家乡
甘肃通渭—我的家乡​勤劳朴实的家乡人

艰苦的学习条件,使家乡孩子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这就是我的家乡,他的颜色是黄灰色的,黄土几乎是它的全部,黄土不算是很肥沃的土壤,但养活我祖先不知多少辈的却是它。。。我从小在黄土里长大,黄土是我最亲密的伙伴。。。在我心中它是健康的土壤,它是淳朴的土壤,像父亲粗糙的手,像母亲温暖的怀。。。我是在母亲的怀里长大的,我也是在黄土的怀里长大的。。。

小的时候,不知道贫穷,不懂得落后。我只知道快乐和不快乐,现在回想起来,我欣慰。。。因为我发现小时候的我确实很快乐。如果快乐也像牛肉面一样有大小碗之分的话,那我可以骄傲的说:我得到的是大碗的快乐。的确,农村的孩子不像城里的孩子那么娇气,整天待在城市的大笼子(楼房)里。农村的孩子可以充分的接触大自然,而不像城里娃偶然的接触大自然。如果说城市孩子最先接触社会的话,那么农村孩子就最先接触大自然。。。和大自然的对话是心灵的对话,如果水可以给身体洗澡的话,那么大自然就可以给心灵洗澡。所以从这个方面说的话农村孩子是幸福的,这样我的大碗快乐也就不足为奇了。。。

话题撤的比较远了,接着说我的家乡,上面说到了可以接触大自然的孩子是快乐的,也许有人就会问:这样一个穷山僻壤,自然环境这样恶劣,孩子能接触怎么样的大自然啊?其实,我的家乡可不是植被稀疏的戈壁和不见生命的荒滩。具《通渭县志》上面说,我的家乡以前被原始森林所覆盖,那里经常野兽出没,绿树成荫,小溪潺潺。。。可是到了唐宋,以至元明清时期,那里的原始森林被人为的破坏了,现在是一点原始森林的影子都看不见了。由于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以至于形成了今天家乡千沟万壑的地貌。。。

尽管是这样,我的家乡还是有十分丰富的生物种类,再加上这几年的植树造林、退根还林的实施,生态条件有很大改善。植物类型就有上千种,有些甚至是很稀有的植物,这给黄色的大地披上了绿衣,乡亲们对植物的分类不是很专业,也许有几种虽然长的像却不同的植物,在乡亲们的眼中是一种植物。家乡还有很多动物,大的小的飞的跑的那是非常的多,只昆虫就有几百种,如蝗虫、蚱蜢、蟋蟀、蝼蛄、天牛等等,只蝴蝶就有几十种,除了昆虫还有很多哺乳动物和鸟类,如黄鼬鼠、瞎瞎、句哩猫、窜出、夜别虎、哼吼、斑斑等等。在这里列举的话那是列举不完的,有许多还没有名字,老人们都不知道叫啥,只说好像见过。。。我记得我小时候就和这些东西关系比较亲密,有时候为了捉一只黄鼬鼠,就会在烈日下黄鼠洞外守候两三个小时,那东西非常狡猾,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耐心是抓不到的。 还有就是下雨后抓蝼蛄(我们叫地吁吁)的事,那东西下雨后就会叫,那叫声对小孩来说是很具吸引力的。每当我听到那种叫声,总会马上竖起耳朵,开始分辨它的大体位置,然后慢慢的走近(要慢慢走,脚步要轻,不然它会马上停止鸣叫),走近后就会发现地上有一道小小的塄,然后我会停下脚步蹲在地上仔细的去听,听它的具体位置,等心中有底了以神速抛开土壤,把指头伸进它的同指头一样细粗的洞中,沿着洞直走,那东西感觉到危险后会以很快的速度逃跑,可是它往往是逃不出我的手掌心的,我将它放在手中,往往会为它不仅能顺着走,而且还会倒着走而感到惊叹。。。

说完了小时候的趣事,再说说家乡值得骄傲的东西吧,这些东西我小时候是不知道的,是我以后才知道的,我的家乡被称为“中国田径之乡”、“中国红豆草之乡”、“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马铃薯之乡”。其中最有名的是书画艺术,如果你到了通渭,你会发现不大的一个县城,尽然有上百家画廊之类的店铺,并且时不时还来几个大家,搞个书画交流之类的活动。通渭人对这些活动的热情绝对不亚于其他活动,他们会为了求一副名家的字画而放下手中的劳动,在拥挤的画廊中等上几个小时。。。还有,如果你随便走进一户通渭人家,你会发现在他们正房正对门的墙壁上都会挂着一幅小有名气的人写的字画,在通渭人的心目中,在那个地方挂一副字画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再穷字画却不能少。。。现在字画已经作为一种第三产业在通渭这片热土上蓬勃发展起来了。。。在此基础上,也涌现出了一批书画家,这其中有做官的,有知识分子,还有土生土长的农民艺术家。。。

甘肃通渭—我的家乡​家乡汽车站,“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几个大字很醒目的竖在十字中央

甘肃通渭—我的家乡​家乡的文化广场,一个“书”字高高竖起


甘肃通渭—我的家乡​在家乡,书法不是男人的专利


甘肃通渭—我的家乡​为什么家乡人对书画这么热衷呢,我个人认为这和家乡浓厚的文化底蕴是离不开的,通渭在古代就是个名人辈出的地方,魏晋的时候有秦嘉、徐菽夫妇,是那时有名的诗人,清代的牛树梅,李南晖等,他们不仅在书法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在儒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在儒家思想的上千年的影响和熏陶下,才有了通渭人对书法的如此痴迷。。。

再说一下家乡的小吃吧,一说起家乡的小吃,我的口水就快下来了,先说在市场上可以看到的吧,如果你在通渭汽车站刚一下车,你就会看到有很多小车车子,停在车站的门口,里面装满了油圈圈,这东西是用荞面做的,吃起来软软的,甜甜的,可好吃了。还有通渭的酿皮子,也很有名气,如果在夏天坐在小帐篷下吃上一碗凉皮子,那可真是个爽啊!如果是在冬天,你可以在街上买一个麻腐馍,刚从热锅里拿出来,热气腾腾的,它可以让你在寒冷的冬天感觉到一丝难得的温暖!如果你再有幸跑到了家乡普通百姓家里去掏宝的话,你还会有意外的收获。例如,你可以吃到韭菜阁、懒疙瘩、搅团、散饭、酸棒棒等形形色色的民间小吃!!进而感受通渭浓郁的小吃文化。。。


甘肃通渭—我的家乡​家乡的韭菜馍

甘肃通渭—我的家乡​家乡的酿皮子,我的最爱


甘肃通渭—我的家乡​懒疙瘩和酸棒棒的最好佐料和小菜


甘肃通渭—我的家乡​传说中的通渭懒疙瘩

这一说通渭,我还真有些说不完。要说我对我家乡的感情,在这片日志里已经表达的淋漓尽致了。我希望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个通渭人,都应该因自己的家乡而感到骄傲。。。因为家乡虽然贫穷,但家乡人的精神却并不贫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