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學真的人才緊缺了嗎?如果是,那麼年輕醫生待遇為什麼還是不好?

樹枝和樹葉

作為一個醫生,我說兩句大家參考。

中國的臨床醫生真的緊缺麼?

這個,說實話不知道會不會被斃掉?辛辛苦苦打字結果審核未通過,那就不好了。不過,我還是說實話吧。

總體上講,中國的醫生不但不緊缺,而且還處於高度過剩的階段。這就是很多醫學院畢業生感覺就業困難,甚至不得不選擇改行的原因。這也是中國下一步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理解這個問題,涉及到好些內容。比如說中國很大,有的地方(比如說大城市裡)確實存在醫生短缺,醫學是一個很大的行業,在某些醫學領域裡(比如說兒科領域裡),確實存在著一時的短缺。但在總體上來講,中國的醫生數量處於非常富裕,就業很困難的階段。

這裡的原因在哪裡呢?

這裡的原因是“醫療需要和人均收入密切相關,社會經濟水平決定了老百姓看什麼病”。

什麼意思?

這就是說,如果我們直接比較中國人均有多少醫生,美國人均有多少醫生,那中國確實是醫生太少了。但如果我們在比較時引入“人均收入”這個指標,按人均收入來比較,那你馬上就會發現,中國的人均醫生數量太多太多了。

另外:人均收入只有八千美元的,對醫學的需要,和人均收入三萬八千美元的,肯定不一樣!人均收入只有八千美元,卻非要按人均收入三四萬美元養醫療養醫生,消費醫療服務,那根本就養不起!現在的中國,就是“小姐身子丫鬟命”,人均收入只有八九千美元,卻非要“夢想”按人均收入三四萬美元搞醫療,這要是(馬上就)能行得通,那才叫見了鬼了呢!

最後一個事情還得說一下,未來,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社會醫療保障制度的建立和深化,以及做醫生的門檻越來越高,中國醫生顯著過剩的情況會有所改變,所以,所謂“美國的今天就是中國的明天”。大概還要二十多年,中國的人均收入才能趕上今天的美國,到時候,到二十多年後,中國現在的醫生數量就不夠了。

供題主和大家參考,期待在交流中共同進步。


137億年前的氫二氧一


(12月份工資)

後來查了工資表,應發工資7100+人民幣,扣除五險一金,還有補釦公積金兩千多,到手不到3000塊錢的工資(去除補釦,應該能有接近5000塊工資)。獎金是按照季度發的,按照師姐們的說法,應該一個月能有八九千塊錢。

每個月值六次夜班,夜班新收十幾個病人,做兩三臺手術,常有的事,基本是嗨到天亮,一個夜班下來,基本臉色慘白,生無可戀。雖然也已接受並習慣。

不過有夜班補助,一個夜班五十塊。

好在個人對錢也沒有太大的追求,生活還算質樸,餓不死就可以了,三千塊一個月也能活,吃住在家裡,不需要交房租,也很少去外面吃大餐(也不太敢)。

交給家裡生活費一千塊,交通費兩百塊,同學聚會預算五百塊,其他雜七雜八差不多也夠用。

偶爾認真思考生活的時候,不免也有些恐慌,萬一遇到家人遇到生病或者其他風險的時候,是否有經濟能力抵禦風險?

萬一遇到心儀的對象,偏偏他又是個窮小子的時候,如何維繫愛情和組建家庭?

這就是一個小醫生的困惑和無奈,感謝我的父母,沒有給我太大的壓力,而且在行醫的路上一直給我支持和鼓勵,其實嚴格來算,28歲的我還在啃老,儘管我也沒有停止努力。

誰選擇當醫生,不是帶著一點點理想呢?

儘管現實並不樂觀,放棄理想總有那麼一點不甘心,半途而廢的感覺真是糟透了,花了越多時間和精力,越不捨得退出。

而且八年抗戰(本科+碩士)下來,發現自己除了看病(還只會婦產科),別無長物。

也許有一天努力的我也可以讓家人和自己過上體面的生活,誰說一定不可能呢?


婦產科小超人


撒野的銀狐

同理。好的掙錢的科室想去的人多,能去的人少。不太好例如兒科急診這樣的科室需要人多但真正願意去的人太少。

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同時存在。

現在要求規培三年,而考研可以與規培同步進行。所以考研也成了大部分醫學生的首選和必選。

而醫生工作強度大。壓力大。連軸轉的工作,幾乎全年無休。收入雖然可觀,但是和付出往往不成正比。

而且醫生學習週期長,現在也要求規培,以後還可能有專培。職稱評定要求也越來越高,要終身學習還要提升業務能力。

所以說,臨床醫學人才緊縮是事實。而待遇不好也是事實。


但是醫生這個職業,會給人帶來很大的成就感。健康所繫,性命相托。其實醫生這個職位需要的有信仰。

信仰以人的生命健康為首位,信仰治病救人就是行善積德。信仰這份事業可以給你帶來榮光與欣慰。

真正能成為大家的專家,看起來都是樸素慈祥,閃著人性的光輝。為人們建起健康的屏障。


飛說布客

華西是國內的頂尖水準,可見題主志存高遠,並且自身條件優秀。那麼臨床醫學真的人才緊缺了嗎?答案是肯定的。

你的問題在於,這兩個問號問的不是在同一個點上。首先,人才是緊缺的,其次年輕醫生不見得都是人才,而人才一般來說都不會太年輕。


七通亂碼



消化內科葉醫生


用戶6432044322

醫學人才當然是缺。但是缺的是基層的人才。

現在人才缺缺的都是基層,因為人們普遍願意去大城市工作,小的地方都不願去留不到人。分級診療最重要的就是要發展基層的人才,讓基層有人才,讓百姓放心的在基層看病,這才能實現分級診療。所以醫療人才是真的缺,可缺口是在基層,在兒科,全科,這種都不願學,不願去的地方。





人才是緊缺的,可醫生群體從不缺人。人才一般經過層層篩選,大大小小的考驗,諸多的筆試面試,才能貼上人才的標籤,而不是就是經過大學本科五年的基礎醫學知識灌輸就能成為人才的,而這些進入大學接受醫學知識的醫學僧只能滿足基本的醫生要求,這也就充足了醫生群體中最底層的保留量,而這些量往往都過於龐大,根據金字塔模型,量的更迭隨著層數的遞增而遞減,也就是說醫生群體整體涵有量成遞減,而這也符合客觀的市場規律,資本往往流向少數且手握最新最佳的資源的人裡。這是其一,其二,資源獲取與存儲講究私有化和人性化,沒有哪一位大牛願意簡單的貢獻自己的知識產權和長期在該領域的摸爬滾打獲得已有有形產物,這一切本是自己合法的所得,被法在以法律的形式予以保護,是任何人不能侵犯的個人資料,這也就是說大部分資源向先期獲取的群體或個人保存下來,而這一切的流向掌控是則需要先行取得這部分群體的默認或者他們的自願,才能出現資源流出,出現資源更新的平臺,這一切轉化為人與工薪上的體現,就是有那一部分年輕醫生要付出與高年資醫生同時期的等同的辛勞與責任以及長期的付出,才能從小媳婦熬成婆,從高年資醫生手中接過交接棒,完成身份的轉換以及豐碩薪資。然而說到底薪資問題只能在醫生群體整體中基數上探討,而不能超過醫生範圍,往往有些人拿醫生的問題去和別的職業對比,這就涉及了職業的侷限性和限制性,不可取。總之,人才的體現是在薪資上表現出來,而不能僅僅只囿於變換的數字,我們要看到薪資之外的待遇,比如當你是醫生群體的一份子,你就有非醫生群體的優勢那就是時刻觀察家人身體健康信號的釋放以及就醫的綠色通道,當然呢,比起成天出入高樓大廈的西裝打扮的金融人士,這點薪資微不足道,但是希波克拉底的宣言是我們每個醫生在地表最強的誓言。


水火涅槃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