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北山經》解讀:一幅山西古代山水地圖,炎帝活動地區

《山海經》的《山經》部分主要描寫的是戰國時代人們所認知範圍內的地理知識。其中《中山經》主要描寫的是伊洛地區,這裡是古代的天下之中;《西山經》描寫的是古雍州之地,也就是現在的陝西、甘肅、寧夏、青海一帶。《南山經》主要寫的是荊州地區,也就是湖南南部,漢中,湖北地區;《東山經》主要寫的是河北和山東地區;而《北山經》則主要寫的是古冀州地區,也就是現在的山西省。

北次一經:呂梁山、大青山

《北山經》中的第一部分,也就是《北次一經》,該部分的山在文中沒有提到總名,但是根據文中內容來看,應當是現在的呂梁山脈和大青山。在文中寫道,該山脈的主要山峰有25座,其中明確提到有“譙明之山。譙水出焉,西流注於河”、“涿光之山。囂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河”、“虢山……伊水出焉,西流注於河”、“虢山之尾……魚水出焉,西流注於河”、“石者之山,……泚水出焉,西流注於河”。意味著這座山的一側的河流大多數流向了黃河,而且是向西流向黃河的。那麼整個黃河流域,能夠有大量河流向西注入黃河的,也只能是呂梁山發源的河流。

《山海經·北山經》解讀:一幅山西古代山水地圖,炎帝活動地區

呂梁山和河流走向

呂梁山是縱觀山西的大山脈,該山是汾水和黃河的分水嶺,南北長400公里,海拔在1000米到2700米之間,山上植被以寒溫帶針葉林和為暖溫帶闊葉林為主,松樹分佈廣泛,從《北山經》內容就可以看出,“涿光之山……其上多松柏。”,

《山海經·北山經》解讀:一幅山西古代山水地圖,炎帝活動地區

呂梁山

另外,也該山也有相當部分的河流流向了神秘的地方。如:“求如之山……滑水出焉,而西流注於諸毗之水”、“丹燻之山……燻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棠水”、“邊春之山……槓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泑澤”、“單張之山……櫟水出焉,在而南流注於槓水”、“灌題之山……匠韓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泑澤”、“潘侯之山……邊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櫟澤”,“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泑澤。出於崑崙之東北隅,實惟河原。”,“

少鹹之山……敦水出焉,東流注於雁門之水“,“北嶽之山……諸懷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囂水”,“渾夕之山……囂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海。”,“北鮮之山……鮮水出焉,而西北流注於塗吾之水。”,“堤山……堤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泰澤”。

《山海經·北山經》解讀:一幅山西古代山水地圖,炎帝活動地區

大青山

這些河流也基本向西流,大多數都流入了泑澤、泰澤兩大湖泊,而囂水也向西流入和海,這裡的海也是一個大湖泊。而呂梁山西側的河流基本全部流入了黃河,那麼這些河流究竟在哪裡呢?只有一個可能,呂梁山如果繼續向北延伸,就進入了內蒙古河套平原的東北的大青山,這裡有河流流入了河套平原,河套平原在古代肯定有許多湖泊。

《山海經·北山經》解讀:一幅山西古代山水地圖,炎帝活動地區

河套平原地圖

北次二經:恆山——雲中山——系舟山一線

北次二經主要描寫的是汾水東側的大山,其山西部的是汾水和支流的發源地,東部的河流向東流入大海或者華北平原的沼澤地帶。其中裡面明確提出了汾水的發源地為管涔山,“在河之東,其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其上無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河”,如今此山此水的名稱還沒有變化。管涔山處於寧武、岢嵐、五寨等縣的交界處,主峰蘆芽山,海拔2736米,古稱晉山之祖。雖然管涔山屬於呂梁山系,但是管涔山也和雲中山是連在一起的。

《山海經·北山經》解讀:一幅山西古代山水地圖,炎帝活動地區

管涔山:汾水發源地


恆山—雲中山還要許多河流也注入了汾水,“少陽之山……酸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汾水”,“縣雍之山……晉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汾水”、“狐岐之山……勝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汾水。”而另外一些山峰的河流均向東流入大海或者湖泊沼澤,如“旄水出焉,而東流注於印澤”,“涔水出焉,而東流注於邛澤”、“湖灌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海

”。華北平原為衝擊平原,古代沼澤遍佈,如今華北還保留了許多大澤,如白洋淀。從恆山到雲中山一帶,是汾水東部的分水嶺,東側的河流自然流入華北平原和大海。

北次三經:太嶽山——王屋山——中條山

在《北山經》中講到“北次三經之首,曰太行之山”,意思是北次三經中山峰之首是太行山,而現在的太行山已經成為了整個山脈的名稱。但是本文中的北次三經並非現在的太行山,而是汾水東部到到太行山以西的太嶽山—王屋山—中條山一帶,其內容比較多,但是我們可以根據內容來劃分一下。

可以將流入黃河的化為一部分,該文中提到“龍侯之山……決決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陽山……留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河

”、“教山,其上多玉而無石。教水出焉,西流注於河”,“京山……高水出焉,南流注於河”,“蟲尾之山……丹水出焉,南流注於河”,“彭毗之山……蚤林之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河”,“謁戾之山……沁水出焉,南流注於河”,“沮洳之山……濝水出焉,南流注於河”,“
發鳩之山……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繡山……洧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松山。陽水出焉,東北流注於河”,“沂山般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等等。在山西省,有大量河流向南和向東流入黃河的只有山西的南部,那麼此山就應當是山西南部的太嶽山——王屋山——中條山一帶。其中陽山,教山的河流向西南流入黃河,應當處於中條山,其他的處於太嶽山和王屋山一帶。

《山海經·北山經》解讀:一幅山西古代山水地圖,炎帝活動地區

還有大量的河流向東流入了沼澤,這和北次二經的情況一致,不過也說到這裡很多河流向東流入了黃河。古代黃河曾經在天津滄州一帶入海,而海河曾經一度成為黃河的支流,那麼這些向東直接流入黃河的河流,應當就是現在黃河流域的河流。其中十分重要的是漳水。漳水共有兩條,一為清漳河、一為濁漳河,均發源于山西太嶽山。

《山海經·北山經》解讀:一幅山西古代山水地圖,炎帝活動地區

漳河和太嶽山地圖

漳水發源的地方是著名神話——精衛填海發生的地方。《山海經·北山經》記載:“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精衛是炎帝的女兒,推測實際上精衛是炎帝部族的分支,他們常常和洪水作鬥爭,經常填水造陸,因此有了精衛填海的神話。

這也可以間接說明炎帝可能生活在山西地區,今山西呂梁山地區還有炎帝山。山西晉城高平東北17公里處的莊裡村,俗稱“皇墳”,有炎帝陵。高平炎帝陵內有目前發現最早的炎帝陵石碑,該碑刻於“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孟夏吉旦”,落款為“生員申道統立”。明嘉靖年間《續修炎帝后妃像增制暖宮記 》碑載 :“炎帝神農氏陵廟,歷代相傳,載在祀典,其形勢嵯峨,林木深阻久矣,吾邑封內之勝蹟。”


《山海經·北山經》解讀:一幅山西古代山水地圖,炎帝活動地區

炎帝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