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學作文:技法“事與願違”

文/陸生作


次日,曹操佩著寶刀,來至相府,問:“丞相何在?”從人云:“在小閣中。”操徑入。見董卓坐於床上,呂布侍立於側。卓曰:“孟德來何遲?”操曰:“馬羸léi行遲耳。”卓顧謂布曰:“吾有西涼進來好馬,奉先可親去揀一騎賜與孟德。”

布領令而出。

操暗忖曰:“此賊合死!”即欲拔刀刺之,懼卓力大,未敢輕動。

卓胖大不耐久坐,遂倒身而臥,轉面向內。

操又思曰:“此賊當休矣!”急掣寶刀在手,恰待要刺,

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鏡中,照見曹操在背後拔刀,急回身問曰:“孟德何為?”

時呂布已牽馬至閣外。

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寶刀一口,獻上恩相。”卓接視之,見其刀長尺餘,七寶嵌飾,極其鋒利,果寶刀也;遂遞與呂布收了。操解鞘付布。

卓引操出閣看馬,操謝曰:“願借試一騎。”卓就教與鞍轡。操牽馬出相府,加鞭望東南而去。(337字)

“事與願違”是《三國演義》中極常用的技法,也可稱之為“反義詞”。

以第四回中,曹操刺董為例來談一談。

框架結構


1.“願”——告訴讀者人物的行動目標。

▲曹操來了,刺殺董卓。

2.“願”實現的條件——強烈暗示讀者,行動馬上要成功了。

★(1)呂布出去了。

◆(2)董卓轉面向內。

3.“事”失敗的原因——轉折,給出合理的解釋,讓讀者信服。

◆(1)董卓從鏡子中見到曹操拔刀。

★(2)呂布回來了。

4.“事”的結局——往“願”的反方向去。

▲曹操跑了,騎馬跑的。

1、2是“願”,3、4是“事”,它們是呼應的、對稱的、轉折前後的。

構思的合理性


1.讓誤解、誤會、誤以為“願”要實現的可能性自然出場。

2.讓故事情節縝密無破綻。

“事與願違”,要在“違”字上下功夫。

這個“違”,是“事”與“願”相沖突的地方。它們既衝突,又要自然統一。“願實現的條件”與“事失敗的原因”其實可以理解為一件事情的兩面,這件事情可以作出歧義,如曹操和陳宮來到呂伯奢家——

A.(呂伯奢)匆匆上驢而去。

B.(曹操、陳宮)忽聞莊後有磨刀之聲。

c.但聞人語曰:“縛而殺之,何如?”

這三點,在曹操看來,是要害他;在呂伯奢一家來看,只是熱情招待。他們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這三點,都能給出“合理的解釋”。這“歧義”為“願”轉化到“事”提供了發生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曹操逃跑的那匹馬


馬,是這段故事的一條線。

曹操說馬羸弱,所以董卓賜馬,叫呂布去揀馬,而後才有曹操試馬,跑了。

對作者來講,當他寫下“卓曰:孟德來何遲?”時,就已經安排好,曹操要藉助西涼馬逃跑的。作者寫得這麼自然,且滴水不漏。寫作要設計過的。

模仿練習


題目:刺董

1.故事發生的地點在哪?圍獵場,等等。

2.人物的“願望”是什麼?刺董。

3.刺董成功的條件是什麼?寫兩三個。

4.刺董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5.怎麼全身而退?

你試一試嗎?

讀三國學作文:技法“事與願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