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鵝》詩是一年級課本的古詩,孩子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嗎?

知之行之


大家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小孩的啟蒙,應該從小抓起,不關乎年齡大小。而對於太小的孩子,擔心他們聽不懂不理解其中意思,我想只是我們大人患得患失了!


第一:孩子的啟蒙習慣是從小養成的,我們要在不知不覺中給他們創造好的成長環境,讓他們從小耳濡目染。


第二,閱讀貧乏的人,一定是語言貧乏的人,同時也是思維貧乏的人。

如果我們想讓孩子學好語文,卻漠視他們的閱讀習慣,這好比給一個本該喝一杯奶的孩子只預備了一匙奶,讓一個想學游泳的人進浴盆試水一樣。


第三,擔心孩子太小不理解其中的意思,這個也是情有可原。但是你儘管耕耘,慢慢的他們會在讀書的環境裡收穫知識的海洋,從簡到雜,在書的海洋裡徜徉。

把簡單的詩帶孩子讀的通俗易懂,慢慢的他們會對閱讀越來越有興趣,也會讓學習更進一層。加油!每一位家長和孩子們!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5709a74954824fe9923269dcafc7aaf9

叫我王不二


題主好,這是一個小學生如何學習詩歌的問題。

詩歌學習是一個不斷反覆的過程,誦讀記背是一個最為基本的過程,小孩子不一定要對詩歌作過多的理解,背過就行,當然,孩子們自然會感受到詩歌的一些節奏,會對一些具體的畫面有一點直觀的感受,他們是講不出來什麼東西,但他們會產生一定的美的感受。

同一首詩,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小孩子學習詩歌,先記下來,有一個初步的感受,將來在一生中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和所學的知識去不斷的理解詩歌,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次次的感知認識中會不斷提升自己。

小學生學習的詩歌儘可能簡單明朗一點,但詩歌是文學的最高樣式,不可能像兒歌一樣具體,它必然有著豐富深刻的東西蘊含其中。《詠鵝》一詩也很有大唐昂揚向上的氣概,曲項而歌的鵝,不小心奏響了大唐的盛世強音,這背後的東西小學生是不會理解的,但小孩子對白毛、綠水、紅掌、清波會真切地感受到,即使他們生活中沒有見過真正的鵝,從電影電視圖冊上,他們也會有間接的認識。

小孩子學習古典詩詞,重在培養一點興趣,培養學習的習慣,訓練記憶力,培養一點對節奏對畫面的感知能力,不可以作理解方面的過高要求。

《詠鵝》一詩我寫過一篇鑑賞文章,在“悟空問答”裡面,就是高中學生也未必能很好的理解這篇文章,所以對小學生不要過多強調理解,多讀多背,自然會產生比較好的感受能力。


野狐習禪


  • 《詠鵝》這首古詩,據說是唐代詩人駱賓王7歲時寫的。筆者教學時,學生理解得非常快。古詩的道理,小學生理解沒有障礙。

筆者是鄉村教師,鄉村的孩子對家禽雞鴨鵝非常熟悉。鵝的叫聲,鵝的樣子,鵝的神態,認知程度高。

聯繫生活實際學古詩。

上課時,筆者問學生:小朋友們,你們見過“鵝”嗎?“見過”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誰能說說鵝的樣子?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羽毛白白的,脖子特別長,兩隻腳掌是“蹼”紅色的……然後我說:小朋友們說得真好。今天我們來學一首古詩《詠鵝》。這首詩是唐朝著名的詩人駱賓王寫的。他寫這首詩的時候和你們一樣大,你們想知道在古時候小朋友眼裡“鵝”是什麼樣的嗎?“想”小學生的興趣很高。

接下來,筆者告訴學生“詠”就是歌頌讚美的意思。學生很自然就說出“詠鵝”的意思。“鵝,鵝,鵝”,孩子們模擬出鵝的叫聲。“曲項向天歌”哪個詞的意思你不明白?學生回答後,筆者告訴學生:曲是彎曲,項是脖子。“曲項”是什麼意思?這句詩是什麼意思?學生理解沒有障礙。

創設情景,模擬詩的意境體會古詩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學生邊看圖邊做動作。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小學生彷彿在做遊戲一樣,在活動中把這首充滿童真童趣的古詩理解得非常好。

等下課時,《詠鵝》詩學生會讀會背,詩意理解通透,還沉浸在古詩優美的意境中,意猶未盡。

筆者覺得教學古詩,把學生帶到“詩”的意境中理解效果特別好。你們有什麼好方法,歡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