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美国用的枪都能连发,为什么有些日本人用的枪却只能打一枪拉一下枪栓?

难得糊涂79760

因为二战时美国用的是半自动步枪,而日本则坚持用拉栓式手动步枪

二战时期的各国主力步枪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欧美各国在战争中后期普遍配备的半自动步枪,如美军的M1式加兰德步枪,德军的1943式半自动步枪。

(M1式加兰德步枪,被军迷誉为二战时最好的半自动步枪)

这种半自动步枪是一种子弹自动装填上膛的步枪,也称为自动装弹步枪,无需像手动步枪那样每一枪都需要手动退弹壳。

其优势就是可连续击发,保持火力输出。

在二战的欧洲战场,在战争中后期,轴心国和同盟国都已经为前线部队换装了半自动步枪,以求取得更大的火力支持。

但是在世界的另一端,在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上的日军却坚持使用只能单发射击的全手动步枪。

其所使用的三八式步枪,每次射击完后,必须手动拉枪栓退弹壳,就是打一枪退一次弹壳。这样三八式步枪是无法进行连续射击的,射速也十分缓慢。

(日本的三八式步枪,其射程远,精度高的射击理念,反映出二战时日本落后的军事思想)

之所以日本如此固执的使用这种落后的步枪,倒不是因为日本造不出半自动步枪。

主要还是因为日本资源匮乏,无法承担过多的弹药消耗,军队十分重视士兵射击精度的训练,要求一颗子弹就能解决敌人的情况下,绝不使用第二颗。

所以半自动步枪在日军眼里简直就是在浪费子弹。

直到到了战争大后期时,在太平洋上的日军被美军强大地火力打得找不到北。日本政府才开始考虑研发自己的半自动步枪。

只是这个正确的决策来的太晚了。

(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日军,因为步枪火力不足,在与美军的激战中十分吃亏)


千佛山车神

很多人总是把日军在二战步兵火力不足缺乏自动武器归结于日本是岛国,资源不足,舍不得多打子弹,这其实是误解,只是肤浅的靠地图来区分国家是否强大!日本国土小,难道就意味着日本国力弱?那非洲很多国家比好几个日本还大呢,可如今还在吃联合国救济粮,也没看比日本强大!

资源根本不是日本陆军缺乏自动武器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在于落后陈旧的战略战术思维上!

在二战,日本陆军战术思维基本上还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水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不光日本,世界各国对步兵武器追求的都是打的远打的准打的狠,而不是火力!所以那个时代的步兵武器,口径都很大,枪管都很长,甚至枪都比人还高!口径越大威力越大,枪管越长,打的越远越准!目标是在远距离就能对敌一枪毙命!

可经历过旷日持久伤亡惨重的战壕对峙战的一战后,欧美各国都在反思一战经验教训,不断的改革战略战术,开始重视装甲部队和突击部队火力,因为一战由于没有坦克,进攻冲锋步兵又缺乏足够火力,冲锋简直成了自杀进攻,往往伤亡数万还是寸步难行无法突破对方密集铁丝网和大纵深立体化战壕阵地,其实在一战后期参战各国就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要不世界最早的冲锋枪就是诞生于一战后期,突击中的步兵必须要有足够的火力才有可能突破对方阵地,而不是自己是对方枪靶子!世界上第一款冲锋枪是意大利发明的在一战后期投入使用,当时还没有冲锋枪名称,只叫手提轻机枪!

德国由于一战战败,也花了十多年来总结吸取一战失败经验教训,所以在二战重视建立装甲部队,重视空军给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支援,虽然MP40冲锋枪产量不足,但担任突击任务精英部队清一色冲锋枪,以增强突击力量,闪击战的精髓就在于集中坦克和精英部队于漫长战线一点,让局部战场具有压倒性的装甲力量和火力,更容易在一点突破敌军防线,突破后,德军大部队从这个缺口潮水一般涌入敌军大后方展开钳型攻势,两翼包剿合围敌军重兵集团寻求全歼,给敌人毁灭性打击!基普会战苏军六十万重兵被合围全歼就是德军闪击战经典战例!战线上只要有一点被突破,敌军整个防线就会崩塌!法国战役,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一个多月就全国被占领,二百多万法军被俘,德军闪击战,绕过重兵把守的马奇诺防线,从阿登地区突破,上百万德军从阿登四十公里的缺口潮水一般涌入法国大后方,抄了马奇诺防线二百多万英法联军后路,导致英法全线崩溃,三十万英国远征军敦刻尔克大撤退仓皇逃回英国,二百多万法军无路可去只能投降!

所以,德国在二战极力避免一战那种旷日持久的阵地战消耗战,而是寻求猛烈快速突击来尽快结束战斗,避免陷入消耗战!所以进攻必须要以暴风雪式狂扫一切的力量突破敌军防线,在某一点集中压倒性优势的装甲部队和火力,突破更容易成功!

就像世界第一款突击步枪德国STG-44,希特勒亲自给命名暴风雪突击步枪,就是寄以厚望,他能像暴风雪一般扫荡摧毁一切!

德国虽然二战步兵主力武器是毛瑟98非自动步枪,尤其德国工业限制,冲锋枪产能不够无法完全替代传统步枪,但毛瑟98还是做了改良,缩减了枪管长度,这样更方便携带,战斗中更方便灵活!

可以说,二战是建立在一战基础上的,各国都在拼命研究吸取一战经验教训!

可有个国家例外,那就是日本,日本虽然也参加了一战并且还是战胜国,可他主战场在亚洲,压根没参加过欧洲战场,对于欧洲战场根本就没经验,自然也就无法通过欧战来吸取经验教训,一战后参加过欧战的欧美各国都在反思一战,只有日本还停留在一战思维上!所以日本步枪还停留在一战思维,三八式步枪很长,在加上刺刀简直就是当长矛用了,适合拼刺刀肉搏战,口径大,枪管长,打的准打的远,要不小日本还非常重视单发射击精度!

由于日本战争初期主要对手是中国军队,日本一战战术还是没什么压力的,毕竟中国军队不管武器装备还是训练都太差了!小日本根本没经历过欧洲战场工业强国之间的战争,钢铁的较量,火力上的猛烈!

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开始面对美军,才被打蒙了,美军强大的火力和士兵训练素质,简直成了屠杀!

小日本才开始重视步兵火力要求,以传统火力就是被美军屠杀呢,想都别想能靠血肉之躯突破全套自动火力强大的美军防线,就是自杀进攻!曾有过战斗一整个日军师团两万多人一个晚上就全被美军打死,连美军阵地前的铁丝网都没冲到,一名美军机枪手一晚上就打光两万五千发子弹!美军步兵还得到坦克和后方炮火和海上战列舰舰炮还有空中轰炸机提供火力支援,小日本光靠士兵血肉之躯和勇敢万岁冲锋,再怎么努力也只能被成群打死,到了天明,绝望的日军师团长亲手焚烧了军旗避免被美军缴获切腹自杀了!根据日军传统,军旗被敌人缴获是耻辱,这个师团番号会被永远取消!

到了后期严重缺乏装甲部队和自动武器的日军也开始反思开始重视,要不然战争后期日本的三式四式五式坦克还有百式冲锋枪为啥研发生产出来?三式坦克属于中型坦克,各项指标比美军谢尔曼坦克还要优秀,火力更猛装甲防护更好,日本生产了几千辆作为本土决战用,下一代四式坦克生产了几百辆,五式只生产了两辆实验验证车,五式甚至是世界第一款装备自动装弹机的坦克,领先当时全世界,具备了现代主战坦克雏形!战争后,美国武器专家研究缴获的三式坦克得出结论,如果这个坦克提前两年面世会改写太平洋战争!

百式冲锋枪出来也太晚,没生产多少日本就投降了,主要装备日本海军陆战队!

日本根本不缺资源,缺资源的话,几十艘航母几百艘战列舰都能生产出来,太平洋战争初期联合舰队号称世界第一海军打的美军都全线防守,大和号和武藏号是世界排水量最大战列舰,排水量七万吨,比两艘航母排水量加起来还大!日本制造了当时世界唯一的远洋潜艇,一次加油能绕着地球跑一圈,在没有核动力时代是世界续航最远潜艇,号称水下航母,潜艇还能携带两架飞机,浮出水面弹射飞机起飞!哪怕战争最后一年,日本年产飞机仍然几万架!

连航母战列舰等都毫不吝啬制造,却告诉我舍不得造小小的子弹,这是多么的可笑滑稽!

归根结底,不是日本造不起装甲部队和自动武器,关键还是日本人思维相对于欧美现代化军事思维差距太大!要不美军评价日军,拿着现代化武器的中世纪武士!在二战,日军处于中世纪野蛮和现代文明夹缝中间地带,还没有建立起来一套完整现代化军事制度!


齐天小圣143432292


这是电影《风语者》的剧照,在图片当中可以看见“凯奇”饰演的主人公使用“汤姆森”冲锋枪、边上那个“纳瓦霍人报务员”使用M1卡宾枪、其他战士有用M1919自动步枪(当机枪用)、M1半自动步枪、还有一位战士背负M2–2火焰喷射器。
而这张《血战钢锯岭》


的剧照里军士长使用M3冲锋枪,边上为M1919A3机枪。

这两部电影都是以太平洋战争为背景的!二战人类首次“全面机械化”战争,武器装备的生产量和弹药的消耗量 8–12倍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盟国与轴心国的交战“拼”的就是:工业生产能力和经济水平,双方都以自己在国内资源保有量和海外资源获取量进行军工生产!

美国本土由于远离战场,并且工业设备没有受到破坏,更主要的原因是美国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同时北部同样辽阔的加拿大也可以为美国军工生产提供人力、物力,也就是说美国工业生产基本上享有了一个大洲的总资源量!这还未包括墨西哥与拉美。所以,美国二战期间的武器装备生产量和弹药生产量是全世界最高的,超过了“德日”法西斯军工生产量的数倍之多!举一个小例子:美国1942年“珍珠港事件”以后,军工产能被释放,从1942年–1945年德国投降这段时间,一共生产了各种口径的子弹110亿发!不但自己用,还提供给了欧洲盟国(根据欧洲国家枪械型号生产)和亚洲战场的我军。所以,美军有条件大量使用:半自动和自动武器,就是用密集的子弹压制对方!
同样是《风语者》


剧照,鬼子使用的是99式步枪和99式轻机枪。

反观日本,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到1945年“八一五投降”一共只生产了22亿发子弹…这样巨大的生产差距,限制了日本自动武器的生产与使用,事情可以追溯到战前,日本人自己认为:本国资源贫乏,不适合大量列装自动武器,一分钟几百发的射速,不到20分钟就把携带的弹药打完了,枪没有子弹就是“烧火棍”,并且不瞄准敌人就射击,显然是浪费!这些与日本的国情不符合,与其将大量子弹“泼向敌人”,不如苦练精准射击,一枪毙敌!并且在亚洲日本是唯一的工业化国家,武器装备质量与产能领先亚洲就可以了!所以,基于“节省”和领先亚洲这样的指导思想,从38大盖到99步枪,都是“一枪一拉栓”的栓动步枪!
资源贫乏的日本,根本没有资格发动世界大战!一只再强壮的蚂蚁怎么可能打败大象?。并且还是好几只大象,大象睡着的时候,蚂蚁也许会咬一下,但是!大象醒来时……!


皇家橡树1972

因为美军装备的主要是半自动步枪,以及很多自动步枪、冲锋枪、机枪等自动武器,而日军方面则只有少量的自动武器可用,大部分还是栓动步枪,因此就给人以日军武器火力不足的印象。

二战之前,美军就已经开始计划换装新式装备了,这其中就有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等很多在二战中叱诧风云的武器。不过其实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美军很多部队依然没有完成换装,比如在菲律宾战败的美军,装备的依然是M1903步枪。而像美海军陆战队,更是在陆军换装M1半自动步枪之后才得到了这款好枪。

不过战争中美军的主力依然是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还有就是M1卡宾枪,也是半自动步枪,火力适中,而且后坐力较小容易使用。除此之外就是很多自动武器了,汤姆逊冲锋枪、M3冲锋枪、M1918勃朗宁轻机枪(不过使用中常作为自动步枪),以及M1917、M1919、M2等机枪,因此美军的火力优势是很强大的,日军完全处于下风。

日军方面的装备就很简陋了,由于资源稀少,出于节约资源的目的,日军绝大多数士兵装备的依然是栓动步枪。不过并不全是三八大盖步枪,日军认为三八式步枪威力不够,有所欠缺,所有又开发了九九式步枪,使用更大的7.7毫米弹药,威力更强。在太平洋战场的日军主要装备的就是这款步枪,而不是三八式步枪。不过这些都是栓动步枪,相对美军的M1半自动步枪不占优势。

日军的自动武器十分稀少,主要就是各种机枪了。首先是92式重机枪,只能用于防御作战,机动不便,而且使用弹板供弹火力持续性不强。而大正十一年式机枪、99/96式机枪的装备数量实在不多,因此日军基层自动火力很是贫乏,完全无法和美军相比。


雇佣兵

二战时,日美陆军步兵装备的枪械存在代差,日军步兵手中基本上是清一色的三八式步枪,弹仓容量5发,属于栓动式步枪。

所谓栓动式步枪,即每扣扳机,只能发射一发子弹,且退弹壳和将子弹推进膛,需要手工拉枪栓来完成,每扣扳机发射后,都需要拉动枪栓,因此射击速度慢,又因为弹仓容量低,火力持续能力差。

(图中左二士官手中的M1卡宾枪)

而反观美国大兵,除了个别狙击兵手中是M1903春田栓动式步枪外,基本上都上M1加蓝得半自动步枪,以及M1卡宾枪,另外还有M1式汤姆森冲锋枪和M3式冲锋枪,都是半自动和全自动射击的枪械,其火力持续性能,都要远超日军单发的栓动步枪。

其中,M1加蓝得半自动步枪,8发漏夹供弹,具有火力猛、射程远、射速快、射击精度高等特点,被誉为二战中最可靠的一把步枪。

(美女兵手中的M1式冲锋枪)

M1卡宾枪,重量很轻,15发弹匣供弹,后期改进型有30发供弹具可选择,火力持续能力也完爆日军步兵手中单发的三八大盖。

M1式汤姆森冲锋枪和M3式冲锋枪,尽管发射手枪弹,弹丸杀伤力不如步枪弹,但有20发和30发直弹匣,所以火力猛,适合冲锋和阵地战,其火力也完胜日军步兵的单发步枪。

(二战日军三八栓动步枪)

其实,在二战时,依日本的科技,完全可以制造冲锋枪和半自动步枪,但日本是个岛国,资源相当有限,当初引进德国毛瑟步枪时,就将其弹丸由7.92毫米,改成了6.5毫米。

此改变步枪口径,有两个原因,一是毛瑟步枪7.92毫米弹丸威力过剩,表现在后座力极大,不适合身材矮小的日本兵;二最主要的是,将步枪口径由7.92毫米,改成6.5毫米,可以节省大量保贵的铜材,当时子弹和炮弹的弹头和弹壳,都是用黄铜制造的,战时耗费量极大。

(美军手中的M1加蓝得步枪)

此外,日军方对士兵灌输宣扬的是武士道精神,十分重视士兵的枪法,要求一发一中,也强调刺刀见红,重视士兵的拼刺,所以二战时,日军步兵枪法精准,拼刺技术高超,这些都是历史事实。

再则,日军方认为冲锋枪百发一中,太浪费子弹,所以一再阻扰冲锋枪的开发,甚至在残酷的太平洋夺岛战役中,日军守岛部队和海军陆战队,在与美军逐岛争夺战中,被美军步兵火力彻底压制死伤惨重,生产百式冲锋枪时还要求装上两只脚,能当机枪用,又要装上刺刀,能拼刺用,军部的目光短浅,使百式冲锋枪产量尚不足万余支,还未装备日军守岛部队,战争已经结束了。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国平军史

因为这是两种步枪,美国人大量装备的是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而日本人大量装备的是三八式栓动步枪。

美国人的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利火药气体和枪机后坐力完成抛壳、子弹装填、上膛等一系列动作,相当于用火药爆炸的化学能代替士兵的上膛动作。射手要做的就是不断扣动扳机,直到弹夹发射完毕。(上图并非M1半自动步枪,但是原理类似)

而日本人普遍使用的三八式步枪,打完一发之后,需要人力拉动枪栓退壳,然后前推装弹上膛并闭锁,然后才能射击。

两种武器的不同原理导致射击动作大相径庭。一边连射,另一边只能拉一下枪栓打一发子弹。半自动步枪的好处是火力密度远高于栓动步枪,在太平洋丛林中一个使用M1加兰德的美军士兵就能压制一个班的日军步兵。只因为栓动步枪射速实在太慢。

半自动步枪火力虽然强大,但二战期间日本人自始至终都舍不得给步兵配备半自动步枪,

首先是因为对于日本人脆弱的工业生产能力来说,半自动火器对于子弹的消耗量相当巨大,日本人担心供应不足。

另外一个原因是日本人独特的岛国思维,揪住一个思路不肯放手。战前日军所有的训练模式都是围绕远距离精确射击进行的。到了跟美国人对阵的时候,发现这个套路在猛烈的火力面前几乎失灵。一般明智的军队会根据战场情况改进火力配置,如前苏联大量装备波波沙冲锋枪以加强近战火力。

日本人可不这么想,仍然一如既往的抱着三八式跟美军对刚,美其名曰武士道精神。其实就是岛国人缺乏变通的僵化思维。从华北平原到东南亚雨林,万年不变的三角队形再一次印证了这一点。

那个时代的日本军队,看起来张牙舞爪不可一世,我们也曾被他们的外表所蒙蔽。然而回望过去,不得不说,坚硬卓绝的外表之下是一颗脆弱可怜而又自卑的心。


更多精彩军事知识,点击“关注”吧。


武器装备秀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的步枪是半自动的导气式步枪M1伽兰德(八发子弹)和M1卡宾枪(10发子弹),只要拉一次枪栓就能把子弹发射出去;同时期日军步兵的主力步枪是手动式的三八大盖,拉一下枪栓打一发子弹,紧急情况下射速慢太慢。


从综合国力来说,日本的综合国力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只是帝国主义列强中的后起之秀,武器精而规模小,很多尖端武器并未实现大规模生产,日本的钢铁石油铜等战略资源严重匮乏。英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实力雄厚,海外殖民地众多,钢铁石油等战略资源丰富。所以日本奉行的策略就是节约。
尽管冲锋枪的火力猛烈,但是日军高层认为百发百中的单发步枪,要比百发一中的半自动步枪性价比高的多,因此冲锋枪被日军长期否定。三八式步枪尽管射速慢,子弹口径小,但是精准度很高,穿透力强。日军高层认为三八式步枪、歪把子机枪、掷弹筒等步兵武器组合很先进,不需要发展自动步枪,因此日本对于发展冲锋枪并不热心。

日军曾经制造出百式冲锋枪,但因为没有新的冲压工艺,导致是生产成本过高,弹药消耗过大,生产规模很小,因作战思想落后,并没有大规模采用。日本的作战思想也存在问题,日军高层认为军人的武士道精神可以克服很多战争难题。

经过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一系列战争,日军高层过于狂妄自大,并未重视欧美很成熟的自动武器工艺。日军高层一贯任认为日本靠海洋立国,重点发展海军和空军,三八式步枪停留在日俄战争时期,忽视了陆军武器的发展,二战时期日军陆军武器已经严重落后于欧美。


军事战争史

日军使用的三八大盖一次只能射击一颗子弹,然后要拉动枪栓退出弹壳,压进第二颗子弹,然后再次射击。日军不是不能设计并生产出自动步枪,而是它自身资源匮乏,子弹制造浪费资源,因此日军设计步枪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精确度,尽量做到一个子弹消灭一个敌人!另外日本武士道精神广泛存在,骨子里还是喜爱冷兵器作战,因此枪与刺刀是步兵的标配!

美国是一个爆发户,国土资源多,干事情也是财大气粗,因此枪械设计理念是快速连发!美军的步枪整体上比日军高一个档次,打仗时美军也不重视节约子弹,总是疯狂扫射,以压制敌人!日军则是精确点射,有效杀伤敌人,然后混到一起白刃刺杀,在气势上压倒敌人,摧跨敌军的抵抗意志!

不得不说,日军虽然残暴如禽兽,但是军事素养和战斗意志是远远强于美军和国军的!日军不怕死,不珍惜士兵生命;美军怕死,很在意士兵伤亡情况;日美两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充分展现了各自的传统!



大秦铁鹰剑士

根据题主所提出的问题来看,这里应该是指的美日两国军队所装备的步枪的区别,这主要是因为两国陆军所装备制式步枪的差异造成的。

美国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装备的制式步枪是M1加兰德步枪,这是一款1937年投产并列装部队的半自动步枪,。美军采用这款步枪作为制式装备的原因是因为美军历来重视单兵步枪的火力。

这款步枪的供弹方式十分具有特色,采用双排8发子弹(口径为7.62毫米,即30英寸)的钢制漏弹夹供弹。使用时士兵先将弹夹压入弹仓,然后扣动扳机可连续射击8次。当最后一发子弹发射完毕后,漏弹夹会被退夹器自动弹出弹仓并发出清脆的声响,以提醒美国大兵们重新装弹。所以我们在多部二战题材的影片里能够很直观的看到这款枪的射击和上弹的全过程。

M1加兰德步枪在太平洋岛屿、东南亚丛林、非洲沙漠、欧洲战场大显身手,被公认为是一款可靠性高、射击精度高、易于分解和清洁,且耐用的枪支。

M1加兰德步枪

而日本由于是一个贫穷帝国主义国家,资源优先发展海军,给到陆军的配额就会少很多,无法大量装备半自动武器,再加上这一举措的推行导致日本陆军在战术上迷信拼刺刀和精准射击,因此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陆军仍然采用的是栓动式步枪——三八式步枪。

这是一款日本陆军在日俄战争之后于1907年正式采用的制式武器,其弹仓备弹5发,但每射击1发子弹后,需要通过手动拉动栓机退出弹壳并将新子弹推入射击孔,实现下一发子弹的射击动作。

三八大盖

因此相比较而言,美军制式步枪在火力输出上要远远凌驾于日本的制式步枪。


彼得堡的肥天鹅

风水轮流转,小日本也有落后的时候。

看表面,这是武器的差别,可真正的核心,是国家的战争思想。

先扯远一点,在甲午海战前,清朝北洋水师装备的是早期大口径重炮,而日本海军的主力装备是口径稍小的速射炮。两国开战之前,清政府在朝堂上辩论时,李鸿章提出北洋水师的装备落后,而小日本的装备先进。当时就有人反驳,说北洋水师的大炮厉害,一炮就可以把别人干趴下,小日本火炮威力小,中方挨上几炮也不打紧。似乎双方都有自己的道理。在随后的海战中,北洋水师的定远和镇远两舰,确实扛住了小日本的火炮打击,可大部分中方的军舰扛不住啊。

此后,就轮到小日本着魔了。小日本的海军表面上重视航空母舰,骨子里还在迷恋大炮巨舰,而陆军则表面上重视武器的精确射击,其实是在迷信自己的战斗精神,相信自己在刺刀见红的肉搏战中,拥有了世界最强的战力。这里固然有国力大小的考虑,但更重要的,是小日本对自己军队高强度训练结果的迷信。在战争的初期,小日本的陆海军中,军人的战斗素质很高,很多士兵用“三八大盖在行进间射击,都可以准确击中200米外的敌军人员,炮兵也有很高的首发命中率,飞行员看表现得更优异,据一位美军飞行员回忆,在战争初期,连小日本的轰炸机都敢于和美军战斗机尝试切线(一个飞机占据射击优势位置的动作)战斗。

小日本步兵的主力装备“三八大盖”


但是,这些宝贵的战斗人员,经不起消耗。从二线补充上来的士兵,就没有这么高的战斗素质了。

其实美国也只给陆军装备了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以及部分的卡宾枪,海军陆战队的主力,还是用一拉一响的栓动式步枪。二战中的美军和苏军,都知道自己的士兵素质一般,尤其和德军存在差距,要弥补这个差距,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给自己人配发火力更强的武器,红军选择了波波沙冲锋枪,美军是连发的加兰德步枪。


到了二战后,美军开始走精兵之路,其制式武器设计水平、技术含量和准确性能都有很大提高。而红军则认为战争就是消耗,像AK47这种威力大、易上手还简单可靠的武器,才符合未来战争的需要。

武器是士兵的战力延伸,却由远离战场的将军和大臣,选择了用什么样的延伸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