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的本質是什麼?

dayu23

這要從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兩個前提基礎下做回答。


一、在物質層面

在物質層面,人際關係的本質就是相互協助,能夠幫助自己創造更多的物質價值,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在遠古時代,人類是以狩獵為生,一開始,他們雖然是結群出去狩獵,但狩來的獵物只為自己所用,後來發現,有時獵到很多食物,來不及吃,也會壞掉。有時也獵不到食物,又很餓。於是,他們就想到了一個辦法,當自己獵到很多食物時,就分給其他人,而當他們自己獵不到食物時,別人也會分給他們。這就是從物質層面一開始創建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就是滿足自己能夠生存下去的需要。人際關係的本質,從這個角度來說,就是相互幫助的,也可以說是相互利用的。我們在生活中也會多多少少建立這種關係,這種需要已經在我們的潛意識中成為我們的本能。即使是為了求得別人的幫助而建立的人際關係,並不是可恥的,只要你不違法,不去加害別人,這是符合人類的本性的。


二、在精神層面

在精神層面,人際關係是為了減少孤獨,

減少孤獨,是從情感上說,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在人身上注入了獨一無二的情感,其他動物都沒有人類的情感如此豐富。人類很渴望情感的需求,低級的情感需要,是想獲得別人 的認同來確定自己的存在感。自我由他我建立。當一個人的自我還不夠強大,自己還不能確定自己是好的時,那麼他們就會強烈的想獲得別人的認可,甚至需要一群人來認可。只有這樣,他們才會覺得被滿足,才會有存在感。對於另一種情感的需要,他們已經對自己很確定,自我認可度很高,他們所做的事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同,而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他們不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自我非常獨立。他們不需要用人際關係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他們有孤獨的能力。他們站在高處,如果說有一天,遇到一個和自己和共鳴的人,這種情感的滿足是普通人無法體會的。這種需要要比前一種需要來得更高級,前一種孤獨是被動孤獨,後一種是主動孤獨,這種主動孤獨的人一旦又能找到和自己類似的人,他們的人生將會達到完滿。他們不是在對方身上索取,而是相互浸染的完成修行。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王宏梅:


王宏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級職業指導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專家講師團講師、公益人。熟識精神分析、家庭治療、敘事療法。擅長領域: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人際溝通。

我不認同這種說法。

我認為人際關係的實質是價值交換,但價值交換並非就是利用與被利用。

人們與別人交往,交往的對象身上必然有他需要的東西,比如我們跟著老師學習,是老師掌握了我們沒有的知識和技能,他身上有我們想要的知識價值;我們追星,是因為明星滿足了我們的審美價值,還能為我們帶來榜樣的價值;我們喜歡一個人,是對方身上有我們喜歡的東西,你跟對方在一起是愉悅的、或是對方能激發你的某種力量的,同樣,你身上肯定也有對方喜歡和欣賞的東西,單方面的喜歡也不符合價值互換的原則,也不可能建立長期的友誼;我們喜歡上一個異性並想跟TA發展為男女朋友關係,甚至還想跟TA白頭偕老,是因為TA能給我們帶來安全感和愛的愉悅;我們全身心地愛我們的孩子是因為孩子滿足了我們愛的價值,當我們在陪伴孩子、看著他一天天成長起來時,精神上的愉悅與成就感是任何物質上的價值都無法交換的。

把人際關係的本質看成只是利用與被利用,有失偏頗。

在人際關係中,人首先是主體,當然也有作為客體的使用價值,比如我們每天在創造知識、創造財富,為社會和大自然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但這並非利用,而是我們與社會和大自然的價值交換,社會和大自然養育了我們,我們反過來也為社會和大自然創造財富。

在任何關係中,一味的索取都是不成立的,失衡的關係遲早會枯竭,讓關係的雙方都走向死亡。

比如,我們現在的空氣惡化,正是人類過度向大自然索取的結果,其結果就是我們自己反過來受害。同樣,當關系的一方只知向另一方索取時,另一方遲早也會離開這段關係。

在官場中確實有你所說的那種利用與被利用的關係,但是我認為這並不是一種健康的關係。健康的關係應該是從事這項工作的人是這項工作的最佳人選,他能為工作帶來最大的價值,而不是他利用了誰或誰利用了他才達到這個位置,他在這個位置是因為他能讓這個位置對社會的貢獻達到價值的最大化。

價值交換是所有資源配置的法則,你有多少價值,就能得到發揮多少價值的資源,反過來也會獲得相應的價值回報。


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

每個人都具備了千手千眼,你身邊的人就是你的手和眼。你的朋友圈子有十個人,你就有十雙手腳。如果發展到一百個、一千個人,你就具備了千手千眼。

觀音菩薩是以各種化現的形式來到我們身邊,而且都是在我們沒有準備的情況下才來。當你意識到這是觀音菩薩,他已經走了。世間人總是用自己的頭腦來衡量他人,衡量一切,這樣做,你永遠都無法到位。

學佛的人時刻都要懷著感恩的心、歡喜的心來面對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久而久之,你召感來的緣對你也是歡喜的,感恩的。如果你每天愁眉苦臉,把身邊的人也感染得愁眉苦臉,他們再把信息反饋給你,你就愁上加愁了!

所以你想要什麼樣的結果,就先種什麼樣的因,這個因是由你的起心動念來決定的。天命在誰的手裡?(答:自己)佛菩薩沒有主宰你們,上天沒有主宰你們,你們自己就是佛菩薩、就是上天。

我服務的這些人就是我手腳的延伸。正如今天我為你們服務了,你們就是我的千手千眼,有一天你為我們服務了,我們又變成了你的千手千眼。問題是,你敢不敢主動先為你的千手千眼服務?

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30歲復建東華禪寺、3次7年閉關、16年建寺安僧、8部著作、1.2萬場開示、千萬餘字的開示錄、16年間向社會捐款捐物4千萬多元……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道,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六度萬行,歷經了三十餘年,找到了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將一生心血《東華禪》無私付予芸芸眾生,殷切期望天下蒼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東華禪寺


人們在生活、學習、工作等活動過程中所建立的一種社會關係就是人際關係。也被叫做“人際交往”。包括親屬、朋友、同學、戰友、同事關係等。

人有社會屬性。每一個人都有其獨特的思想、背景、態度、個性、行為模式及價值觀。人際關係像粘合劑,把他們統統粘在一起,形成了人類社會的總體!

人際關係對每個人的情緒、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響,甚至對溝通、運作、效率及個人與社會之關係均有極大的影響。

人際關係的本質是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人際關係從利益角度上來講,本質是相互利用的需要!


人際關係從生活、勞作方面來說,本質是價值交換的需要!

人際關係從物質層面上看,本質是個人生存的基本需要!

人際關係從精神層面上看,本質是個人發展的最大需要!

原始社會,人際關係很簡單,低層次的勞動配合,維持個人生存!

文明社會,人際關係很複雜,高水準的分工協作,謀求個人發展!

人際關係對每一個人都很重要,須臾不能分離。把人際關係處理好了,有錢有權有美色,有吃有喝有名氣。把人際關係處理糟了,受苦受累受煎熬,受窮受難受人欺!

朝裡有人好做官,說的是關係深,關係硬!一個好漢三個幫,說的是關係牢,關係好!


樹倒猢猻散,說的是關係散,關係斷!強倒眾人推,說的是關係差,關係壞!

歷史上最會處理人際關係的莫過於漢高祖劉邦。

他學歷低下,年令偏大,地位不高,但他智慧高超,膽識過人,魅力無窮!他用高明的手腕,籠絡英雄,收買人心。把最會謀略的張良,最會打仗的韓信,最會理政的蕭何都收服了,讓他們三個當時的全天下頂級人才衷心懇懇、肝惱塗地的為他效命,毫無異心!


最後終於讓他座上了九五至尊的帝位!劉邦這種出神入化,爐火純青的處理人際關係的故事,成了中華流傳千年不衰的典範!


旅遊老爹

平等,人際的基礎

nowjoin(秦川依舊)

2016-8-9 1:14 首發於QQ空間

幾千年的歷史中只有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這個世界把所有人壓迫成型,由主子、奴才、想當而當不上奴才的構成。通過愚民手段消滅人的良知和血性,消滅不想歸屬或欲脫離這三類的任何人。

而人的本性不是這樣的,人都有一種不欲被他人俯視的本能,這不因人種而異,沒有東西方的區別。基因說明,人本質是一樣。

輕度的俯視可能只是引起對方心裡不快,但重度並長期的俯視則可能引發嚴重的後果。有句老話: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這句話只是把長期被人嚴重俯視後的心態表達出來,這是人性本能。

有壓迫就有反抗,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人際關係在一次次中崩潰,社會一次次陷入動盪。這才是幾千年歷史的真實寫照。

很多人在沉思反省,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自己修養剋制,不壓迫他人。可惜這沒有深入進行下去,並沒在社會更大範圍更深層次進行影響和進步。

人類需要進步,人需要理性去面對這種本能。文藝復興的時候,通過各種藝術才把人類的目光帶向了普通人,讓人類正視自己正視周圍真實的人。在心態上,不仰視他人,不俯視他人。

現代文明的核心是平等。而平等,是種理性,是種妥協,是為了不讓人類社會崩潰的唯一辦法。

平等也是是現代社會的個人修養:

喊出顧客是上帝時,請問你相信上帝嗎?能把顧客當作家人朋友般真正對待,已經是最高境界。

媚上總是別有所圖,賄選取悅你時你是上,當他掌權時,誰又是上?

當帶著自認的好意對別人指手劃腳時,可考慮過別人的感受?如果這種指手劃腳是長期每天進行的呢?

不考慮別人感受的好意,跟不考慮別人感受的惡意,有何區別?甚至有時候還不如考慮別人感受的惡意。

公主親吻青蛙,洗去公主病,變成一隻青蛙,才收穫了真正的愛情,從此與王子幸福地生活。

平等也是國家之間關係的基礎,我們不會喜歡白人至上。不認可所謂文明程度高就自認高人一等,這實質是文明的倒退。

附1:關於利用的觀點

這些年常有人鼓吹:不怕被人利用,就怕沒有被利用的價值。這也是多數情況下的冰冷現實,只是,作為棋子被人利用,被人丟棄,直至最後湮滅,你注意過操棋者的目光嗎?你確定在他眼中你是同類?如果不是,別人怎麼看你,就並不重要了,你只需要最終給自己一個交代。


附2:個人對自尊的觀點

我的觀點是,人都有追求平等的本能,當感覺受到了不平等對待時,才會浮現出自尊這個詞。這只是種狀態描述,很多時候更主要是種情緒,這種情緒可以促進自強,但也可能產生報復心理,希望報復性壓迫對方。

有時候當人專注於某事或感情時,甚至會忘記自我,沒有了自我這個概念。這類並非一直存在的,我認為只是狀態的另一種描述形式。

換種說法,在某個理想的範圍內,如果每個人都能互相平等地尊重他人,就不會有人產生自尊這種感覺,也即自尊並不存在。

現實並非理想狀態,有自尊存在,同時也說明有心理不平衡,某些時候也意味著:有事將會發生。

當前提出的文明自信的問題,自信是種類同的情緒,以此對抗某些人的自卑之心。但情緒只是情緒,如果什麼都不做就只有情緒了。文明不是固步自封,不是抱殘守缺,只是情緒上自我感覺高他人一籌,給國家帶不來任何益處。

唐是盛唐,是因為不排斥外來文化的影響,也不反對本文化被誰學了去,只要國強民富,就盡一切可能去汲取。

相反某些局部的抱殘守缺,除了維護個人、局部的權力和利益,給國家帶來了什麼?徒耗資源和難得的發展時機,這才是真的禍國殃民。

附3:本份的觀點

這些年各種原因導致的人工成本上漲,突現出了一些勞資矛盾,多數情況下勞動法已經被放到了一邊作為擺設,各種媒體出現一些人開始苦口婆心地單方面對年輕人進行洗腦和教育。

這種洗腦短時間對企業可能有利,但看不出員工接受這種教育之後,在他年齡稍大體力精力開始下滑的時候,如何面對自己的未來。特別是在如今機械和智能快速發展的時代,許多崗位逐漸被代替和淘汰,那點資方提供的職業培訓和經驗能否支撐自己的未來?企業不負責員工的未來,未來只能依靠自己。事業是老闆的,員工只是在這段時間有這份職業。

最近看到一些以道德名義為制高點的爭論,道德是有立場的,老闆的道德,不一定符合員工的道德,而道德綁架更是嚴重背離。

相對於道德這個過於高端的詞,本份則要現實得多,也要客觀得多。

本份是一種依託於人性本能的客觀存在,是人際關係的客觀底線,超過這條線之後就會引發人心中的不快,到一定程度(因關係性質和親密度不同)就很可能導致矛盾和衝突。

老闆可以把企業排在自己的價值觀第一位,但員工多數情況下不可能把工作放到自己的生活和家庭之前。個別情況下某些企業好像員工都以事業為重,看起來生機勃勃,但往往傷害了員工的個人生活和家庭,並讓人心理長期處於壓抑的狀態中。短期可能問題不大,但長期的話就此埋下了隱患,對個人、企業、家庭、社會來說,不定什麼時候爆發,不定爆發時會到什麼樣的程度。

道德是種自由意志下的主動付出,而不是被脅迫或向他人索取。企圖改造扭曲他人的核心價值觀,更是人格上的嚴重侵犯。(歷史上有些時候看起來好像成功了,可惜只是紙老虎似的威武,當虛偽當道時,一切皆不可信)

在使用道德這個詞時,先確定,你自己是否做到了本份。本份,就是不侵犯他人,不帶給他人麻煩和不快。

老闆和員工之間只是勞資關係,不要做這種關係之外的奴役、潛規則和道德綁架。

道德的名義被濫用,經常出現人善被人欺的情況,當有人舉起這杆旗時,倒要看看,舉旗之人是否違了本份。不提一些奇葩案例,在這裡提到本份這個概念,是想借此明確一個自己心裡的尺度,以在平時的為人處事中少點摩擦。

老人上公交車沒有座位,希望有人讓座時,可以表達出這種請求。當如果把請求作為要求提出來時,就會讓人心裡不舒服了,這就是失了本份,如果還要罵人那只是更加嚴重的失德。

是否讓座,權力取決於有座位的人,他可能也有需要座位的理由,即使沒理由,這種權力也在他。但這個人如果要求其他人讓座,他就失了他的本份了。

公交司機在沒有人讓座的情況下,也只能多喊兩聲,希望有人讓座。如果司機指定某人要求讓座,司機則失了自己的本份。

現代文明下,人是平等的,沒有誰就該為誰犧牲,這跟傳統嚴重不同,所以這些年社會及家庭矛盾特別多。

在家庭關係中,兒子與母親相處時,不能替媳婦作主或者犧牲媳婦利益,以討好母親。小兩口商量決定某些事時,兒子也不能替母親做主。

同理,媳婦與丈母孃相處時,也不能替兒子做主或者犧牲兒子利益。

簡單的說,就是人不能插手另外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兩個人處理關係時也不能犧牲兩人之外其他人利益。

現在明確了吧?

當然現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心裡有了個尺度,就有助於瞭解矛盾是如何產生,也好化解這些矛盾。


秦川依舊

一針見血的來講:人際交往的本質其實就是混圈子!

著名美劇“紙牌屋”,相信不少人都看過,裡面講的是一位被總統背叛的參議員,通過自己長達4年的縝密計劃,最後成為美國總統的故事。劇中精心設計的局中局數不勝數。喜歡燒腦的朋友不要錯過,這裡我就不多講了。為何我會提到它呢,這部電視劇和今天我們要討論的“人際交往”有何關係?

先說說這部美劇裡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臺詞吧!

“Chose money over power. In this town, a mistake nearly everyone makes. Money is the McMansion in Sarasota that starts falling apart aftern years. Power is the old stone bilidng that stands for centuries.”

(為了錢而放棄權利,這個城市裡幾乎人人都犯了這個錯,金錢就像是皇宮裡的寶物,保質期就是你當皇帝的時間,而權利是古老的石砌宮殿,能屹立百年)

人際交往也是一樣。從小到大,我們身邊的朋友會不斷變化,但只有你真正擁有了強大自信,真正的權利,才會擁有選擇的能力!

我相信你一定聽說 “圈子不同,不必強融”。從個人雞湯的角度來講,這句話是對的,所謂拒絕迎合別人,做獨立的自己。但當很多人把這句話搬到職場,覺得職場也該是這樣的時候,就有問題了。甚至在我看來,這句話是錯誤且愚蠢的。

事實上,在職場生活中,正因為人家的圈子比你高階,你才更需要不斷的以各種方式去融入那個圈層。我之前講過,一個人不能在同一個狀態下待太久,也最好不要在同一緯度的圈子裡混太久。

聽起來很世俗很功利,但現實就是這樣的。為什麼在公司裡要努力工作,從職員晉升管理層甚至合夥人;為什麼在事業單位裡要努力向上爬,從專員、科長、處長、到局長。因為上了一級就上了一個圈子,你的思考和格局都是不一樣的。

所以在職場上, 你要做的不是安心舒服的躺在自己固有的圈子裡,擺出歲月靜好, 現世安穩的慫樣。而是儘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 混上比自己更高級的圈子, 儘早實現人生的蛻變。

那麼問題來了。我也想認識那些牛逼的人呀,但我對他們沒有價值啊,我怎樣才能認識他們呢?

總之,一句話,在互聯網時代,彼此連接的成本越來越低。所以別再說你認識不到牛逼的人了,那是在侮辱自己的智商。

但是,認識牛人只是淺層次的。進入圈子和融入圈子, 是兩碼事。

所以接下來,我想從我自己的親身體驗,和大家分享真正核心的內容--如何融入你想認識的人的圈子。

很早就關注我的朋友一定知道,我和讀者,學員的關係都維護的挺好的,後臺留的問題,我都會一一回復,學員更是會一對一語音,直接協助解決問題。現在隨著學員越來越多,自己的事業也越來越大,工作越來越忙,真的做不到留言逐條回覆了,在有限的時間裡只能爭取儘量了,但我知道,每一條留言都可能是被辜負的善意,公司最近也在開始尋找合夥人

然而也有一些讀者,用她們的方式,提供對我有用的價值,和我產生很好的連接。

我在北京的一位讀者,知道我去北京公司出差度假,希望能幫我策劃一場線下的社交分享會的活動。她跟我說,你只要人來了就好了,其它的事情我來安排。我們雖然還沒有見過面,但通過這個事情,已經有了很多交流。於是前幾天在北京,除了公司的活動之外,在她的安排下,我和我北京的學員們,進行了一場愉悅的交流,而她本人,我們也成為了很好的朋友。

當然說這個並不是表明自己是所謂大牛,而是想說,在彼此還不是很熟悉的情況下,給對方提供有用的價值,才是最好的溝通方式。

再舉個例子:創新工場的李開復老師在投資券圈的江湖地位,屬於鼻祖類的。剛開始做社交課程的時候,學員不到500人,就嘗試和李老師勾搭過,可以預見,人家斷然是不會鳥你的,你的體量太小了嘛,對他來說沒有價值。

而上個月當我再通過一個朋友聯繫他時,希望能給他介紹一些投資界項目,的時候,他果斷同意了我的請求。

所以你會發現,當你和對方的江湖地位嚴重不對等而你又無法為對方提供有用價值的時候,你很難和對方獲得平等的溝通。

我們的社交,本質上講,其實都遵循兩個社交價值:要麼你們之間有利益價值,要麼有情感價值,或者兩者疊加。職場上和生意上的大多數社交,建立在商業利益上,朋友之間的社交則更多因為情感價值,情感就是社交貨幣。

人與人之間親密或疏遠,說到底就是看彼此時間價值的對不對等。

所以我們註定要和一些人分離,和另一些人結合,找到價值等量的圈子和群體。時間價值的有限和稀缺性,讓我們必須學會優化配置,不管處於主觀意願,還是客觀因素,這都是我們必須要接受的現實。

不斷逐夢和向上的我們,註定要離開過去的圈子,重新融入新的圈子。我們在蛻變,我們的圈子也要迭代。

人與人的關係,就這麼一直動態平衡著。

當然,想要真正融入你希望進入的圈子,最核心的還是提高自己的核心價值,讓對方覺得和你坐在同一張桌子聊天,不是在浪費時間。這時候你們之間甚至都不需要有利益關係,靠的就是彼此的江湖地位。

當你的核心價值不夠高時,你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為對方解決問題。當彼此價值不對等,地位不匹配的時候,唯有相對弱勢的一方付出更多,甚至是不求回報的付出,幫助強勢一方解決問題,你才有可能融入對方的圈子。而如果你連幫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沒有,那就想辦法幫他們節約時間。

好像寫得很現實很黑暗,但現實就是這麼一個功利的世界,而功利,只是等價交換市場原則最好的詮釋。

沒辦法,在這功利的世界,拼的就是江湖地位。

你也許還不懂得如何獲得不受外界因素影響的自信、

你也許還不懂得如何獲得不受外界因素影響的自信、

塑造完美的第一印象讓別人對你產生好感、

跟任何人都能建立聯繫感並快速成為好友、

經營高質量的社交圈併成為核心人物、

讓別人來幫助你完成你想做的任何事情……


一鳴美食

人際關係的本質,從一定程度來說,可以說是利用和被利用。

這種關係,說的直白點,就是各取所需。其實不論是愛情、友情,我們都可以這樣理解。



愛情來講,我先給大家分享一個社會上普遍的現象,那就是相親。很多人排斥相親,覺得相親是一場等值或者不等值的交換,所有人都好像被明碼標價一樣,互相挑選。沒錯,可是這也是一種方式,只不過更加直白,在戀愛過程中,我們愛一個人,是因為他/她身上有吸引你的地方,這種恰恰是你所缺少的,只不過沒有明確的說出來。而相親,就是把這一切都放在陽光下:我喜歡你這個,不喜歡你那個,滿足了就在一起,不滿意就離開。

所以,這也可以解釋成一種各取所需,只不過方式委婉些。

友情來講,兩個人成為朋友,有兩種情況,

  1. 兩個人性格相似,相處在一起很舒服;
  2. 兩個人性格截然相反,但彼此身上有對方沒有的東西,互相吸引。
也就是說,我們交往的朋友,都是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才會結交的。各取所需是一種常態,在交朋友的過程中,我們首先會從主觀上判斷一個人,他/她的性格我是否喜歡,如果有一開始就接受不了的點,那麼肯定無法成為朋友。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有的人在第一次見面後,心底就會出現排斥感,這是一種自身機能,本身所感應到的。

所以,利用與被利用不見得是不好的,只不過是大家各取所需,很多事情只是我們強加了很多美好的概念上去,一個人,如果沒有被利用,那隻能說明,她不存在吸引別人的特質。這樣想的話,利用與被利用也不是什麼壞的事情#^_^#

僅僅是個人觀點,大家覺得呢?


哥特蘿莉1

人際關係的本質是相互依賴,而非利用。

題主所提出的“利用與被利用”,只是人際關係中的冰山一角,而不是人際關係的全部。

中國社會非常重視人際關係,在日常生活中,小至逢年過節,大至生死,獨特的社會氛圍創造出無數理由去督促人們不斷維護、加固壯大自己的人際關係網。“走關係”、“打通關節”更是常見。基於中西方文化差異,我們的社會更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賴 ( interdependence)。


費孝通曾經對中西方人際關係特點進行了對比,他認為西方社會的人際關係網絡是層次的, 每個人都在網絡中找到自己絕對的位置,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具有層次性,個人具有獨立性(independence),而且團體界限明確。而中國人的人際關係網絡具有相對性, 即“ 差序”, 也就是每個人都是根據關係的遠近親疏,來確定人際行為的秩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看人下菜”。

這種相互依賴的關係,會導致一切普遍標準都產生變化,比如在封建時代,最高統治者制定了系列規則,但這些規則並不對他們的親信適用。

”與自己是什麼關係,就決定拿出什麼樣的規則”。 一直到今天,大多數人際關係都維持著這個本質,每個龐大的關係網,都有嚴格的成員限制,因此想要突破限制,總是困難重重。階級固化、錢權交易等社會問題,與相互依賴的人際關係都很大原因。

“利用和被利用”,其實是雙向的,因為只有同在一個關係網中的人,才會產生互動,進而通過對方達成某種目的。

這種依賴式的人際關係雖然有一定壞處,但總的來說利大於弊。比如在家族關係中,其中一組家庭出現問題,那麼其餘成員就會幫助其度過難關;父母和孩子之間親密的聯繫,朋友間相互幫忙,都是依賴式關係的縮影。

正如阿德勒所說,要想消除人際關係的煩惱,只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想想如果斬斷你周圍的種種聯繫,當然能避免陷入利益之爭,但也會失去不少生活的意義。


高太爺



竹木合一

1.人是以自己的需求作為人際交往的前提。只有當自己的需求和周圍人的需求一致時,才能達成最佳效果。

有一個重點大學的學生剛參加工作,就被上司排斥,因為他對上司的安排認為錯的就當眾據理力爭。

從工作的角度來看,這樣或者可以更好的完成工作。但從領導的角度看,一是站在全局和站在個人的角度是不一樣的;二是領導能夠左右全局,也是靠他在眾人中的威信。當面去駁斥,只看到了自己的需要,還沒有看到全局或關鍵人物的需要。

2.在沒有保證自己的物質需要得到滿足之前,人際關係多是以物質利益為基礎。只要被人貼上了物質利益的標籤那麼在交際中就會獲得相應的重點關注。

這樣情況很多,很多人在人生高潮的時候,可以結交到很多朋友。但在人生低谷的時候,幫助的人寥寥無幾。

如果是在機關事業單位上班,可能不會去巴結什麼領導前輩。但如果人家“有事”,大家都在出錢盡力的時候,有時候為了自保,被迫也還是要去參與。

所以雖然表現不一樣,有些人是以自己主動去交往來獲得這種利益交換的可能。而有些人是以被動的方式去保衛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害。

3.還有那麼一種不太明智的人,以自己的物質利益為中心去傷害的別人的利益。看起來為自己的利益著想是沒有錯的,但往往傷害別人,就是傷害了自己的利益。

這種人大家都只會短期交往,一旦他的事蹟暴露以後,大家都會警惕遠離或者還會給予教訓。這就是往往得了一點小便宜而吃大虧。

反而是那種喜歡吃小虧的人、喜歡平時為了別人利益著想的人大家比較放心,然後有什麼好事情也能夠想著他。因為一般認為欠別人多不是什麼好事情,再說自己心裡也過不去。

你滿足了我的利益,我也就會想著你的利益,不管是精神需求還是物質需求。所以人際交往的本質應該是雙方均衡,然後胸襟豁達,雙向互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