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各地的方言中“餃子”分別叫什麼?為什麼會有不同叫法?

山東人喜歡麵食,眾多面食中又以餃子為最,俗話說“好吃不如餃子,好受不如倒著”。不過,山東各地對於餃子的稱呼各不相同,通過這些稱呼也可以看出各城市文化、語言上的差異。

1、餃子的本意是什麼?

先來看看“餃”的本意,餃,是會意字。從交,從食。而“交”是象形字,小篆中如同兩腿交叉,所以引申意為“交叉”。所以, 餃的本意就是“交叉”後可以吃的麵食。那麼“交叉”是什麼?無疑是指面與餡料的交叉。

“子”的本意又是什麼?子,是象形,甲骨文中如同孩子在襁褓中,頭、身、臂膀和雙腳並起來的樣子。因此“子”的引申意為“小”。這樣一來,餃子的含義就是指製作的很小的、面和餡料“交叉”(引申為包裹)起來的麵食。

山東各地的方言中“餃子”分別叫什麼?為什麼會有不同叫法?

也就是說,從這個意義上講,凡是符合上述製作方法的都是餃子。但是,為什麼在山東還有其他的叫法呢?這要歸功於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了。

2、濟南、淄博等地叫“包子”

濟南、淄博等地通常把餃子叫“包子”,而把人們通常認為的“包子”叫“大包子”。比如,濟南人說:“咱們回家包包子吃吧?”這一定是指包餃子;而淄博人說的“吃頓大包子吧……”並不是指包子特別大,而是指它不是餃子。

據《齊民要術》記載,餛飩、包子古時叫“餅”,都是把肉細磨後灑入或包裹進麵粉裡烤食、煮食,即所謂的“餅炙”。因此,包子的叫法還原了餃子的本來面目。濟南、淄博是魯中地區,古風保存完整,語言上較少受外來的影響,從包子的叫法上可見一斑。

山東各地的方言中“餃子”分別叫什麼?為什麼會有不同叫法?

3、濟寧、臨清菏澤等地叫“扁食”

濟寧、臨清等地通常把餃子叫“扁食”。這一叫法起源於元朝,在《三朝北盟會編》裡明確記述“餛飩、扁食乃金人御膳也”。這種稱呼的取意源自其外形,扁扁的,因此最早的扁食還指“鍋貼”。只是一個煮、一個煎或烤。

為什麼濟寧、臨清等地稱“扁食”?這是因為元朝時開挖修整大運河,濟寧、臨清(含東昌府聊城)等地都是運河重鎮,深受元文化的影響。另外,扁食的叫法在陝西也很盛行,有首陝北信天游唱道:“吃一碗扁食沒喝一口湯,沒打定主意上了人家的當。”

4、煙臺、威海等地叫“箍(gū)扎“

煙臺、威海等地通常把餃子叫“箍扎”。這一叫法非常的形象:兩隻手把麵皮一箍、一勒,就把餡料纏束、固定起來。無論是箍、還是扎,在青煙威三地都是常用詞,比如把一件東西收拾整齊,人們就叫“扎箍起來”。

山東各地的方言中“餃子”分別叫什麼?為什麼會有不同叫法?

煙威等地屬於古萊國,因為位於齊國以東,臨海而居,與山東內地相比有著完全不同的生活、經濟環境,相對獨立的保留了古萊語的部分詞語。因此,這種從內陸傳來的麵食,青煙威的人們用自己的理解和叫法給予了形象的詮釋。

最後要說明的一點是,角子、角耳、餃子、包子、餛飩、鍋貼、水餃……這些叫法曾經不分家,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指用包裹有餡料的麵食,有烤制、水煮、煎制等方法,或者幹吃,或者連湯帶水一起吃。

山東各地的方言中“餃子”分別叫什麼?為什麼會有不同叫法?

通過餃子的不同叫法,我們也能看到山東大地的地區文化豐富多彩、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好吃不如餃子”,過去只有過年過節才能吃得上的餃子,如今天天吃也不稀罕。吃完餃子才“倒”上一會兒,這日子就兩個字:舒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