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币制改革,解决了汉朝的财政弊端

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中介,对于国家来说重要性可想而知,一国之财政均与之有关。因此汉武帝在位期间实施的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便是币制改革,解决当时的财政危机。汉武帝和大臣们为了解决货币造假、私造货币等一系列谋私行为可谓是绞尽脑汁,过程可是一波三折都不止。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币制改革,解决了汉朝的财政弊端

货币问题并不只是汉武帝时期才出现的,而是从汉初就存在的,问题还比较严重的。汉初铸造的铜币比较轻,重三株,后来越来越轻。文帝时期,三铢钱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于是文帝下令使用四株钱,重四分之一两,可是币值标的却是半两。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币制改革,解决了汉朝的财政弊端

汉朝的货币危机其实源自于朝廷放任民间私自铸钱的政策,原本意欲加速货币流通,好改善财政收入。可是这项政策的弊端远远超过利处,钱本来用铜铸造,但铸币者掺杂了价值低的铅和铁之类的金属,货币渐渐的贬值,民间的经济逐渐紊乱。许多人趁此机会铸造货币发财,如文帝的宠臣邓通依靠铸铜币家产超过王侯。另外诸侯们都开挖矿山铸造铜币,吴王刘濞凭借铜矿铸币富比天子,他也因此有发动“七王之乱”的底气。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币制改革,解决了汉朝的财政弊端

汉武帝由于对匈奴的连年征战耗资巨大,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也逐渐用完,财政危机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问题。从建元年间开始,武帝开始对货币动手,期间把四株钱改成三铢钱,后来又改回来。来回一改相当于没变,问题自然没解决。

元狩四年,一次规模较大的货币改革出现。汉朝发行了白鹿币和白金货币。下令严令禁止民间私自铸造钱币,违者死罪。元狩五年,武帝下令铸造五铢钱,铸币技术上也有了改进,有效防止私铸造货币的发生。此后经历一些探索之后武帝决定一劳永逸的解决,下令严禁各个诸侯国私自铸造货币,把货币铸造权收归中央政府所有,此项政策一直沿用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