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自述:出国前后的人生与职业,与你的想像差距真的很大?

对于选择出国念研究所的留学生们,职业/未来/工作

该如何规划?

留学生自述:出国前后的人生与职业,与你的想像差距真的很大?

@自述

出国前后,我的想法转变很大:

出国前,想法很简单,和许多谈生涯规划的文章观点相似,就是想像自己20年后的样子,然后逐步反推回来订定所谓的5年目标——仿佛只要朝着短期目标前进,最终应该就可以达成长期目标。

很多人都觉得,只要申请上美国研究所,不管现在怎么样,未来就一定会变好,手上握的,就是一张几百万获得的,通往成功的门票。

留学生自述:出国前后的人生与职业,与你的想像差距真的很大?

然而,这个方法,不一定适用在选择出国留学的人生

——也许不是方法不对,而是重点没抓到。

关键点:

  • 没出国以前,并不真的知道原来世界那么宽广、选择那么多!

  • 在海外经历了更多的可能,所以现在的工作发展和当初出国前的职涯想像,差距真的很大。

Question: 对于选择海外研究所进修的留学生,该如何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TIPS1:

出国,契机与“当下”

很多人把出国当成突破契机。

留学生自述:出国前后的人生与职业,与你的想像差距真的很大?

走出国门,新环境会有不同的刺激和无限的可能。然而出国念书,硕士班至少1到2年,博士班更长达4到7年,世界变化很快,这期间变数也很多。

所以出国前准备初步职业规划很正常,但更要专注当下。

未来,就算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没有成功也没关系,请珍惜出国为你带来的改变:个人的成长和视野的扩展,也都是无形与无价的宝贵经验。

TIPS2:规划,及早准备但要保持弹性

对于未来职业规划准备,确实在出国那一刻就开始了。

但出国后,即使是做研究,这世界都有很多以前想像不到的机会。

不是国内不好(当然客观差距确实存在),而是每个地区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和工作种类,把自己放到国际舞台上,如果不强求地点,那么机会之门就变宽了,选择也变多了。

虽说鼓励留学生要及早开始做职业规划。但因为出国后,才正式从纸上谈兵,变成真实的经验和挑战,所以计划一定要保持弹性。

TIPS3:规划,是多面向的准备

而谈到职业规划,以留学生的角度来说,绝对是多面向的:

海外或回国;

进入学术圈或业界;

在学术圈从事较偏研究性质或产学合作的工作;

……

尤其是如果想留在国外,必须要培养适应不同职场和在地文化的能力。这些可不是三两天前,靠面试前的恶补准备就可以搞定的,而是必须长时间的观察和学习。

留学生自述:出国前后的人生与职业,与你的想像差距真的很大?

除了研究能力本身之外,其他例如:申请经费,参与学术社群,拓展人脉、学习组织管理研究团队或实验室⋯⋯,都同样很重要。

这些软实力的培养,却常常被忽略。尤其在研究所阶段,有些人会误以为长时间窝在实验室,或成天埋首苦读,就可以有足够的能力找到好工作。

但在美国、欧洲求职经验中,这样的方式是行不通的,找工作上会比较吃亏,也很可能因此“看不到”机会在哪里。

TIPS4:投递,毕业一年前开始进行

海外研究所毕业后,不论学界或业界,“正式投递工作简历”,大约是在毕业一年前开始进行

留学生自述:出国前后的人生与职业,与你的想像差距真的很大?

然而谈到“简历”,英语通常指的是build resume(建立履历);谈到“求职”,则是job hunting(寻找职缺)——两者的意义,有一些差异:

在踏上海外留学的旅程后,越早先寻找感兴趣的工作,需要些什么样的技能,然后多尝试利用学校资源,培养相关对应的能力——如此逐步充实自己的“简历”,慢慢打磨自己,等在市场上与人竞争时,便越有本钱吸引雇主。

上述这些都需要时间,因此如果真的等到毕业前才开始准备,那确实有点太慢。

转变是常态。出国攻读研究所,可能因此有了更多选择的优势,但也表示不确定性更高,所以希望大家都可以依照个人专长和需求,发挥所长,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 产学结合:专业选择求职向

以下帮大家整理比较,

美国需要研究所学历的产业和工作(根据统计数据):

产业

科技业

文教

金融

医疗保健

财会

顾问

研发

工作

▶工程研发

经营管理

财务会计或税务人员

产业分析研究、财务工程、风险控管

人力资源

生物资讯、生物医学

科技法务、智财人员

科技业业务、外商行销企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