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的軍事才能到底有多強?

所謂的馬來人

軍事才能,應該包括軍隊管理,軍事戰略,軍事協調等多方面,為兵,為將,為帥,都是需要不同的角色轉換。

雖然,拿破崙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一將功成萬枯,不是每個士兵都能成為將軍,一個將軍的養成,是需要長期的培養。

縱觀袁崇煥的軍旅生涯,是以文人出身,半道出家的軍人,在天啟一朝,隨著後金的崛起,袁崇煥棄筆從戎的抱負得以實現。

袁崇煥的軍事才能與思想

①面對來勢洶湧的後金軍隊,明軍不斷喪失遼東土地的情況下,提出“守而後戰”的戰略原則。

②面對,朝廷內守山海關外,還是守山海關的兩種聲音,袁崇煥與孫承宗反對退縮山海關的消極防守,提出在關外築城壘,建立關門屏障和前進要地,創造了明軍防禦後金的寧錦防線,其實是在山海關外加了一條保險。
③針對軍隊建設上,袁崇煥反對集結各地雜牌軍,實踐並發展了孫承宗“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思想,並且打造了關寧鐵騎,號稱明朝最強大的軍事力量。
④根據後金軍以騎兵為主,利於野戰的特點,提出“憑堅城用大炮”的堅城固守戰法,避敵之長,掩己之短,在寧遠大戰中擊退清軍,一戰成名。


從中,可以看出,袁崇煥在思想上,大部分是繼承了孫承宗的思想,只是,袁崇煥大膽的進行了實踐。

可以說,在對待後金進攻的問題上,袁崇煥是有一定研究的,並且也制定了一條看起來切實可行的防金策略。

那麼,袁崇煥的防金策略是否可行呢?

很多措施其實都是勞民傷財,看起來很有效,其實,並未可行,雖然,後金在松錦大戰以前,並沒有突破寧錦防線,但是從崇禎二年開始,後金軍隊先後五次繞過山海關,直取京畿。

清朝的康熙就曾經表達過,國家如果強大,根本不用城池來守護。

事實證明,寧錦防線也好,山海關大戰也好,如果,內部不團結,再堅強的堡壘都是從內部被瓦解。

除了袁崇煥的軍事思想有爭議外,在治軍方面也存在問題,部隊多次發生譁變,而其與其它將領的關係相處的並不融洽。

尤其在戰略協調上,不能和毛文龍相互協調,斬殺毛文龍後,喪失東江鎮這一軍事據點,從而失去了對後金軍隊的牽制。


史論縱橫

明末最高,沒有爭議。其次就是孫傳庭,熊廷弼。接下來我就寫下他的幾大表現:

1、兩次大戰的勝利

廣寧會戰失敗對明軍的打擊是毀滅性的,第一,主力兵團崩潰瓦解;第二,整體士氣衰落。

後者更嚴重,全軍上下士氣衰落。視出關為畏途。《督師紀略》就記載許多人不願出關。祖大壽就是覺得寧遠不會守,才不認真修城。

(寧遠之戰)

到了1625年底,努爾哈赤率大軍西進,錦州寧遠之間的明軍全線崩潰。袁崇煥困守孤城,擊敗後金軍。

清實錄如此記載:

二月壬午(9)上至瀋陽 。上自二十五歲起兵以來,征討諸處,戰無不捷,攻無不克,惟寧遠一城不下,不懌而歸。

一年後,皇太極率領大軍攻擊寧錦,是為寧錦會戰。先後在錦州、寧遠城下失利,多位高級將領受傷、陣亡。

《滿文老檔》如此記載:

是役也,士卒陣亡甚眾。

《明實錄》如此記載:

兵部尚書王永光稱歎:“遼左發難,各城望風奔潰,八年來賊始一挫,乃知中國有人矣!

這是兩次大捷,第一次提高了明軍的士氣,守城可以抵禦後金。袁崇煥也總結出“憑堅城、用大炮的思想”。第二次,大幅提高明軍的士氣,畢自肅甚至認為奴酋藥丸。袁崇煥在之前的戰術思想上又發展了。

2、訓練出關寧軍

“憑堅城、用大炮”只是袁崇煥的防禦思想。在寧錦會戰後,尤其是袁崇煥督師遼東,承擔“五年平遼”戰略。所以提出了騎兵軍團作戰理念,同時輔之以防禦力強悍的步車兵在戰場上,裝備長杆武器、鳥槍的綿甲步兵列營防禦,輕(騎射)重(鐵甲)騎兵配合作戰。基本做到了精兵、壯馬、堅甲、利兵,達到野戰爭雄。

(關寧騎兵)

騎兵軍團的組建是袁崇煥作戰思想的最大體現。在明代最多是小股騎兵(兩三千)突擊作戰,諸如燒荒、遊擊、搗巢,很少組建騎兵軍團,孫承宗也是(這足夠反駁關寧鐵騎出現於孫承宗時期)。我們對比下孫承宗時期與袁崇煥時期編制的區別:

對比會發現,袁崇煥在騎兵數量上有比較大的增加。關鍵是在騎兵作戰理念上發生重大有變化,

五部十五營獨立成軍。不再是步騎混合編組,而是要嘗試騎兵集團作戰。這在土木之變後,是明朝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成功組建騎兵集團[2]。這也標誌著關寧鐵騎正式成軍,不再是城池或營壘的優質防禦部隊而已。

袁崇煥是要決勝於曠野,在戰場上,有利的形勢下騎兵與女真兵對戰,不利的情況下優質車步兵防禦。如此使利盡在我。如此達到戚繼光的那樣的作戰目標。

3、與清軍野戰

廣渠門作戰雙方騎兵往來馳突,箭如雨下,兩肋如蝟,賴有重甲不透,雙方進入近距離作戰狀態。此戰看似依城作戰,實際上寬廣的護城河與廣渠門外複雜的建築群(寧遠堅壁清野很成功),城上火力很難予以實際幫助,甚至有反面作用(比如滿桂)。可以說這是一次不折不扣的野戰。

(廣渠門作戰)

之後在薊州城外的一次清軍與關寧步兵的遭遇戰中,作為清軍精銳中的精銳護軍,在進攻中三旗就有兩旗退卻,在攻擊中,高級將領受損多位。其中阿濟格、多鐸應該是遠距離造成的,遊擊額爾濟格、吳爾坤是近距離格鬥造成的。

兩次作戰加上左安門外皇太極主動撤退,已經足可以證明袁崇煥新式戰術下遼東軍的戰鬥力,在步騎配合下已經超過清軍,可以歷史沒有給雙方決戰的機會,只能從歷史細節中來分析。

4、總結

袁崇煥改變了明軍屢次失敗的頹勢,振奮了明軍的士氣。在督師薊遼時期,組建騎兵集團,訓練精銳步兵,力圖做到車步騎緊密配合,與清軍角於原野。己巳之變的廣渠門之戰,足見關寧騎兵軍團的戰鬥力,薊州城外作戰足見關寧步兵戰鬥力,你說袁崇煥的軍事才能如何呢?

(袁崇煥)

ps:文章以後再陸續修改。


一枚明粉

袁崇煥雖是文官出身,卻有著縝密的軍事謀略能力。

天啟六年即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十四,後金汗努爾哈赤親率諸王大臣,統領六萬大軍(號稱二十萬),攻往寧遠。

當時袁崇煥駐守孤城寧遠,城中士卒不滿兩萬人。他採納諸將建議,制定了以下守城策略。

第一,制定兵略嬰城固守。由於雙方兵力強弱懸殊,袁崇煥前臨強敵,後無援兵,所以只能揚長避短,敵誘不出城,敵激不出戰,重在固守。

第二,激勵士氣,畫地分守。他命令將“庫銀一萬一千一百有奇,置之城上,有能中賊與不避艱險者,即時賞銀一錠”,以賞勇退敵。又派滿桂守東面,左輔守西面,祖大壽守南面,朱梅守北面;滿桂督全城,相互援應。袁崇煥則坐鎮城中鐘鼓樓之上,統攬全局,督軍固守。第三,修臺護銃,佈設火炮。十一門西洋大炮是袁崇煥擊退強敵的強大武器。敵軍逼近時,袁崇煥將西洋大炮製作成炮車,設置於城上,備足彈藥,防禦後金兵南犯。

第四,堅壁清野,嚴防奸細。袁崇煥下令把城外的房舍全部燒燬,將商民全部轉移至城內,把糧食轉運到覺華島。又下令稽查奸細,派人巡查街巷路口。嚴謹防範之下,“寧遠獨無奪門之叛民,內應之奸細”。

第五,兵民聯防,送食運彈。袁崇煥下令編派民夫,給守城的將士送去飲食。又派衛官帶領城內商民運送彈藥等物料,全民行動支持守城。

第六,整肅軍紀,以靜待動。袁崇煥軍紀嚴明,制定將士死守之法,下令對擅自行動和城上兵下城者即殺。官兵上下,一心守城。同時,他又在後金之中設置奸細,獲取線報,以備取得先手。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就偃旗息鼓,以靜待敵。


奇異機器

首先說袁承煥是個文官,我認為袁承煥的軍事才能中等。袁承煥是進士出身,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和歷練,要說有多大的軍事才能,我看未必。

但是,在明末這個風雨飄搖的時代,袁承煥是一種有別於其他文臣的方法,讓崇禎一眼相中。也許是他的不按常理出牌的套路,讓崇禎耳目一新。也許是他的一句“五年可以平遼”,給了崇禎極大的信心。



袁承煥的膽大敢幹是有目共睹的,比如他把紅衣大炮用來守城卻是史無前例的。但在幾次重大戰役中,袁承煥卻表現的卻不盡人意。

寧遠大捷——事實上很可能是努爾哈赤,用一部分兵力牽制住了袁崇煥,分兵掠略覺華島,島上明軍七千水兵抗擊殉國,七千老百姓被屠殺。後金焚燬覺華島糧料八萬石,船兩千只。 至於說用紅衣大炮,重創努爾哈赤,更是無稽之談。寧遠大戰後好幾個月努爾哈赤才死去,顯然不是袁承煥用大炮打死的。




寧錦大捷——這也許是袁承煥唯一拿得出手的戰績吧。明太監監軍劉應坤奏報稱:“打死賊夷,約有數千,屍橫滿地”。後金軍死傷甚多,屍填濠塹。這不過是一個典型的袁崇煥,用城池被動防守皇太極主動進攻。而且皇太極退兵後,袁崇煥也未能追擊擴大戰果,而且也沒有具體斬殺多少數目,所以其水分應該不少。畢竟袁崇煥勝利了文官集團就有大量利益,文官集團會將戰果擴大化。

至於說到袁承煥斬殺毛文龍之事,說他膽大心細,謀略出眾,氣勢恢宏。其實,他這樣做只能讓滿清為他鼓掌。從斬殺毛文龍以後,崇禎就對他失去了信心。明朝如果不是那麼缺少人才,估計崇禎立馬砍了他。



綜上所述,袁承煥的軍事才能一般。

(撰文:秉燭讀春秋,歡迎點評加關注)


秉燭讀春秋

袁崇煥的問題一直是廣大歷史愛好者爭論不休的問題,甚至有戲言稱“這是一個能讓朋友沒得做的話題”,那袁崇煥的軍事能力究竟如何呢,不吹不黑,下面就來分析一下。

一腔熱血

袁崇煥可以說是天生的非常熱愛軍事,《明史》上記載“為人慷慨負膽略,好談兵。遇老校退卒,輒以論塞上事,曉其阨賽情形,以邊才自詡。”天啟二年,廣寧戰敗,袁崇煥單騎出關勘察地形。在安置流離失所的遼東人時,袁崇煥“夜行荊棘虎豹中,以四鼓入城”,換來了“將士莫不壯其膽”的讚許。在高第要求所有人都撤回到關內的時候,袁崇煥堅決不走,誓死要保衛寧遠城,還跟高第說:“我寧遠道也,官此,當死此,我必不去。”然後又跟寧遠官兵歃血為盟,與寧遠共存亡。(提一句,努爾哈赤不是被炮打死的,寧遠之後努爾哈赤還領著人跟蒙古幹過架,怎麼會被炮石擊傷)

投機者

其實,袁崇煥是一個政治投機者,別噴,從他的點滴中便可以看出來。起初在遼東的時候,袁崇煥是王在晉的手下,對於袁崇煥,王在晉是非常器重的,但是因為二人的戰略方針不同,袁崇煥就把老領導賣了,轉而投到願意接納自己的孫承宗手下。寧錦大捷之後,袁督師也是緊追潮流,給九千歲魏大公公修了生祠,以博得魏忠賢的歡心。

戰術家

袁崇煥會不會打仗,答案肯定是會的。事實上,他是個不錯的守城將軍,你說他就是單純的利用紅夷大炮來守城那是絕對不對的。寧遠大戰的時候,寧遠的紅夷炮就10門,對面後金有6萬人,你覺得紅夷炮是現代的步兵榴彈炮啊。守城看的就是城池修的如何,城內人員物資調配如何。《明史》記載“崇煥乃定規制: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廣三丈,上二丈四尺。”這樣修完的城池,是異常的堅固高大。在火炮的分派上,袁崇煥也能做到僅僅有條,以至於戰鬥打響後寧遠無一面陷落。

另外就是袁崇煥還是蠻會練兵的,可能是和努爾哈赤打仗打的,袁崇煥非常重視騎兵的建設。之前孫承宗的關寧軍裡面,步營、騎營、車營比例是五五開,而到了袁崇煥當督師之後,關寧軍的比例成了步:騎:車=1:5:1,騎營不再是混編,而是獨立的大集團騎兵,總數高達五萬多,其建制表如下

其目的是要讓明軍走出堡壘,能和八旗軍在野戰中取勝,事實證明,效果還不錯。無論是廣渠門之戰還是後來孫督師帶著人打,名聲赫赫關寧鐵騎確實是可以和八旗打野戰,而且不會吃虧,在火炮的掩護下,還經常能取勝,不得不說袁崇煥的戰術思想還是不錯的。

任性的“孩子”

袁崇煥非常的任性,很自大,又覺得自己很精明。寧遠結束之後,袁崇煥先後和滿桂、王之臣鬧彆扭(王之臣就是個拉架的),然後在沒有朝廷允許的情況下擅自和皇太極請和,這要是追究起來,就是邊將私通敵人的重罪。因為自己的轄區內總督毛文龍不聽話,就想盡辦法把他殺了,全然不顧遼東的局勢(孫承宗知道後直接氣炸)。當著皇帝的面吹牛逼,說自己可以五年復遼,然而心中卻並沒有確切的計劃(因為他是一個戰術家而不是戰略家)。回援北京的時候,對敵人只追不打,為的是依託北京城高大的城牆打自己最擅長的城防戰,卻沒想到你攆著敵人在皇帝家門口跑,還要領兵進京(多像造反的,放在當時想不信都很難),這些事情前前後後的加在一起,就能看出袁崇煥有多麼的任性。

現在總結一下來解答題主的問題,袁崇煥是一個不錯的儒將,而且擅長打守城戰,會練兵,懂得搞地域經營。但是戰術家終歸不是戰略家,相比於孫承宗和後來的孫傳庭、盧象升、洪承疇,袁崇煥還差的很遠。


火器工坊

民族英雄袁崇煥擊斃努爾哈赤的英雄事績出自朝鮮人的記載。明史專家毛佩琦認為,袁崇煥取得寧遠大捷是因為大炮擊傷奴爾哈赤。清史專家紀連海認為,袁崇煥挫敗不可一世的奴爾哈赤,又差人看望他,把清太宗給氣死了。明軍是一個極度腐敗的軍事組織,殺良冒功,虛兵騙餉都成了常態,而在袁崇煥之前,明軍已被後金打成了驚弓之鳥。孫承宗柳河敗績,明軍望風潰逃,得虧袁崇煥四處攔截潰敗的軍隊,才使關外城堡幸而得存。孫承宗被彈劾後,袁崇煥獨臥孤城,拒不後撤,取得了大明對後金第一場勝利。之後一盤散沙的明軍在袁崇煥的領導下,有了鐵的紀律,還能和後金野戰。袁崇煥二次出山任督師時,接手的是一個鬧譁變,軍心渙散的軍隊,不過一年間就成了威武之師。袁崇煥任督師後曾兩次上疏朝廷加強薊州一帶的防務,防止蒙古人給後金當嚮導,還請求增設總兵,但都被朝廷無視,不得已派部將援薊,又被遣回。後金叩關,本無關袁崇煥的防區,只是袁督師抱心太熱,無旨進京勤王,血戰八旗。觀戰的朝鮮人也記載解北京之圍全靠袁祖二人力戰之功。袁崇煥力扛後金兩代雄主,在他之前,之後的名將全是慘敗,足以說明袁崇煥的軍事才能在明末當之無愧第一人。


我心與明月

袁能領導一支地頭蟲軍隊,已經不簡單,加上意志力強,經過深思熟慮的戰略戰術,不會輕易動搖,這樣下面將領就少了很多顧慮,一個舉棋不定的統帥,會害死三軍,例如崇禎這類人就是,網上很多袁黑和噴子,長期貶低袁的軍事才能,是他們絕大部分根本不懂打仗,也沒深入暸解當日狀況,事實就是除了袁,無論誰來幹,也是平遼無望,清軍對袁的畏懼,不是噴子們能瞭解的,有袁在,他們會很不安,袁死了,他們在北方四處走,也毫無顧忌。


戰塲YOK1942419

他算不上民族英雄。雖然不是漢奸,但至少是個無能庸臣。誇口五年平遼,耗費了無數軍費糧餉,結果後金卻越來越強大,甚至打到北京城下。而且沒有什麼證據表明努爾哈赤死在他手裡!相反,有記錄顯示,努爾哈赤在之後的八個月裡不斷的巡視,接見蒙古盟友,甚至還兩次出兵收拾了蒙古部落裡不服的林丹汗!毛文龍官居一品,是掛印總兵,而且不隸屬於袁崇煥,袁崇煥卻以下犯上,且未經皇帝許可,擅自斬殺了毛文龍。

至於軍事才能,抱歉沒看出來,每每躲在堅城之後,後金來了打上幾炮,攻城的後金居然比守城的明軍損失還少!這已經說明了他的軍事才能!


朔風飛揚10

袁崇煥軍事才能應該是明末中的佼佼者,當時明朝的大臣多數都是明哲保身,尸位素餐的思想,得過且過,幾乎沒有多少真正願意報效祖國!大臣畏懼遼東可以說是畏之如虎,尤其是薩爾滸之敗以後更是如此,袁崇煥能夠以文臣之身挺身而出已經是難能可貴了(當時文人多數都是,刻部稿,娶個小,換個號)而且還擊斃努爾哈赤(事實上他是死於炮傷感染所以才在死前去噯雞堡療傷)皇太極進軍北京事實就是為了剷除袁崇煥(所以冒險借道蒙古)


萬歲1148858845

對滿清這個明朝的敵人吹捧起來的袁崇煥的軍事才能不敢苟同 讓他守一處邊疆他的軍事智慧或許可以做到 但是讓他恢復遼東全境消滅後金 他絕對做不到 他對後金崛起的恩德不下李成梁的恩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