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關係中,外甥親還是孫子親?

人無信而不立1

顧名思義,外孫屬於外姓人與自家女兒所生的孩子,一個“外”字,便有了見外、外人的意思。而孫子屬於本家姓人,是自家兒子的孩子,將來還要為自家傳宗接代。孰輕孰重?一目瞭然。

傳統觀念的影響

俗話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既然已經出嫁了,就是別人家的人了。那麼女兒生的孩子雖然也是血脈相連的,但畢竟不是自己家的孩子,連姓氏都是外人的,因此是外孫,管自己也就叫外公、外婆了。親倒是親,總歸再親也不屬於自己家,還是有所保留比較合適。這是我們國人的傳統觀念,家族的族譜裡也是隻有孫子,沒有外孫的。



獨生子女的父母疼愛外孫

獨生子女家庭由於只有一個女兒,儘管已經出嫁,卻將女兒的孩子視如己出,疼愛不已。現在常常看到好多幫女兒帶孩子的老人,在她們眼裡,這個外孫是最親的。我們院子裡就有一對父母給女兒連著帶了兩個孩子,大的帶到3歲多人家回去上幼兒園了,又接著帶1歲多的小的,老兩口疼愛外孫的毅力真是讓人佩服。

其實,不論兒子女兒都是自己的孩子,沒必要把孫子和外孫分的那麼清。只不過孫子會一直在自己的家裡成長,朝夕相處,而外孫也有自己的家,不可能日日相見。但總有一天,他們都會長大,有著自己的生活,不管是爺爺奶奶也好,外公外婆也罷,只需要好好的去愛他們就是了。


青花欣悅


俗話說,大孫子,小兒子,老頭兒老太太的命根子。還有人說,外孫是姥姥家的狗,吃過就走。由此可以看出兒子與孫子在老人以目中所佔的地位,至於女兒和她的孩子,那隻能算做客人了,再怎麼親也只是出於血緣關係,她們的地位怎麼可能與兒孫相提並論呢?

父母照顧孫子是天經地義,如果因為身體原因不能照顧,可能就得用錢補償;給女兒照顧孩子,大家往往覺得不應該,作為女兒就得負擔起父母的一切。作為女性,我為這樣的結論感到難過和傷心,同時也很清醒地認識到,這是現實!


其實想想也不要太糾結這個問題,幾千年的封建思想對人們毒害至深,特別是農村,重男輕女現象更是嚴重;在城市還好一些,人們的文明程度更高,無論男孩女孩,都能成為父母的繼承人。

記得小時候經常在姥姥家住著,表哥表姐比我大不了幾歲,小孩子在一起當然避免不了爭執。每當我哭著去找大人理論的時候,姥爺總是和顏悅色地對錶哥表姐說,不要欺負妹妹,她是咱家的小客人。我不明白什麼是客人,總是喜歡反客為主,什麼玩具都要搶來自己先玩,於是媽媽會毫不客氣地過來打我的PP。

那時候姥爺特別像小孩子一樣喜歡慪氣,他一生氣就不吃飯,矇頭大睡,無論誰去喊都不行。每當我們都覺得一籌莫展的時候,姥姥都會把表哥拉到一邊,對著耳朵交待一番,然後表哥就端著飯過去,跟他撒嬌說再不起來吃飯就要跪下來求他。姥爺會一骨碌爬起來,趕緊說要吃要吃,他怎麼捨得他的寶貝孫子跪下呢?

關於家的概念,再小的孩子都有感覺。

儘管老人會有厚此薄彼的想法,但到老年往往由不得自己了,大部分農村的老人會靠女兒生活,這好像是約定俗成的規矩。如果他們能夠看透這個現實,不知道年輕的時候會不會對外孫更親一點。


有書蝸牛媽媽育兒


旺旺61206505

外孫親還是孫子親,回答這個問題有點難。

.首先,必須分清:外甥與外孫是不同的,外甥指的外甥與舅父輩,外孫指的是與姥姥姥爺輩,即祖孫輩。

從以上提問“外甥親還是孫子親?“我理解這裡的外甥應是外孫才合題意。

在過去“多子多福”的年代,一家兄弟姊妹多人,作為姥爺、姥姥,爺爺、奶奶,愛外孫還是愛孫子,大多數人還是有側重的。

農村有句俗話:“孫子愛了燒堆紙(死人幣),外孫愛了手一指。“姥姥愛外孫,不如愛侄孫。“

最典型的說法是:“雞養鴨,鴨下水,(家婆)雞見鬼。"

以上意思是說,老人愛外孫最大的回報是從其墳前過,用手一指對人說:那是我姥爺或我姥姥埋葬的地方,而孫子則不同,每年會在過年、清明節或老人生日忌辰日,會到爺爺奶奶的墳頭祭拜燒紙錢。

愛外孫,不如愛侄孫。這種說法的依據是:外孫成家立業後,會以父姓家祖為主,而親侄孫因祖墳葬在一起,在祭拜家祖時,也不會忘記伯、叔祖;在老人晚年時,也會是親侄比外孫關照的多一些,因為過去同族父輩之間,多居住在一起或左右隔壁。死後也會葬在同一片祖墳地段。

至於雞鴨之喻已經非常清楚了,雞將鴨養大,結果鴨子生活在水中,吃魚捉蝦,而雞生活在岸上,只能幹看。

當然也不排除有外孫,回報姥姥、姥爺的個例。

進入近代或說當代,這是一個國策制約的少孩時代。

外孫親還是孫子親?基本成了偽命題。這是因為一對夫婦只能生養一個孩子,一個孩子要麼是男,要麼是女。外孫(外孫女)就是“孫子“,孫孑(孫女)也是孫子、孫女,基本來說,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兩個家族只有一個親孫子(女),哪個家庭離父母工作的地方便利一些或哪個家庭條件優越一些,子女一般就生活在一起的多一些。大概講,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兩個家族同為孫輩一起奮鬥共養的多一些。

應該說,在少孩時代的這一代中,孫輩對父系或母系親近誰?

一是由父母的教育傾向決定。這種傾向反映的是父母在家中的支配地位。

二是由家庭的教育方法決定。如男尊女卑或男女平等,重教如養,某種觀念的灌輸會影響孩子世界觀的固化。

三是與老人的性格有關。如有的溫柔體貼,有的粗魯體罰,都會在孩子的生長過程中形成親疏的概念。

總之,在這個少孩時代,不管是外孫還是孫子,作為祖父輩,一視同仁是他們共同的心願和行動。

作為外孫或孫子,儘管祖輩學識、性格各有不同,教育、疼愛的方法有異,他她們都是懷著讓孫輩不成才即成人的心理,作為晚輩,我們都要以報恩之心回報他(她)們的晚年生活,讓老人們老有所樂,老有所幸,老有所念,一視同仁對待父系母系雙方老人!

祝天下的所有老人幸福快樂,健康長壽!


老狼48440790

從血緣上來說

都是一樣的親,孫子外孫的身上都流淌者自己1/4的血液,都是因為自己孫子外孫的生命才得以延續,他們都可以稱之為自己的後人。

從倫理道德上來說

很多老人還是深受封建思想的影響,就是認為自己的孫子親,外孫是外人、是親戚,自己的孫子是自己家人,和自己姓,以後自己去世了,孫子可以給自己的墳頭上香燒紙,族譜裡自己的孫子可以名列其中……



從感情付出上來說

俗話說“外甥狗,外甥狗,吃了就走!”意思是說,姥姥姥爺再疼,等孩子長大了還是跟爺爺奶奶親,也說姥姥養外甥是白養,得不到一點回報。說這句是有失偏頗的,對姥姥姥爺是不公平的,只要是真心實意的對待孩子好,孩子就會和誰親近對誰的感情深。

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陪伴和愛護,只要他們感受到了老人的愛,不分爺爺奶奶姥爺姥姥誰的陪伴多、付出多就和誰親,長大以後也就和誰的感情深厚。


丁媽親子時光

孫子是兒子的精血,兒子是老父親的精血。孫子與爺爺有簡接的血親。

常言說,血親,血親,血脈之親,砸斷骨頭連著筋。

爺爺親孫子,孫子自然親爺爺奶奶。

女兒只有父親的骨血,生的外甥是女婿的骨血。

外甥與姥爺間接的,沒有血親,故而不是那麼親。

有句俗話叫“外甥狗,外甥狗吃飽就要走。”

我母親四個女兒,姐姐們生了孩子,都是在我家長大的,直到上學,直到現在孩子都上學了,也是往爺爺奶奶親,卻不往姥爺,姥姥親。

我的兒子也是姥姥幫忙養大的,卻很少去岳父母家,始終跟著爺爺奶奶,親如一人。

按照血緣一樣親,按照姓氏孫子親!人的傳統觀念就是家族親!從而形成了外孫是別人家的,孫子才是自己家的理念!孩子從小跟誰帶也有關係,跟誰就和誰有感情,有不少爺爺奶奶會說,讓他姥姥帶吧,長大了也是我家的,也會比她姥姥親,其實不然,在孩子的心裡,對他有包容有耐心有日夜的關心照顧是最好的,最難忘的!每個人都有回憶,知道感恩的人心裡永遠忘不掉他小時候對他付出最多的人!


快樂心


我覺得外甥和孫子比的話,還是孫子親。

孫子是兒子的精血,兒子是老父親的精血。孫子與爺爺有簡接的血親。

常言說,血親,血親,血脈之親,砸斷骨頭連著筋。

爺爺親孫子,孫子自然親爺爺奶奶。

女兒只有父親的骨血,生的外甥是女婿的骨血。

外甥與姥爺簡接的,沒有血親,故而不是那麼親。

有句俗話叫“外甥狗,外甥狗吃飽就要走。”

我母親四個女兒,姐姐們生了孩子,都是在我家長大的,直到上學,直到現在孩子都上學了,也是往爺爺奶奶親,卻不往姥爺,姥姥親。

我的兒子也是姥姥幫忙養大的,卻很少去岳父母家,始終跟著爺爺奶奶,親如一人。


用戶zmj情感嘚啵嘚

從前有個老頭帶著外孫和孫子在郊外玩耍,走到一眼井旁,井旁邊有個小屋,老頭就想看看到底是外孫親還是孫子親,就抱起一塊石頭丟到了井裡,一邊喊叫一聲轉身躲到小屋裡看著兩個小孩怎麼辦,兩個孩子聽到叫聲又聽到井裡有石頭落地的聲音,以為老頭掉井裡了,趴在井邊可就哭開了,一個哭姥爺一個哭爺爺,哭了一會兒外孫站起來對孫子說:你爺爺掉井裡了,我爺爺還在我家裡我找我爺爺去,轉身跑了。


獨處幽蘭2

我認為一般人會覺得自己的孫子比較親

我們這邊有這樣的老話,外孫子比不上菜根子。

而且很多小孩子也更喜歡自己的爺爺奶奶。

舉個例子吧,我和我哥哥小時候,也就是什麼都不懂不記事的時候,每次我奶奶來家裡,我們就特別高興,奶奶長奶奶短的叫,好吃的都拿出來讓她吃。但是我姥姥來家裡我卻堵著門,不讓她進,還曾經扔東西打青她的臉,雖然不記得了,但是媽媽說起來還是覺得很慚愧。還有我侄子小的時候是我爸媽在帶,他姥爺也會帶,但是小時候問他家裡有幾口人,他總會說,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姑姑,我爸爸問他那你姥爺呢,他說姥爺不算。他那時候也是什麼都不懂,也沒人教。

在舉一個,我老公是我公公盼來的兒子,前面有四個姐姐。我公公最大的外孫已經十五歲了,外孫有五個外孫,他幾乎都不喜歡。他說女兒和外孫是親戚。只有自己的孫子才是自己的後人。外孫子不和自己一個姓。

而我看到的我們這邊的人大部分都是覺得自己的孫子親,也許是因為西北的原因。或者和重男輕女也有些關係。


流年和自己的糖

這個問題問的好問到了很多人的心坎裡,因為我已經不止一次聽到很多身邊年輕人的抱怨,假若老人幫兒子帶孩子,女兒會抱怨TA重男輕女。如果幫女兒帶孩子,兒子兒媳則會抱怨TA:到底是孫子親還是外孫親?這已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剛好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對這個事情也有著親身經歷,現在來談一點我的個人看法。


這個事情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首先,從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和儒家思想來看,對老人來說孫子比外孫更親。因為孫子起到的是延續香火,傳宗接代的作用。正如,悟空問答有一題目《為什麼唐山大地震中母親決定救兒子棄女兒》也就是如此,並非母親不愛女兒而是幾千年的儒家文化統治著我們的思想,而儒家文化裡最大的一個要義就是:女子父死從夫,夫死從子。雖然當下女權主義盛行,但總的來說,我們還是生活在一個以男權為主的社會。


其次,從更現實的因素來看,女兒是父母貼心的小棉襖;再加上女人天生屬性要比男人更細膩,對父母更貼心。所以在感情上,父母會更喜歡女兒也願意幫女兒帶孩子。人與人之間都是相互的,包括父母和孩子,你對我好,當然我更願意為你付出。另外也有特例,比如兒子還沒結婚的;我兩個孩子都是外婆外公在幫忙照看,但其實我知道,在我媽我爸心裡,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當然是孫子更親。因為我已不止一次聽到他們說:外孫吃了靠邊站,孫子才是自己人!


其實,在家庭關係裡不能單看老人幫誰帶孩子就是和誰親;我們都忽略了一個最為主觀的因素:很多的媳婦不要婆婆看孩子,而選擇要自己的媽媽看孩子。這樣就直接導致了,即使在老人的心裡孫子更親,可也沒有這個渠道來表達親密呀。當然,也不排除有一部分老人是隻有一個女兒,當然就只能選擇幫女兒看孩子。


總而言之,就目前國情來說,對老人而言我更傾向於是孫子更親;但,不管老人是在帶孫子還是在帶外孫,對於他們來說手掌手背都是肉;幫你帶孩子是情分你得感恩,不幫你帶孩子是義務,老人辛苦一世,臨老了該享福了,我們也要孝順。否則,樹欲止而風不盡,子欲養而親不待!

圖片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