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死得极其悲壮,乾隆被迫隆重给他上谥号

本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死得极其悲壮,乾隆被迫隆重给他上谥号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

又有另一俗话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若是太平盛世,大家营营役役,都忙碌于养家糊口,图个三餐一宿,则谁是英雄豪杰,谁是凡夫俗子,不大容易分得出。

而一旦到了大厦将倾、山河破碎,神州陆沉,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芸芸众生在号啕痛哭、争相逃命之际,真英雄、真豪杰才会在这时挺身而出,以一己之力以扭乾坤,充当万众瞩目的中流砥柱。

明末阎应元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阎应元原辞籍通州,到江阴任典史。

这个典史,相当于现在的正科级公安局长。

在任期间,阎应元最为人称道的事迹,就是捕杀过海寇顾三麻子的贼众。

也因为捕杀海盗有功,朝廷本调他转任广东韶州英德县主簿。

但古代交通不便,从江阴到英德千里迢迢,而阎应元的母亲病倒了,故而一直没能成行,全家闲居在江阴城外砂山脚下。

阎应元原本以为,等母亲的病好了,自己还可以继续到英德赴任。

但是,风云突变,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祯皇帝殉国;满清入关,定鼎中原,南明小朝廷崩塌,弘光帝就擒!

一连串的变故犹如电光火石、让人目瞪口呆。

阎应元原来的上司,江阴县县令林之骥知事不可为,不愿降清,解印去职。

清知县方亨前来继任,循例颁布剃发令,张贴从常州府发来的剃发文书上,赫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字眼。

本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死得极其悲壮,乾隆被迫隆重给他上谥号

江阴士民一片哗然,大呼:“头可断,发决不可剃!”

大家在诸生许用的带领下,擒住方亨、斩杀清差,推举当时的典史陈明遇为首,设太祖高皇帝像,且拜且哭,树“大明中兴”大旗,自称江阴义民正式反清。

阎应元二话不说,带领江阴城祝塘少年六百人,执械入城,召集众父老,说:“今日之事,非有所强于诸君者,诸君其无以生死计!”

众人振臂应诺。

阎应元于是详加调查全城的户口,挑选年轻力壮的男子组成民兵,力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将各项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

由明入清的降将刘良佐统重兵包围江阴城。

本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死得极其悲壮,乾隆被迫隆重给他上谥号

刘良佐本人亲到城下劝降,耀武扬威,喝道:“弘光已北,江南无主;诸君早降,可保富贵。”

阎应元高踞城楼,瞋目怒喝道:“江阴士民,三百年来食毛践土,深戴国恩,不忍望风降附。阎应元是大明典史,深知大义所在,绝不服事二君。将军位为侯伯,掌握重兵,进不能恢复中原,退不能保障江左,反变身为敌前驱,有何面目见我江东忠义士民乎邪!”

刘良佐老羞成怒,挥军强攻,一时火箭齐发,杀声震天。

但阎应元守城得法,指挥有方,刘良佐终是屡攻不下。

清朝亲王多铎闻知江阴久攻不下,先派恭顺王孔有德率所部兵协攻,又派贝勒博洛和贝勒尼堪带领满洲兵携红衣大炮前往攻城。

贝勒博洛率二十万大军来到江阴城下,命人绑缚明降将黄蜚、吴之葵到城下劝降。

本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死得极其悲壮,乾隆被迫隆重给他上谥号

阎应元在城楼俯视二降将,痛叱道:“败军之将,被擒不速死,奚喋喋为!”

吴之葵再拜泣下,黄蜚默默无语。

博洛见阎应元义不可动,发起总攻,以竹笼盛火炮,鼓吹前迎,炮手披红挂彩,轮番攻城不息。

阎应元指挥防御,浴血奋战。

这场攻防占历时八十一天,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阎应元以弱抗强,以寡敌众,机变百出,计谋用尽,诈降、偷营、火攻、钉炮眼、草人借箭、登陴楚歌……击杀清军数万人,重挫了清军锐气,钳制了清军主力南下,推动了各地的抗清斗争。

邵长蘅所写《阎典史传》记:“凡攻守八十一日,大军围城者二十四万,死者六万七千,巷战死者又七千,凡损卒七万五千有奇。”

而与清军搏杀的江阴军民,不过六万余人而已。

江阴城最终陷落于中秋节后的第七日。

《明季南略》记,城陷前“城中益急,人人有必死之志。中秋,家家畅饮,如生祭然”。

本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死得极其悲壮,乾隆被迫隆重给他上谥号

城破之时,阎应元端坐于东城敌楼之上,看见事急,目眦尽裂,下城,向人索笔,在城门上题:“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题讫,带着千人上马与清兵展开巷战,力尽被俘。

在清贝勒博洛等人跟前,阎应元拒不下跪,胫骨被刺穿,“血涌沸而仆”,壮烈牺牲。

清军进行疯狂屠城,百姓或力战到底,或坦然就义,都以先死为幸,妇女多忠义之邦贞烈,投河而死。七岁孩童皆毅然就义,无一人顺从。

两日后,清军封刀,“城内百姓仅剩“大小五十三人”而已。

近世有这样一种声音,说阎应元和陈明遇等人没有辨清形势、没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逆时而动,带头生事、负隅顽抗,从而招致了清军的疯狂大屠杀,连累了满城无辜百姓。

本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死得极其悲壮,乾隆被迫隆重给他上谥号

还有人认为,因为宋末、明末的人民放弃了抵抗,所以华夏民族才保存了下来,却不肯深思,八载抗战,如果不是全民族拼死奋战,人人皆兵,根本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江阴被屠后不久,被南明士绅拥戴起的隆武帝知此事,泪如雨下,顾喟左右:“吾家子孙遇江阴人,虽三尺童子,亦当加敬也!”

阎应元江阴守城事分见于《明史》、《清史稿》、《通鉴辑览明季编年》、《小腆纪年》、《随园诗话》、《明季南略》、《南天痕》、《圣安本纪》《三藩纪事本末》、《续明纪事本末》、《畿辅通志》、《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清朝通志》、《鹿樵纪闻》、《明季三朝野史》、《明季遗闻》、《南疆绎史》、《江阴守城纪》、《江阴城守后纪》、《蕉轩随录》、《爝火录》、《东山国语》、《清稗类钞》、《江上遗闻》等书。

很长一段时间,整个江阴地区的人对清朝采取了不合作态度:不当清朝的官,不应清朝的举。

一百三十年后,乾隆帝为了安抚江阴百姓,实施怀柔政策,给阎应元修祠,主动示好,对阎应元和陈明遇分别赐谥“忠烈”、“烈愍”。

江阴地区的怨气才稍稍消减,局面才有了改观。

本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死得极其悲壮,乾隆被迫隆重给他上谥号

《江阴城守后纪》记:“阎应元躯干丰硕,双眉卓竖,目细而长曲,面赤有须。每次巡城,身边有一人执大刀跟随左右,颇有云长再生之感。清兵望见,以为天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