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难出人才吗?

放纵crooked886

现在意义上的寒门,不一定仅仅指的是经济基础,也就是穷。

一个人能大概成为“人才”,一定跟他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个人人际环境等有关。父母的资源,父母的见识面,父母的工作经验的传承,父母智商和情商,父母的为人处事能力等等都影响着孩子以后能否是基本成为“人才”。

“人才”不是自封的,而是他人评价的。所以是否“人才”确实与是不是“寒门”有关。比如有两个工作水平差不多的员工,领导或同事心中评价这两个员工谁是“人才”也绝对不仅仅是看他两人工作本身而已。

只是有的人不愿意承认这么现实的问题怕影响不好罢了。


四川工商学院魏老师

不是寒门难出人才,而是寒门由于缺少父辈或者爷爷辈的积累,导致了凭借自己个人的努力很难追赶到。

正如一句广为人知的话就是“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最简单的事情就是,看看一看各个高校毕业生的平均收入就知道了。这是中国2017年大学毕业生五年薪酬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清华大学大学的毕业生五年的平均薪酬接近15000左右,一年大概是18万的样子。这只是税前收入,如果扣掉个税,加上日常生活费用,一年能存10万就很不容易了。这也就是说清华的毕业生毕业5年大概能够存50万块钱。再看另一组数据,现在北京的二手房房价大概是5.7万元/平,一个普通的北京人如果父母有一套房,按照100平方米来算就是570万。如果一个寒门子弟考上了清华,大学毕业了,这需要寒门的清华学生努力多久才可以赶上?


很多人可能会说,这只是5年的平均薪酬,但是试想一下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生毕业年纪大概22岁,硕士是25岁,现在工作的毕业生硕士的比例越来越大。也就是说到30岁的时候,很多清华的毕业生也只能存50万。所以很多事情不是个人努力就可以改变的,即使你是人才,你一个人怎么可能和别人整个家庭对抗,别人父母也都奋斗了几十年了。


寒门难出人才

其实寒门并不是很难出人才,虽然中国教育受人诟病很多,但是目前来说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全民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高考只需要分数高就能够上好的大学,并且大学的学费其实是很低的。加上各种助学贷款,大部分的学生如果能够考得好,是非常有机会考上好大学的。但是,即使考上了好大学,个人努力能改变的事情也是有限的,因为你不可能通过几年的努力来改变。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甚至一个国家都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历史是什么

寒门是难出人才,无论什么年代都是如此,但是往前追溯,每位人才可能都是出身寒门。这说明即使再难,经过努力也可以脱离寒门,俞敏洪就是例子吧?


为何寒门难出人才?是有一定道理的。

1、寒门不仅在物质条件上无法与富裕家庭相比,更重要的是在资源、眼界、思维、见识上的差距。

2、 一个人的性格大多决定于成长的环境。寒门父母在思维上偏保守,长期的贫穷和缺乏安全感使得他们更加渴望稳定的生活。由于眼界的限制,没有抗争精神的孩子很难走出去。

3、寒门养儿防老思想严重,在孩子还没有能力起飞之时已经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4、修养方面的差距。寒门需要为生存而努力,生活条件差,生活习惯、礼仪修养方面会忽略,当孩子走出寒门,融入新的群体会遇到困难。


俗话说: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寒门、豪门也不是永远的。无论是寒门还是豪门,都需要努力、奋斗才可以把自己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不努力的话寒门将永远是寒门,豪门就可能变为豪门。


妈咪老师72

当然难出人才,而且很难。

因为没有底蕴。

想要当官出仕,必须认识字,还得有老师。

而想认识字,就得有书。

南北朝使用纸张,唐代雕版印刷之前,书籍需要制作竹简,或者绢帛。可就算最便宜的竹简也不是寒门可以拥有的。

竹子砍回来,得剖片、煮透、磨平、穿孔、书写、装订。而一个人制作一本5000字的书得砍十根竹子回来,花费一个月时间,这还需要制作者本身有足够的知识。

而一本5000字的书就能出仕嘛?

西汉大学问家东方朔怎么自吹的?

读书20万字。就洋洋自得。

20万字有好多?

也就相当于今天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那么多的文字容量。而已。

而当时这20万字需要多少竹简?

9根竹子=5000字,360根竹子就等于一整片山头的竹子全砍光,最少30个人劳动一个月才能制作出这么多竹简,这还没算笔墨与抄写。然后呢,需要最少30辆牛车来拉。这比学富五车还高档六倍以上。

所以,你看三国那些寒门人才,都是灵光一闪而逝,郭嘉子孙,吕蒙子孙,都是如此。

隋唐科举制度之后,寒门出人才依旧很难。

唐代科举极其严格,每科中进士多不过十来个人,少只有两三人。甚至一个不中。这样的科举成功率,依旧是世家为主。

宋代世家绝迹。科举放松,文治为主,所以之后士子形成了士大夫集团。寒门人才这才稍微多了起来。

但是依旧很难。

以明清为例。

5岁启蒙,平均31岁中举,35岁中进士。

也就是说,家庭不仅要白养活一个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读书人30年,还得支付拜师费,学杂费,伙食费,基本穿着,笔墨纸砚,老师同学交往费用,几十次考试盘缠。

这点钱大家族来说当然不算什么。可一般富农小地主家庭都很难承担。

所以,科举出仕者依旧是大户家庭多。


张勇達州

古代有一句话叫:“穷文富武。”在过去,穷人读得起书,现在呢?上大学报名费贵得很,如果从小想读贵族学校更是学费惊人。因为当今的社会,不是你想学习文化就能学习的。如果没有钱,想读书,有点难。想读好的学校,有点难。

好的学校有好的教育,只有进入好的学校,学子们才有更大的希望考入好的大学,将来有好的工作。

举个例子吧,在农村,大多数学生接触的教育一般般,想到一个学校才考那么几个大学生,让学子们的心里留下了阴影,心想:再努力也白费劲,还有谁会去努力学习。所以,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还有一个是人才的概念是什么?以经济为核心,寒门确实难出人才。如果以道德为核心,我倒认为寒门的人才比富贵家庭更多。君不见“国民老公”换女朋友如衣服。完全达到了曹操的高度。因为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是以做人传家的,只有寒门的人更多地接受了做人的传统教育,而有钱人的家风是以经济为目标的,一天赚多少为小目标,一年赚多少为大目标。在经济的目标下,做人的标准也脱离了传统的仁义了。

其实在中国,潜心搞研究的,大多家庭并不富有,因为他们眼中没有金钱意识,只有做人,只有为国奉献的精神在支援着。试想一下:有多少经济大佬的后代在从事研究工作的,有多少经济大佬的后人是不想当CEO的。


老姜聪蒜

从出生那一刻起,就不在和别人在一起跑线了,贵子是比出来的,还怎么成贵子,除非基因突变才有可能吧!就像我现在坐在办公室里,那些前辈们总拿自己子女说事,说某某又读研啦又和导师做牛逼的项目啦,可能要出国深造啦。我心里总感觉难受,如果我从小有你们子女的生活环境,我还会和你们坐在同一办公室吗?我爸是种田的我妈是种田的,我放学回来是下田下地干农活,你们子女回来是到处辅导。你们子女从小吃好住好,我初中就住校,20人住一个寝室,早餐就是一碗粥加个馒头。读初中及初中之前没买过一本资料书,就是因为在农村有钱也没地方买,读高中才买些资料书,买书钱还是从一个月100的生活费里省出来的。这能比吗?每天吃不好睡不好,和你们这些吃好住好还到处辅导的怎么比。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毅力考了个普通二本大学,在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考试和你们这些人坐在一个办公室,但我相信我未来的子女一定比我更好。看到他们说自己得子女多牛,这也没什么,但是不要用鄙视的眼光看着我好不好。说不定你们这些比我大了几十岁起点都比我这个90的起点高啊!所以出生对能不能成为贵子还是有非常大的影响


山的那头140

寒门难出人才可能是伪命题。

父母眼光太浅的家庭,才更难出人才。


阳光空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