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首位大元帅先轸作为兵不厌诈的始祖,为何没进武庙十哲?

MancoL

对于先轸为什么没有进入十哲,甚至六十四名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解释起来其实非常简单。请问大家,有几个人知道先轸,他的战绩有哪些呢?估计很少有人能说出来吧,而反观十哲六十四将,每一个不说非常了解,但大部分都是耳熟能详吧。

现在我们能了解先轸的资料非常少,最详细的恐怕就是《东周列国志》了吧,不说它是一部演义小说,不算正史,即使这样也没有《三国演义》、《隋唐》那么火。

关于先轸的正史记载,我也只是从《史记·晋世家》、《左传》、《国语》零星的了解。由于年代的久远和记载的稀少,使得先轸入选武庙缺少支持。除此之外,先轸没有入住武庙我认为还有三个原因:

一、虽然先轸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将伐交纳入战争因素当中,同时开创“兵者诡道”,但是其军事思想没有足够的理论著作流传下来。虽然《汉书·艺文志》记载的兵法《孙轸》有人考证作者可能就是先轸,但是其在先汉时期就已经失传。相当于十哲对于后世军事思想均有重大印象,这就导致了先轸无法进入武庙十哲。

二、先轸虽然既有战争谋略,又勇猛善战,但是其性格过于刚强。据记载晋襄公因为释放俘虏的三名秦国将领,导致先轸非常愤怒,不但大骂晋襄公,还“不顾而唾”,就是看都不看晋襄公一眼,一口唾沫吐在地上。如此对君主的不尊重,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都是非常忌讳的。而作为帝王建立,祭祀历代名将的武庙,就很难将先轸入选。

三、先轸主要活动于晋文公时期,这时候的晋国人才济济,先轸有记载的几场战争中,栾枝、狐偃、胥臣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记载中的表现超过先轸。如晋楚之战早期,栾枝为下军主将,而先轸还只是副将。直到后来郤縠去世,才由先轸出任中军主帅。而在城濮之战后论功行赏时,也是狐偃第一,而非先轸。这也导致了先轸的功绩失色不少。

那么先轸是否有资格入选武庙呢?我认为从能力来说,十哲不足,但是六十四将还是足够的。

先轸是晋文公重耳的五贤士之一,在其流亡列国之前就开始跟随晋文公,并先后辅佐了文公,襄公两代国君。正史记载其作为主将参与的战争主要有两场,城濮之战和崤之战,分别打败了楚、秦两大强国。

城濮之战

公元前633年,楚国联军攻打宋国,宋向晋国求救。在晋文公犹豫不决的时候,先轸认为救宋是获得周边小国信任,建立晋国霸主地位的关键时刻,促使晋文公下了救宋的决心。

于是晋文公将军队分为上中下三军,以栾枝为下军主将,先轸为辅。采用以攻打曹、卫以解宋国之围的策略,战争开始后先轸用谋几天便攻下卫国五鹿。

公元前632年二月,中军主帅郤縠去世,晋文公因先轸表现出众继任中军主帅。之后先轸提出了中国战争史上首个伐交战略。

先轸提出首先指使宋国向齐国和秦国贿赂,请两国向楚国求情。同时扣住曹国国君,并侵占亲近楚国的曹、卫两国土地划分给宋国,以此激怒楚国而拒绝齐秦两国的调停。这样齐秦两国就会和晋国联合,一起攻打楚国。

但是,楚将子玉,派遣使者要求用宋国换回曹、卫两国的土地,以离间晋国与三国的关系。先轸将计就计,扣押楚国使者,同时离间曹、卫与楚关系,并秘密答应两国复国要求,以使两国与楚国绝交。

最终导致子玉大怒,攻击晋军,晋文公采用狐偃的建议,退避三舍,最终在城濮联合齐、秦、宋军队大败楚国军队。战后,晋文公觐见周天子,会盟诸侯,确立了霸主地位。

崤之战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晋襄公继位,秦穆公为进军中原,不顾百里奚的劝阻秘密发兵偷渡晋国国境奔袭郑国。结果半路被郑国发现,只得顺手灭掉晋国的邻国滑国便撤军回国。先轸当机立断,力排众议的在崤设伏,全歼秦君并俘虏秦国三名主将。据记载此战秦军无一人逃脱,至此再无力进军中原。

在第一场城濮之战中,先轸第一次采用了伐交的战争策略,同时开创了“兵者诡道”的先河。但是在《左传》中记载:“城濮之战,晋中军风于泽,亡大旆之左旃。”先轸领导的中军因为大风而迷路,甚至丢失了一面帅旗。虽然先轸在诡谋上表现出了天才的能力,但是这却是其治军能力的污点。

在第二场崤之战中,先轸放弃了春秋时一直采用的约战制度,而使用了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伏击战。同时除俘虏孟视明等三名秦军主帅,全歼秦军,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歼灭战。但是其破坏了“秦晋之好”的传统秦晋同盟关系,使之成为世仇,促进了未来的秦楚同盟。造成了晋国腹背受敌的不利战略局面,所以此战先轸胜在战术,而失于战略。

所以从以上看,也可能包含了一部分先轸不能入选武庙的原因。

公元前627年,狄人攻打晋国,先轸在达成胜利之后,脱下头盔铠甲冲入敌军中战死,以此来谢对晋襄公“不顾而唾”的罪。后狄人送回其首级,据说面目如生。


Rick潘维镛

元帅的称呼首先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但先轸并不是首位。历史上的首位元帅是郤縠,郤縠上任不久去世,晋文公慧眼识英才,把原本排名第六的先轸提拔为元帅,这是晋国得以称霸的一大关键。说先轸是兵不厌诈的始祖,这种说法不知哪来的,从人类有战争的那天起,就是兵不厌诈了。至于什么武庙十哲,这种排行表本来就无甚意义,一百个人有一百种排法。

这个题目我之所以兴趣,是我非常非常欣赏先轸这个人。我认为孙子兵法的很多军事思想来源,是来自晋国历代将军的军事实践,其中先轸是晋国将军里最聪明过人的一个。

下面来说说先轸在划时代意义的城濮之战的令人叹为观止的谋略。

城濮之战的背景,是被视为蛮夷的楚国在春秋初期如日中天,中原诸侯如鲁、郑、卫、蔡、陈、许、曹等国均归附。公元前634年,楚国纠集大举进攻宋国,宋国根本无法抵挡,不得不向晋国求援。

参战还是观望?晋文公必须做出选择。在所有将领中,先轸态度最为坚决,必须援宋,理由有二:第一,在晋文公流亡时,宋国曾经帮助过他;第二,晋国要成就霸业,就要与楚国一战。

公元前632年,晋国出式出兵。不过,面对几乎战无不胜的楚军,晋文公心里没底,不敢与之正面交锋,遂采用狐偃的建议,进攻楚国的喽啰国曹国与卫国,企图迫使楚国回师救援。然而,老谋深算的楚成王看穿晋军的实际用意,非但不撤兵,反而加大力量进攻宋国。已经抗战两年的宋国快撑不下去了,几度前往向晋文公告急。

为了战胜楚国,晋文公只有一个办法:必须想办法把齐国与秦国拉入战争,共同对付楚国。但是,齐、秦都持观望的态度,谁也不想出兵,怎么办?这时,足智多谋的元帅先轸提出一个无懈可击的方案:首先,宋国不能单指望晋国的援救,而应该给秦国与齐国献上珍宝财物,让两国出面调停楚宋战争。为了补偿宋国的送出的财物,晋国将把曹、卫两国土地割让给宋国。

先轸判断,秦国与齐国在收受贿赂之后,必然会以中间人的身份,敦促楚国从宋国撤军。但是楚国人必定不会答应,因为答应了就损失了曹、卫两个喽啰国。先轸的这个计划就是设置一个楚国根本无法接受的条件,秦、齐两国如果调停失败,收人钱财,却没办成事,面子拉不下来,势必要出兵参战。

从这可以看出,先轸思维敏捷,整个战略构思清晰而巧妙,行云流水,环环相扣,布满陷阱。这个计划无懈可击,是个完美的杰作:晋以曹卫之地赠宋,宋以巨款贿秦齐,秦齐调停宋国时局,一环紧扣一环,没有破绽可寻。

面对先轸这个绝妙的布局,楚成王无法破解,心知遇到真正的高人,便下令全军立即撤退。然而,楚军总司令子玉却抵制楚成王的命令,要把战争进行到底。果然不出先轸所料,当秦、齐的调解失败后,两国国君都十分恼怒,派兵参战。此时战场的形势开始有利于晋国一方,楚军兵力居劣势,子玉抛出一个和谈条件:晋国交出卫、曹两国,换取楚国从宋撤军。

子玉的和谈条件遭到晋国将领们的一致反对,如今晋与秦、齐联合后,实力大增,用卫曹两国换宋国,吃大亏了。

然而,却有一个人说,应该答应楚国人提出的条件。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元帅先轸。

先轸分析说:答应楚国人,可使宋、曹、卫三国获得安定;如果拒绝,可能导致三国灭亡,那么责任就在我们一方;若我们没有道义,凭什么与楚国决战呢?不答应楚国的要求,就是弃宋国于不顾;既然是来救援宋国的,又弃之不顾,这怎么行呢?

你看,先轸讲的话,以理服人,透彻、精辟,不服不行。

可是,难道就吃哑巴亏,让楚国占便宜吗?

当然不!先轸又展示他过人的聪明才智,他接着分析说:晋国应该私下里答应曹国与卫国,许诺恢复两国的主权与领土,前提条件是两国要与楚国决裂。

子玉不是想用宋国换回曹、卫两国吗?可以。但曹、卫两国到时都成了晋国的小喽啰,不听楚国使唤,岂不是要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么复杂的局势,在先轸眼中居然如此轻松就得以化解,子玉精心设计的一个棋局,却被迎刃破解。先轸见识非凡,深谋远虑,非但晋军其他将领折服,两千五百年后,我读之仍然惊叹于先轸高屋建瓴的军事谋略,在交错繁杂中把握核心要点的能力,他具有疱丁解牛般的精确的分析思路,仿佛可以预见未来。

我个人觉得,在城濮之战前,晋国的力量是不足以战胜楚国的。然而一位军事天才改写了历史,他最大程度地巧妙了利用谋略与外交手段,获得绝对的优势,并以这种优势一举击败强敌。当后世的孙子写下“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的名言时,我脑海里跳出的第一个人,总是先轸。


君山话史

历史首位大元帅先轸作为兵不厌詐的始祖,为何没进武庙十哲?

武庙十哲是唐朝开元十九年,唐明皇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所设置的庙宇。它以周朝开国太师姜子牙为主祭,汉留侯张良等十位历代名将分列左右,这十位历代名将就是武庙十哲。

能够排进武庙十哲的历代名将应该都是战功赫赫,使其指挥的战争能够改变历史进程的人。但他们的品行一定要得到帝王的认可。品行若达不到帝王的要求,即使战功赫赫很有可能也是不能入选的。





武庙十哲本来有秦将白起,到宋朝时太祖赵匡胤说了句:"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遂命去之。可见帝王不认可的名将是不能享受祭祀的。

那么,题主问为什么先轸进不了武庙十哲呢?

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的武将主帅,先轸参与指挥了晋楚城濮之战和秦晋崤之战,均大获全胜,可谓战功赫赫,入选应是理所当然的。






但先轸在国君面前太放肆就是他的致命弱点。

晋襄公因放了三个秦国俘虏,先轸大怒说:"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意思就是,老夫拚命抓的敌首,你听凭老娘们的话就放了,这让敌国增加了实力,晋国快完蛋了!说完还把一口痰吐在大殿上。

先轸在国君面前发脾气,太放肆。我想这让以后历代君主都难以接受,若把他祭祀起来,岂不助长了以下犯上的嚣张气焰?这可能就是先轸进不了武庙十哲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