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依仗什麼才能成功?

智商不是決定成功的惟一因素。
到底依仗什麼才能成功?

長期以來,在我們的教學理論中存在的一個很大的缺陷是在研究教學規律時,常常將認知從情、意中生硬硬地抽取出來,將真同善與美相割裂,使教育實踐走上了一條“唯理性主義教育”的偏狹之路,追求高智商成了唯理性教育的產品。
到底依仗什麼才能成功?

據報載,我國有位少年大學生,5歲半時便讀完了小學的全部課程,12歲時高中畢業考人某大學少年班,可見其智商水平非同一般。但考入大學後,由於驕做自滿,自以為是,結果學習成績迅速下降,最終休學在家。無獨有偶,國外也有個類似的例子。一個少年天才叫成康詹姆土•賓德,他的父親從他一出世就採用各種手段開發他的智力。他在3歲時就能用本國語言自由閱讀和書寫;4歲時寫出了3篇500字左右的文章;6歲時又寫成一篇解剖學的論文;他上小學時,上午9點入學被編入一年級,到中午12點他母親去接他時,已經是3年級的學生了。他8歲上中學,11歲進哈佛大學。可見賓德的腦子聰明的程度,智商不能說不高。但是後來他不堪忍受沒有色彩的知識性學習而離家出走,在一家商店當一名店員,一生碌無為。

透過上述兩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在學校教育中培養出來的高智商的“智”優學生,最終並未在其一生的道路中獲得成功,可見智商並不能決定學生的未來是否成功。其原因在於智商是智力水平的一個客觀標準,認知領域以外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內容均不在智商的視野之內,而後者是人生成功不可缺少的要素。科學家愛因斯坦在總結自己一生的成就時說過,他沒有特別的天賦,只有強烈的好奇心。認為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因此要使學生對人生價值有所瞭解並且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理上的善的鮮明的辨別力。否則,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只能像一條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愛因斯坦的感觸至今對我們現實的教育狀況仍有振聾發聵、指點迷津的作用。歷史上成千上萬成就卓著的人獲取成功的奧秘,是他們在智商以外,找到了成功的另一個支撐點一一非智力因素,即情意等方面的因素。他們有這樣一些共同的特徵:自信、主動、喜歡不受約東地獨立思考,具有尋根問底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敢於創新,敢於竟爭與冒險,渴望自己勝過別人,工作起來專注而迅速,情緒穩定,自控能力強等等。遇到困難時,他們都沒有一不振,而是能充分認識自己,對一切充滿自信,保持飽滿的熱情,最終克服了困難,得到了最好的回報。

現代心理學家的研究已表明,一個人的成功,20%依賴於智力因素,即智商水平的高低;其餘80%都依賴於非智力因素,其中,最關鍵的是情感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