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依仗什么才能成功?

智商不是决定成功的惟一因素。
到底依仗什么才能成功?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学理论中存在的一个很大的缺陷是在研究教学规律时,常常将认知从情、意中生硬硬地抽取出来,将真同善与美相割裂,使教育实践走上了一条“唯理性主义教育”的偏狭之路,追求高智商成了唯理性教育的产品。
到底依仗什么才能成功?

据报载,我国有位少年大学生,5岁半时便读完了小学的全部课程,12岁时高中毕业考人某大学少年班,可见其智商水平非同一般。但考入大学后,由于骄做自满,自以为是,结果学习成绩迅速下降,最终休学在家。无独有偶,国外也有个类似的例子。一个少年天才叫成康詹姆土•宾德,他的父亲从他一出世就采用各种手段开发他的智力。他在3岁时就能用本国语言自由阅读和书写;4岁时写出了3篇500字左右的文章;6岁时又写成一篇解剖学的论文;他上小学时,上午9点入学被编入一年级,到中午12点他母亲去接他时,已经是3年级的学生了。他8岁上中学,11岁进哈佛大学。可见宾德的脑子聪明的程度,智商不能说不高。但是后来他不堪忍受没有色彩的知识性学习而离家出走,在一家商店当一名店员,一生碌无为。

透过上述两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出来的高智商的“智”优学生,最终并未在其一生的道路中获得成功,可见智商并不能决定学生的未来是否成功。其原因在于智商是智力水平的一个客观标准,认知领域以外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内容均不在智商的视野之内,而后者是人生成功不可缺少的要素。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总结自己一生的成就时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认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要使学生对人生价值有所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理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只能像一条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爱因斯坦的感触至今对我们现实的教育状况仍有振聋发聩、指点迷津的作用。历史上成千上万成就卓著的人获取成功的奥秘,是他们在智商以外,找到了成功的另一个支撑点一一非智力因素,即情意等方面的因素。他们有这样一些共同的特征:自信、主动、喜欢不受约東地独立思考,具有寻根问底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敢于创新,敢于竟争与冒险,渴望自己胜过别人,工作起来专注而迅速,情绪稳定,自控能力强等等。遇到困难时,他们都没有一不振,而是能充分认识自己,对一切充满自信,保持饱满的热情,最终克服了困难,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现代心理学家的研究已表明,一个人的成功,20%依赖于智力因素,即智商水平的高低;其余80%都依赖于非智力因素,其中,最关键的是情感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