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他的35岁现象,油腻大叔的逆袭归来

朋友在上个月面试了8家公司,全部折戟,其实他投出了几十份简历,除了这8家公司安排了面试,其他的都杳无音讯。

去他的35岁现象,油腻大叔的逆袭归来

36岁的人找工作,就这么不受待见吗?

是的,职场上有一种现象:35岁现象,很多用人单位会在招聘时,有潜在的规则:年龄要在35岁以下。

为什么35+的职场人在职场中有如此尴尬的处境?

首先是体力。

三十多岁的中年人,大多已经在职场上侵淫了多年,身体已经没年轻人那么耐操了,你每天工作十个小时就在心里告诉自己要注意保养了,而那些愣头青能工作十七八个小时,还乐此不疲。

其次是精力。

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人大多已经有了家庭,这就意味着多了很多牵绊,你下班就想着准点回家给孩子做饭,辅导功课,照顾老人……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而那些刚毕业的年轻人,还不到 30 岁的年轻人,他们可以生活里全是工作,为了梦想,精力充沛,全力以赴,无所羁绊。

再者是潜力。

很多公司宁愿给新人涨 1000,也不给老员工涨 500,因为年轻人可挖的潜力大,性价比高,而中年人身上的潜在价值已然不大,更多地是在靠经验工作。在如此快速变化的时代,经验或许没有之前那么值钱,可靠了。

企业的金字塔架构,决定了职场的游戏规则,有点像年会时常出现的抢椅子游戏。椅子越来越少,抢椅子越来越难,抢不到的人只能出局。职场亦如此,越往上越难,越往上人越少,有些时候出局并不是因为能力不足,可能仅仅是运气不好。

在过往,职场人并不担心,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外企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不少行业已经失去继续做大的机会——没有做大的市场蛋糕,也就不可能有更多好的高管岗位——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未来的每一年都可能是最艰难的一年;而成本控制变得尤为重要,衍生出来的问题那就是:高管我养得起吗?

中年职场人最大的优势:经验、人脉、资源。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会想在40岁之前实现财富自由,试着换个方向追求人生的意义,或许更能保障下半生没有后顾之忧。

1

改变观念、善用资源

不过,朋友也说,有稳定病源的话,口腔诊所回本也是很快的。“此前我们领导比较保守,今年要改变观念,做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推广方式。目前,已经招揽来了在国际大型咨询公司的人才来帮忙调整经营思路,以及有国家大型项目经验的人才来主导研发软件。”

所以,你要找到工作与资源间的链接,去更细分的领域中寻找新的成长空间,职场人也是如此,寻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就是机会所在。

去他的35岁现象,油腻大叔的逆袭归来

2

身份自由,化身斜杠青年

有了时间,我们可以思考未来扮演什么角色。

我们在职场上的角色,不应该只是某500强公司市场经理Amy、某互联网巨头财务经理Billy,更关键的是没有了公司的光环,我们还有什么身份?

如果这类身份越多,我们越不用担心职场危机和失业。

不一定每个角色都可以让你变现,然而你喜欢的每个角色,都延展了你生命的宽度。

西谚有云:Time you enjoy wasting was not wasted (要是享受浪费时间的话,那时间就不是浪费了)。

如今的社会十分功利,经常强调“有效社交”。我们往往以为有效的社交是找能够帮助自己的人。不幸的是,你无法提供对等的价值,别人为什么要帮你?

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帮助你能帮助的人,未来说不定他们也能帮你一把。更重要的是,帮助别人,不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形式吗?

不要懒,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接触新鲜事物,做一个斜杠中青年,既可赚钱,又可摸索新出路。今天走的路,每一步都有深意。

3

思想自由,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思想自由其实是最难的。

有人曾问强生电商业务的副总裁郭女士,说你们设计了这么多内容放在互联网上,你有时间审核吗?

她回答道:“我不审核。我只需要让团队知道不能触碰的红线在哪里。红线以外的部分,我给团队最大的自由。最懂互联网的是90后啊,他们应该对内容的转化率负责,而不是对我负责。对我负责,他们最终能摸清楚我喜欢什么内容,这没用!他们应该了解摸索的是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内容。”

就拿90后来说,相比35+的我们,如今的年轻人完全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

当年的我们混个学生会社团干部,就以为走上人生巅峰了;而如今的年轻一代,出国留学、虚拟联合国、JA、运营社交媒体平台、海报画得跟大片似的,PPT做得犹如动画一般,视频拍得像明星MV产品设计;实习过的地方,或是知名外企,或是互联网巨头,或是新锐独角兽,无论是视野,还是行动力都远胜过当年的我们。

大部分被淘汰的职场人,都有这毛病,无法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被束缚在自己的刻板印象中还洋洋自得,这对于35+的职场人来说,最为可怕,也最为常见——他们太习惯于根据过往经验和定式思维,给别人贴标签

去他的35岁现象,油腻大叔的逆袭归来

在互联网经济浪潮扑面而来的今天,很多市场规则都被互联网打破,不向生于互联网长于互联网的新生代学习,我们极有可能就会被他们拍在沙滩上。如果不学习,即使在沙滩上也想不明白自己怎么来的。

35岁,不是人生的起点,更不是终点,虽然车到山前必有路,但我希望在当下还是要多做一些准备,别到时候手忙脚乱,措手无策。

努力终有意义,人到中年,我们还可掌握着自己的人生,固若磐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