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灭商朝,也是外族入侵。为什么没人说牧野之后无中国?

鹤游烟

这就是每个中国人都需要弄清楚的一件事了,我们是谁?

周灭商其实是中国这片土地最后一次民族跟换,就是说商代人是被周人彻底跟换了。周秦两代确立了汉民族的基础。都来自西部民族的返回。为什么说返回,而不是入侵。那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从这片土地出去的,且是被迫出去的。他们就是被迫西迁的北三苗陶寺人。祖先足迹在山东济南、山西陶寺的龙山文化体系。



今天的中国主要就是周秦两代奠定的人口基础,加上商代遗民,也就是楚国、宋国、越人遗留的O2a和O1就构成了汉民族。而O2a其实与北三苗属于一个体系的苗蛮集团,今天的泰国人就是,O1则是夏人,都不能说没有关系。周代造成了商代遗民中尤其是外族部分向南北溃逃,屈原《离骚》这个名字就是指在楚国的那部分白种南逃。这部分后来融入了泰族、形成了柬埔寨。北面则是山东境内的穢貊被赶到了东北。韩语其实怪怪的,里面除了汉语、除了类似蒙古语和本身语音以外,还能依稀看到类似英语的成分。比如安尼I SEE YOU就是英语。也就是说,周代其实是重新缔造了黄种中国。周代之后外族比之前任何一个时期都少。

周代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白种就在西部,就在新疆,但他们不愿意再进来了。至少那个时代是那样。因为他们就是更早期时被打出去的。后来的白种基本都远走了。而黄种或者与黄种有关的游牧民系则围绕着中国转来转去。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按理说白种可以远走,他们也能,然而最后只有极北基因N系算是远走了一部分。极北基因应该是匈奴的一种。这说明这些人其实还是有强烈的归属感的。汉民族祖先北三苗是去过埃及中东的,他们可能就是圣经里约瑟的另外一个子孙玛西拿,也是古埃及阿蒙神和那个被污蔑的真正撒旦原型。他们离开中国可能一两千年还能东归,可见归属感之强烈。



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国,那是无稽之谈,或者说言过其词了。日本人说这话有日本人的目的,然而我们有的人为了渲染那段历史不负责任的传播,实际会造成后来的人误以为真。就像五胡乱华并没有说的那么严重,至少人口上不至于。渲染危难的同时其实是把自己也给埋葬了。周秦之后铁器普及,生产力条件提高,农耕绝对人口已经是游牧人口的汪洋大海,不可能撼动了,秘密就在于此。什么几百万胡人,胡说八道。能有几十万都是顶了天了。后世游牧什么情况难道不清楚吗?满清入关十万人,其中还有蒙古人和汉人。现在那些地区也没多少人,因为养不活。第二个原因,还有大量没有返回的北三苗在西部。后来其实就是羌和伪鲜卑以及蒙古。后返回的和先返回的并没有本质区别。包括回是什么意思,其实现在很明显了。只是某些人不知道而已。


國病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与夏、周并称为中国的“三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据传说,商王的祖先是五帝的后代之一。商朝(约公元前1675年-前1029年),始于商汤,终于商纣,共31帝,享国646年。因商朝都城(殷)(今河南省安阳市),所以商朝又称殷商。商朝时奴隶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在文化,青铜冶炼等发面达到较高的水平。商朝子姓。商共有30个王——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 、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纣,其中病死的28王,亡国自焚而死的1王,战死的1王,经历17代31王后,末代君王子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


周部落生活于渭河流域,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周部落兴盛于周文王姬昌作首领的时候,他的统治使周部落势力强盛。死后他的儿子武王姬发继承王位。姬发趁着当年子辛东征同属华夏的东夷期间,一举夺得天下。而牧野之战当时就是以姬发为首为联合诸蛮族共同讨伐殷商。周人最后一把火将有东方之都美誉的朝歌城付之一炬,事后把罪名安在子辛头上。殷商人民为之痛心,唱出了彼黍离离的哀歌。数以万计人民从此变成了周人的奴隶,被骂成是如同当年蚩尤战败后的奴隶——九黎一般,这就是黎民的由来。为了建立起他们的殖民统治,统治者们对平民百姓进行奴化教育,奴隶社会在周朝也是达到顶峰。

姬发在帐下谋士的指使下,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巩固政权,并进行了东征。此后周朝向外扩张长年不断,并对周边的一些国家分封了诸侯国,疆域覆盖了长江、黄河流域和今天的东北、华北的大部,西部曾到昆仑丘。我们今天知道的历史大多数都是有后来的胜利者撰写。个人认为不存在什么正统不正统的华夏文明,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特色。坐拥800年江山的周朝对推动社会进步的贡献也是不可或缺的,像农业,经济,礼乐,开疆扩土等等。


尼古拉丁

一谈到元清,很多人喜欢扯血统。特别喜欢单独拿汉族说事。似乎只有汉族混血,而其他民族则故意不提,给人一种汉族很杂的错觉。这是故意抹黑,也是某些小人企图虚无化汉族的伎俩。要说血统世界上哪个民族不混血?而且是数量越少的民族混得越厉害。这是比例问题。例如日本韩国都杂得很,游牧民族就跟不用说了,经常喜当爹。欧洲那块也是混乱得很。在刚解放时,汉族比例占了95%以上,这还是刚经历了200年满清统治的结果,可想而知自古以来中国都是汉族占绝对主体的国家。要比大多数国家的民族成分都要单一。5000年的中华文明99%都是汉文明。汉字,汉语,汉族习俗主导整个东亚。汉族巨大的人口优势,导致少民进来如滴水入海,丝毫不能改变主体。反倒是周边民族只有被华夏输血的份。至于崖山之后无中华的说法,最早在明代就有了。满清入关后也有亡天下的说法,是一个意思。有人以为这些话是打压中华吗?错,恰恰是当时人表达的一种悲愤和不甘,然后才能知耻而后勇。这与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所表达的情感是相似的。没有廉耻的人可能体会不到,只会像阿q似的自欺欺人。把异族侵略美化为改朝换代,把屠sha美化为民族融合是某些人喜欢干的事。我知道有人要扯上日本,要说日本的侵略动机,到底是让中国人变成对异族侵略无动于衷甚至认贼作父的顺民阿q好呢,还是让汉人认清华夷之辨拼命抵抗异族侵略好呢?对日本这种外族来说,怕是更希望中国人变成前者。能把异族统治当正统朝代,那日本人也可以入主中原。


有后台的妖怪大王

先上结论:周朝灭商朝,对于商人来说确实是外族入侵。但是“中国”“华夏”的观念都是周朝才有的,华夏国家的形成也在周朝。所以不能说“牧野之后无中国”,反而可以说“牧野之后有中国”。

1、“中国”这个词哪里来的?周初青铜器《何尊》说“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也就是说,周武王说自己要在“中国”这片地区安家了。不过这个中国还没有后世国家的含义,仅仅代表中央的城市。因为当时以商朝核心区域作为“中国”,史料中还有相对应的“东国”“南国”等。不过这个地理的“中国”概念渐渐就有了政治和文化意义。

2、“华夏”这个词哪里来的?在《尚书》中周人多次自称“夏”,“夏”在上古秦晋方言是“大”的意思。“华”和“夏”应该是同音假借,本身又是“花”的意思,故由单音节的“夏”变为双音节的“华夏”,可以说兼具华丽、广大之义。随着周朝的大分封,一个“夏”也就变成了多个“夏”,并且慢慢将周边蛮夷也融合成“夏”。同时“华夏”和“中国”也经常混用,都表示周朝统治的周文化区。

3、春秋战国之际,华夏融合了犬牙交错的蛮夷,华夏国家从此连成一片,之后才有了“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方位概念。此后就是战国七雄无尽征战,直到秦汉统一帝国建立。但是华夏国家在春秋战国之际就形成了,而且秦汉以后很多制度、文化、风俗也都渊源于周朝。孔子也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虽然是商人之后,却最心仪周朝的文化。

当然,周朝的“华夏”“中国”都只是个概念,如果从国家形成角度去追根溯源,二里头文化就可以说是“最早的中国”了,此后就是商、周。但无论如何,周朝和商朝的关系,绝对不能类比元朝和宋朝的关系。当然,“崖山之后无中国”的说法也是错误的,不过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感谢阅读!


林屋公子

不请自来,占位!

周朝灭商朝属于外族入侵?看不懂什么意思,夏商周属于分封制统治,周朝前身西岐乃是商朝分封的国中国,也就是说他们是一家人,灭亡商朝说白了就是重新换个当家的。

至于牧野之后无中国此话延伸的是“崖山之后无中国吧!”这话是一个日本人说的,此话何解呢?本人以为无外乎几点:



第一王朝交替的正统性质

自有史书记载的王朝交替除了元朝、清朝以为,其余的新朝覆灭前朝大都是前朝权臣颠覆前朝,建立新朝,直说了就是大家推选了一个武林盟主,这个盟主可以世代相传,当盟主出现昏庸无道之辈,那么在联盟之中大家在选一个人当盟主就好了。换来换去游戏规则都掌握在一个圈子里面,利益重新分配,大家皆大欢喜就好。

第二文化传承有了民族之分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历代帝王都扛着这面维护自己,维护家天下统治的大旗,使文化统一,不复先秦文化开放之风,儒术成了文化正统地位,所以我们有了一个民族称谓——汉。而经过朝代更替儒学发展的畸形,使的所有不尊重儒术之人都会被称为——夷。民族之分使国人更加团结有精神上的依靠,同样也狭隘了国人的眼光,不复民风开放,包容世界的战略眼光。



第三日本人狼子野心,妄图窃取中国王权神器

自宋开端,中原武风遗失殆尽,蒙元窃据中原神器,一统中国,然强大如元朝都没有征服小日本人,使的经过隋唐学习中原文化,经过四百年发展的日本看到了中原大地的软弱,公然以汉人后代自居,狼子野心意图侵占中国。



崖山之后无中国,请国人不要断章取义,那是一种文化的流逝,绝不是人种的覆灭,不要让野心的人、野心的话动摇自己的国,自己的家……

一元复始看历史,学历史,尊重历史……


一元复始

开门见山,持有“崖山之后无中国”亦或其他类似观点的人看待历史都是狭隘的。他们之所以赞同此类观点,无非都是将中华文化的形成原因看待的过于浅显了。


传统史学曾有观点认为,夏商周是三个相继的王朝,夏桀暴政,商汤取而代之,商纣无道,周姬伐之。但是近年来考古学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夏商周实为三个同时存在的部族。三者势力的此消彼长,形成了夏商周三朝的更迭。三代都是构成早期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何来“牧野之后无中国”之说?无稽之谈! 汤灭夏,发伐纣。本质上都是上古时期氏族部落之间势力的此消彼长和兼并。由于论文答辩在即,不能详实回答,敬请见谅。

  1. 从史料上看。夏启为禹之后,殷契为商人始祖。尧封契于商,即为《诗·商颂》中所载: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周后稷,曰弃。《史记·周本纪》说:“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这种观点实为后世根据古史传说的拟作,并非实际情况。但是诸多史料都没有认为后稷之称谓应始见于夏。周人的祖先弃,是作为夏的农官而受封。可见,夏、商、周三个部族在肇始阶段就存在联系。

  2. 从考古学文化的角度来看。二里头文化一直被认为最有可能是夏的考古学文化。商以二里岗文化和殷墟文化为代表,周则有周原和各诸侯国遗存为支撑。三种文化的陶器、青铜器、玉石器等在形制、质地、纹饰等方面都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周初青铜器便带有很多的商晚期特点。从侧面反映出三代在物质文化层面的交流之广、之深。


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绝不是只靠中原地区的夏商周们就可以做到的。中华文化不是一枝独秀,而是众星捧月。


LLR不吐槽会死

第一次看到这种观点是在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里原文对周灭商的描述“公元前1500年的入侵者凭借青铜武器和马拉战车征服了还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商文明,为商文明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自身也被商文明同化。”作者为了将古希腊黑暗时代(BC1200~BC800)蛮族入侵与中国类比强行把周人描述为野蛮民族。𣎴仅如此,作者恐怕对中国史并不了解。武王伐纣在公元前1046年斯塔夫里阿诺斯却写公元前1500年。当时看了也就一笑而过,没想到这个洋人的错误这么有影响力。

周人并非外族入侵,周人为后稷子孙商朝初年周便是西部强大的方国,其君公刘居于泾水中游的豳,武备强大《诗经》里的《公刘》记载“弓矢斯张,干戈戚扬”古公亶父在位时周人迁至岐山走发强大。有了取商代之的想法“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周人也并非蛮族。事实上,周人的文明更加进步,突出表现在生产工具和文化风俗。《公刘》记载“涉渭为乱,取厉取锻。”说明周人不仅使用青铜之类的金属而且除了冶铸外很可能开始使用锻造技术,较商更为先进。商代盛行人祭人殉,而周朝则相对进步除了武王克殷后在朝歌举行过一次规模较大的人祭,鲜有人祭的记载,人祭渐渐消失。人殉方面表现在殉葬人数下降《墨子》载“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但据考古发现80余座西周墓葬,殉人只有200,人殉己不再流行。


oo156

有这样的逻辑跟日本人的关系很大,

从日本人的观点来看,他们需要一直的神话自己。

日本最早的发展是受到唐的影响,推行的“大化改新”

这时候日本人一直把唐推崇为天朝,跪在地下膜拜

其原因很简单,就是唐军在白江口一战,用弱势兵力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日本

在这之前,日本人是非常狂妄的,

他们曾经给隋炀帝写过信

小野妹子使隋国书有

东天皇敬白西皇帝

《隋书》记载为

日出处天子致日落处天子

从这里我们就知道,日本人至少想要跟隋朝的皇帝平起平坐。

白江口的战争才让日本人彻底的膜拜起来“中国”

而他们膜拜的中国就是所谓文化上的中国。

要做中国文化的传承人!

等到了元朝,忽必烈曾经给过日本天皇书信要求臣服,

日本人就不高兴了说“滚犊子,你说我是蛮夷,我看你也是蛮夷,凭什么要我臣服。”

忽必烈怒,派兵征讨,结果被风搞黄了,日本人称之为神风,以至于有后来的神风特攻队!

等到明朝建立,日本经历了战国时代,一统天下了,他就想着跟中国哪个地方的人比试比试,看看谁厉害!

这是他们给朱元璋写的信

臣闻三王立极,五帝禅宗;唯中华而有主,岂夷狄而无君?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做诸邦以分守。盖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臣居远弱之倭,偏小之国,城池不满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故知足长足也。今陛下作中华之王,为万乘之君,城池数千余座,封疆百万余里,犹有不足之心,常起灭绝之意。夫天发杀机,移星换宿;地发杀机,龙蛇走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尧舜有德,四海来宾;汤武施仁,八方奉贡。臣闻陛下有兴战之策,小邦有御敌之图,论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论武有孙吴韬略之兵法。

又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竭力之兵,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州,是以水来土掩,将至兵迎,岂肯跪涂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有何惧哉!若君胜臣负,君亦不武;若臣胜君负,反贻小邦之羞。自古讲和为上,罢战为强;免生灵之涂炭,救黎庶之艰辛。年年进奉于上国,岁岁称臣为弱倭。今遣使臣答黑麻,敬诣丹墀。臣诚惶诚恐稽首顿首,谨具表以闻。

若君胜臣负,君亦不武;若臣胜君负,反贻小邦之羞。

人家根本不认为自己会输,意思是你要战便战。

结果就是日本被老朱列为不征之国。

明朝跟日本的丰臣秀吉在朝鲜跟万历打了一仗,虽然日本战败,但是万历皇帝和丰臣秀吉都打出了内伤,几乎是平局的情况。

然而明朝的时候日本人对大明还是有些尊重的,要不然也不会有后来的争贡之役。

等到了清朝,日本根本不鸟清朝的皇帝,皇太极想要通过朝鲜,让日本进贡。

日本贸易,听尔如旧,但当导其使者来朝,朕亦将遣使与彼往来也。

这是清对朝鲜说的话

中原,天子国;彼虏,小丑也。

这是日本人知道后的反应!

因为日本人是看不起蒙元和满清的,所以他们就认为,既然中国大陆上的中国文化,被小丑消灭了,自己当仁不让的就是真正的中国人。

所以他们发动对清朝的战争,完全正义,这是以华夏而讨蛮夷!

直到近代,日本人侵略中国还是以救世主的身份宣传自己,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言外之意,建立以自己主导的中国文明。

所以在日本人看来你我都不是中国人!

所以有这种观点的我国人,大多受了这种思想影响,然后宣传一种激进的民族主义。

其一中是哀叹,而更多的就不说了!

如果仅仅是对中华文明的哀叹,你的重心应该是传承!

至于有没有人说牧野之后无中国呢,是有的,只不过他说的比较隐晦!

武王乃封箕子於朝鲜而不臣也。

  其後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所谓狡童者,纣也。殷民闻之,皆为流涕。

哭出来都不行,他那里还敢说牧野之后无中国呢,只能说,麦苗长的好啊,竖子不足与谋!


目西

首先,周部落灭商部落,确实是外族入侵,是华夏族入侵东夷族。

最后的结果是,东夷族在中国被灭族,大部分东夷人被屠杀,被奴役。少部分东夷人成了华夏族,成了就像满清时,部分汉奸加入汉八旗,现在就成满族人了一样。而另一部分不肯当亡国奴的殷商余孽,跑到朝鲜,甚至跑到北美去了。不要以为奴隶制社会,会有什么民族融合的鬼话。只有一个民族吞并另一个民族。

其次,夏商时期只是部落联盟而已,并不是国家。什么叫部落联盟?你拳头大,把其他部落都打服了,人家认你当老大,给你进贡,这就是部落联盟。就像唐朝和突厥,明朝和朝鲜的关系。哪天你衰弱了,其他部落崛起,把你打趴下变成新的老大,那也是很正常的。所以,夏商时期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正统王朝。

周王朝封邦建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国家,建立了朝贡体系,确定周王朝是中央王朝,代表正统。所以周朝才是第一个可以称之为中国的国家。西周王城被戎狄攻破以后,周室衰弱,周天子照样是正统,唯有周天子的册封才能得到各诸侯国的承认,春秋时各霸主国崛起,也只能称霸,替周天子管理其他诸侯国。楚王本是子爵而已,楚国壮大后自立为王,但没人承认,直到周天子被迫册封楚王为王爵后,各国才承认楚国霸主国的地位。周王朝的正统地位,一直到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秦王朝才成为了新的正统。

总结。牧野之前,中国还没诞生呢,当然无中国。准确的说应该是,牧野之后才有中国,逐鹿之后才有华夏。


种田狂魔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一下商和周的祖先分别是谁。商朝,《诗经》中有言: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传说是帝喾的妃子简狄误吞玄鸟蛋而生下了商的始祖“契”,而帝喾是黄帝的曾孙,所以商朝毫无疑问的是正宗的炎黄子孙,属于华夏族无疑。

再看周朝,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朝先祖是“后稷”。后稷正是帝喾的嫡长子,传说是帝喾的正妻姜嫄踩了巨人足印而生。

所以这么看来商朝先祖和周朝先祖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自然都是正宗的华夏族。所以周灭商是民族内战,兄弟相争(好比当年的国共相争)并不是外族入侵。自然也不可能有牧野之后无中国一说了。

至于崖山之后无中国一说,自古以来就有争议。说法一、真正的外族入侵,中华道统的覆灭,所以崖山之后无中国。但是这一说法很多人不赞同,因为异族入侵灭的只是一个政权,而中华文明的根本“礼仪廉耻,忠孝仁义”并没有被灭,换句话说并没有象埃及古巴比伦一样伊斯兰化,中国百姓依然保持着儒家文明。说法二、认为这是朝鲜日本人提出来的,不足为信。朝鲜日本人认为你中华早亡了,他们在才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人,尤其朝鲜自称“小中华”。这种说法就更笑话了,崖山之后无中国,那你朝鲜为什么还奉大明为宗主?完全不值一驳了。当然这还有其他说法,就见仁贝智了,各位有什么观点也请放言一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