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滅商朝,也是外族入侵。為什麼沒人說牧野之後無中國?

鶴遊煙

這就是每個中國人都需要弄清楚的一件事了,我們是誰?

周滅商其實是中國這片土地最後一次民族跟換,就是說商代人是被周人徹底跟換了。周秦兩代確立了漢民族的基礎。都來自西部民族的返回。為什麼說返回,而不是入侵。那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從這片土地出去的,且是被迫出去的。他們就是被迫西遷的北三苗陶寺人。祖先足跡在山東濟南、山西陶寺的龍山文化體系。



今天的中國主要就是周秦兩代奠定的人口基礎,加上商代遺民,也就是楚國、宋國、越人遺留的O2a和O1就構成了漢民族。而O2a其實與北三苗屬於一個體系的苗蠻集團,今天的泰國人就是,O1則是夏人,都不能說沒有關係。周代造成了商代遺民中尤其是外族部分向南北潰逃,屈原《離騷》這個名字就是指在楚國的那部分白種南逃。這部分後來融入了泰族、形成了柬埔寨。北面則是山東境內的穢貊被趕到了東北。韓語其實怪怪的,裡面除了漢語、除了類似蒙古語和本身語音以外,還能依稀看到類似英語的成分。比如安尼I SEE YOU就是英語。也就是說,周代其實是重新締造了黃種中國。周代之後外族比之前任何一個時期都少。

周代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白種就在西部,就在新疆,但他們不願意再進來了。至少那個時代是那樣。因為他們就是更早期時被打出去的。後來的白種基本都遠走了。而黃種或者與黃種有關的遊牧民系則圍繞著中國轉來轉去。這是一個奇怪的現象。按理說白種可以遠走,他們也能,然而最後只有極北基因N系算是遠走了一部分。極北基因應該是匈奴的一種。這說明這些人其實還是有強烈的歸屬感的。漢民族祖先北三苗是去過埃及中東的,他們可能就是聖經里約瑟的另外一個子孫瑪西拿,也是古埃及阿蒙神和那個被汙衊的真正撒旦原型。他們離開中國可能一兩千年還能東歸,可見歸屬感之強烈。



所謂崖山之後無中國,那是無稽之談,或者說言過其詞了。日本人說這話有日本人的目的,然而我們有的人為了渲染那段歷史不負責任的傳播,實際會造成後來的人誤以為真。就像五胡亂華並沒有說的那麼嚴重,至少人口上不至於。渲染危難的同時其實是把自己也給埋葬了。周秦之後鐵器普及,生產力條件提高,農耕絕對人口已經是遊牧人口的汪洋大海,不可能撼動了,秘密就在於此。什麼幾百萬胡人,胡說八道。能有幾十萬都是頂了天了。後世遊牧什麼情況難道不清楚嗎?滿清入關十萬人,其中還有蒙古人和漢人。現在那些地區也沒多少人,因為養不活。第二個原因,還有大量沒有返回的北三苗在西部。後來其實就是羌和偽鮮卑以及蒙古。後返回的和先返回的並沒有本質區別。包括回是什麼意思,其實現在很明顯了。只是某些人不知道而已。


國病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王朝,與夏、周並稱為中國的“三代”,在中國歷史上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據傳說,商王的祖先是五帝的後代之一。商朝(約公元前1675年-前1029年),始於商湯,終於商紂,共31帝,享國646年。因商朝都城(殷)(今河南省安陽市),所以商朝又稱殷商。商朝時奴隸制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並在文化,青銅冶煉等發麵達到較高的水平。商朝子姓。商共有30個王——湯、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 、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紂,其中病死的28王,亡國自焚而死的1王,戰死的1王,經歷17代31王后,末代君王子辛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而亡。


周部落生活於渭河流域,其始祖姬棄就是被稱為農神的“后稷”。周部落興盛於周文王姬昌作首領的時候,他的統治使周部落勢力強盛。死後他的兒子武王姬發繼承王位。姬發趁著當年子辛東征同屬華夏的東夷期間,一舉奪得天下。而牧野之戰當時就是以姬發為首為聯合諸蠻族共同討伐殷商。周人最後一把火將有東方之都美譽的朝歌城付之一炬,事後把罪名安在子辛頭上。殷商人民為之痛心,唱出了彼黍離離的哀歌。數以萬計人民從此變成了周人的奴隸,被罵成是如同當年蚩尤戰敗後的奴隸——九黎一般,這就是黎民的由來。為了建立起他們的殖民統治,統治者們對平民百姓進行奴化教育,奴隸社會在周朝也是達到頂峰。

姬發在帳下謀士的指使下,採取了許多措施來鞏固政權,並進行了東征。此後周朝向外擴張長年不斷,並對周邊的一些國家分封了諸侯國,疆域覆蓋了長江、黃河流域和今天的東北、華北的大部,西部曾到崑崙丘。我們今天知道的歷史大多數都是有後來的勝利者撰寫。個人認為不存在什麼正統不正統的華夏文明,一個朝代有一個朝代的特色。坐擁800年江山的周朝對推動社會進步的貢獻也是不可或缺的,像農業,經濟,禮樂,開疆擴土等等。


尼古拉丁

一談到元清,很多人喜歡扯血統。特別喜歡單獨拿漢族說事。似乎只有漢族混血,而其他民族則故意不提,給人一種漢族很雜的錯覺。這是故意抹黑,也是某些小人企圖虛無化漢族的伎倆。要說血統世界上哪個民族不混血?而且是數量越少的民族混得越厲害。這是比例問題。例如日本韓國都雜得很,遊牧民族就跟不用說了,經常喜當爹。歐洲那塊也是混亂得很。在剛解放時,漢族比例佔了95%以上,這還是剛經歷了200年滿清統治的結果,可想而知自古以來中國都是漢族佔絕對主體的國家。要比大多數國家的民族成分都要單一。5000年的中華文明99%都是漢文明。漢字,漢語,漢族習俗主導整個東亞。漢族巨大的人口優勢,導致少民進來如滴水入海,絲毫不能改變主體。反倒是周邊民族只有被華夏輸血的份。至於崖山之後無中華的說法,最早在明代就有了。滿清入關後也有亡天下的說法,是一個意思。有人以為這些話是打壓中華嗎?錯,恰恰是當時人表達的一種悲憤和不甘,然後才能知恥而後勇。這與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所表達的情感是相似的。沒有廉恥的人可能體會不到,只會像阿q似的自欺欺人。把異族侵略美化為改朝換代,把屠sha美化為民族融合是某些人喜歡乾的事。我知道有人要扯上日本,要說日本的侵略動機,到底是讓中國人變成對異族侵略無動於衷甚至認賊作父的順民阿q好呢,還是讓漢人認清華夷之辨拼命抵抗異族侵略好呢?對日本這種外族來說,怕是更希望中國人變成前者。能把異族統治當正統朝代,那日本人也可以入主中原。


有後臺的妖怪大王

先上結論:周朝滅商朝,對於商人來說確實是外族入侵。但是“中國”“華夏”的觀念都是周朝才有的,華夏國家的形成也在周朝。所以不能說“牧野之後無中國”,反而可以說“牧野之後有中國”。

1、“中國”這個詞哪裡來的?周初青銅器《何尊》說“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也就是說,周武王說自己要在“中國”這片地區安家了。不過這個中國還沒有後世國家的含義,僅僅代表中央的城市。因為當時以商朝核心區域作為“中國”,史料中還有相對應的“東國”“南國”等。不過這個地理的“中國”概念漸漸就有了政治和文化意義。

2、“華夏”這個詞哪裡來的?在《尚書》中周人多次自稱“夏”,“夏”在上古秦晉方言是“大”的意思。“華”和“夏”應該是同音假借,本身又是“花”的意思,故由單音節的“夏”變為雙音節的“華夏”,可以說兼具華麗、廣大之義。隨著周朝的大分封,一個“夏”也就變成了多個“夏”,並且慢慢將周邊蠻夷也融合成“夏”。同時“華夏”和“中國”也經常混用,都表示周朝統治的周文化區。

3、春秋戰國之際,華夏融合了犬牙交錯的蠻夷,華夏國家從此連成一片,之後才有了“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的方位概念。此後就是戰國七雄無盡征戰,直到秦漢統一帝國建立。但是華夏國家在春秋戰國之際就形成了,而且秦漢以後很多制度、文化、風俗也都淵源於周朝。孔子也說“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他雖然是商人之後,卻最心儀周朝的文化。

當然,周朝的“華夏”“中國”都只是個概念,如果從國家形成角度去追根溯源,二里頭文化就可以說是“最早的中國”了,此後就是商、周。但無論如何,周朝和商朝的關係,絕對不能類比元朝和宋朝的關係。當然,“崖山之後無中國”的說法也是錯誤的,不過這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感謝閱讀!


林屋公子

不請自來,佔位!

周朝滅商朝屬於外族入侵?看不懂什麼意思,夏商周屬於分封制統治,周朝前身西岐乃是商朝分封的國中國,也就是說他們是一家人,滅亡商朝說白了就是重新換個當家的。

至於牧野之後無中國此話延伸的是“崖山之後無中國吧!”這話是一個日本人說的,此話何解呢?本人以為無外乎幾點:



第一王朝交替的正統性質

自有史書記載的王朝交替除了元朝、清朝以為,其餘的新朝覆滅前朝大都是前朝權臣顛覆前朝,建立新朝,直說了就是大家推選了一個武林盟主,這個盟主可以世代相傳,當盟主出現昏庸無道之輩,那麼在聯盟之中大家在選一個人當盟主就好了。換來換去遊戲規則都掌握在一個圈子裡面,利益重新分配,大家皆大歡喜就好。

第二文化傳承有了民族之分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歷代帝王都扛著這面維護自己,維護家天下統治的大旗,使文化統一,不復先秦文化開放之風,儒術成了文化正統地位,所以我們有了一個民族稱謂——漢。而經過朝代更替儒學發展的畸形,使的所有不尊重儒術之人都會被稱為——夷。民族之分使國人更加團結有精神上的依靠,同樣也狹隘了國人的眼光,不復民風開放,包容世界的戰略眼光。



第三日本人狼子野心,妄圖竊取中國王權神器

自宋開端,中原武風遺失殆盡,蒙元竊據中原神器,一統中國,然強大如元朝都沒有徵服小日本人,使的經過隋唐學習中原文化,經過四百年發展的日本看到了中原大地的軟弱,公然以漢人後代自居,狼子野心意圖侵佔中國。



崖山之後無中國,請國人不要斷章取義,那是一種文化的流逝,絕不是人種的覆滅,不要讓野心的人、野心的話動搖自己的國,自己的家……

一元復始看歷史,學歷史,尊重歷史……


一元復始

開門見山,持有“崖山之後無中國”亦或其他類似觀點的人看待歷史都是狹隘的。他們之所以贊同此類觀點,無非都是將中華文化的形成原因看待的過於淺顯了。


傳統史學曾有觀點認為,夏商周是三個相繼的王朝,夏桀暴政,商湯取而代之,商紂無道,周姬伐之。但是近年來考古學界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夏商周實為三個同時存在的部族。三者勢力的此消彼長,形成了夏商周三朝的更迭。三代都是構成早期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何來“牧野之後無中國”之說?無稽之談! 湯滅夏,發伐紂。本質上都是上古時期氏族部落之間勢力的此消彼長和兼併。由於論文答辯在即,不能詳實回答,敬請見諒。

  1. 從史料上看。夏啟為禹之後,殷契為商人始祖。堯封契於商,即為《詩·商頌》中所載:有娀方將,帝立子生商。周后稷,曰棄。《史記·周本紀》說:“后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這種觀點實為後世根據古史傳說的擬作,並非實際情況。但是諸多史料都沒有認為后稷之稱謂應始見於夏。周人的祖先棄,是作為夏的農官而受封。可見,夏、商、週三個部族在肇始階段就存在聯繫。

  2. 從考古學文化的角度來看。二里頭文化一直被認為最有可能是夏的考古學文化。商以二里崗文化和殷墟文化為代表,周則有周原和各諸侯國遺存為支撐。三種文化的陶器、青銅器、玉石器等在形制、質地、紋飾等方面都有著一脈相承的關係。周初青銅器便帶有很多的商晚期特點。從側面反映出三代在物質文化層面的交流之廣、之深。


早期中華文明的形成,絕不是隻靠中原地區的夏商周們就可以做到的。中華文化不是一枝獨秀,而是眾星捧月。


LLR不吐槽會死

第一次看到這種觀點是在斯塔夫裡阿諾斯的《全球通史》裡原文對周滅商的描述“公元前1500年的入侵者憑藉青銅武器和馬拉戰車征服了還處於新石器時代的商文明,為商文明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但是自身也被商文明同化。”作者為了將古希臘黑暗時代(BC1200~BC800)蠻族入侵與中國類比強行把周人描述為野蠻民族。𣎴僅如此,作者恐怕對中國史並不瞭解。武王伐紂在公元前1046年斯塔夫裡阿諾斯卻寫公元前1500年。當時看了也就一笑而過,沒想到這個洋人的錯誤這麼有影響力。

周人並非外族入侵,周人為后稷子孫商朝初年周便是西部強大的方國,其君公劉居於涇水中游的豳,武備強大《詩經》裡的《公劉》記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古公亶父在位時周人遷至岐山走發強大。有了取商代之的想法“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周人也並非蠻族。事實上,周人的文明更加進步,突出表現在生產工具和文化風俗。《公劉》記載“涉渭為亂,取厲取鍛。”說明周人不僅使用青銅之類的金屬而且除了冶鑄外很可能開始使用鍛造技術,較商更為先進。商代盛行人祭人殉,而周朝則相對進步除了武王克殷後在朝歌舉行過一次規模較大的人祭,鮮有人祭的記載,人祭漸漸消失。人殉方面表現在殉葬人數下降《墨子》載“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但據考古發現80餘座西周墓葬,殉人只有200,人殉己不再流行。


oo156

有這樣的邏輯跟日本人的關係很大,

從日本人的觀點來看,他們需要一直的神話自己。

日本最早的發展是受到唐的影響,推行的“大化改新”

這時候日本人一直把唐推崇為天朝,跪在地下膜拜

其原因很簡單,就是唐軍在白江口一戰,用弱勢兵力戰勝了不可一世的日本

在這之前,日本人是非常狂妄的,

他們曾經給隋煬帝寫過信

小野妹子使隋國書有

東天皇敬白西皇帝

《隋書》記載為

日出處天子致日落處天子

從這裡我們就知道,日本人至少想要跟隋朝的皇帝平起平坐。

白江口的戰爭才讓日本人徹底的膜拜起來“中國”

而他們膜拜的中國就是所謂文化上的中國。

要做中國文化的傳承人!

等到了元朝,忽必烈曾經給過日本天皇書信要求臣服,

日本人就不高興了說“滾犢子,你說我是蠻夷,我看你也是蠻夷,憑什麼要我臣服。”

忽必烈怒,派兵征討,結果被風搞黃了,日本人稱之為神風,以至於有後來的神風特攻隊!

等到明朝建立,日本經歷了戰國時代,一統天下了,他就想著跟中國哪個地方的人比試比試,看看誰厲害!

這是他們給朱元璋寫的信

臣聞三王立極,五帝禪宗;唯中華而有主,豈夷狄而無君?乾坤浩蕩,非一主之獨權;宇宙寬洪,做諸邦以分守。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臣居遠弱之倭,偏小之國,城池不滿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故知足長足也。今陛下作中華之王,為萬乘之君,城池數千餘座,封疆百萬餘里,猶有不足之心,常起滅絕之意。夫天發殺機,移星換宿;地發殺機,龍蛇走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堯舜有德,四海來賓;湯武施仁,八方奉貢。臣聞陛下有興戰之策,小邦有禦敵之圖,論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論武有孫吳韜略之兵法。

又聞陛下選股肱之將,起竭力之兵,來侵臣境。水澤之地,山海之州,是以水來土掩,將至兵迎,豈肯跪塗而奉之乎!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有何懼哉!若君勝臣負,君亦不武;若臣勝君負,反貽小邦之羞。自古講和為上,罷戰為強;免生靈之塗炭,救黎庶之艱辛。年年進奉於上國,歲歲稱臣為弱倭。今遣使臣答黑麻,敬詣丹墀。臣誠惶誠恐稽首頓首,謹具表以聞。

若君勝臣負,君亦不武;若臣勝君負,反貽小邦之羞。

人家根本不認為自己會輸,意思是你要戰便戰。

結果就是日本被老朱列為不徵之國。

明朝跟日本的豐臣秀吉在朝鮮跟萬曆打了一仗,雖然日本戰敗,但是萬曆皇帝和豐臣秀吉都打出了內傷,幾乎是平局的情況。

然而明朝的時候日本人對大明還是有些尊重的,要不然也不會有後來的爭貢之役。

等到了清朝,日本根本不鳥清朝的皇帝,皇太極想要通過朝鮮,讓日本進貢。

日本貿易,聽爾如舊,但當導其使者來朝,朕亦將遣使與彼往來也。

這是清對朝鮮說的話

中原,天子國;彼虜,小丑也。

這是日本人知道後的反應!

因為日本人是看不起蒙元和滿清的,所以他們就認為,既然中國大陸上的中國文化,被小丑消滅了,自己當仁不讓的就是真正的中國人。

所以他們發動對清朝的戰爭,完全正義,這是以華夏而討蠻夷!

直到近代,日本人侵略中國還是以救世主的身份宣傳自己,要建立大東亞共榮圈,言外之意,建立以自己主導的中國文明。

所以在日本人看來你我都不是中國人!

所以有這種觀點的我國人,大多受了這種思想影響,然後宣傳一種激進的民族主義。

其一中是哀嘆,而更多的就不說了!

如果僅僅是對中華文明的哀嘆,你的重心應該是傳承!

至於有沒有人說牧野之後無中國呢,是有的,只不過他說的比較隱晦!

武王乃封箕子於朝鮮而不臣也。

  其後箕子朝周,過故殷虛,感宮室毀壞,生禾黍,箕子傷之,欲哭則不可,欲泣為其近婦人,乃作麥秀之詩以歌詠之。其詩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與我好兮!”所謂狡童者,紂也。殷民聞之,皆為流涕。

哭出來都不行,他那裡還敢說牧野之後無中國呢,只能說,麥苗長的好啊,豎子不足與謀!


目西

首先,周部落滅商部落,確實是外族入侵,是華夏族入侵東夷族。

最後的結果是,東夷族在中國被滅族,大部分東夷人被屠殺,被奴役。少部分東夷人成了華夏族,成了就像滿清時,部分漢奸加入漢八旗,現在就成滿族人了一樣。而另一部分不肯當亡國奴的殷商餘孽,跑到朝鮮,甚至跑到北美去了。不要以為奴隸制社會,會有什麼民族融合的鬼話。只有一個民族吞併另一個民族。

其次,夏商時期只是部落聯盟而已,並不是國家。什麼叫部落聯盟?你拳頭大,把其他部落都打服了,人家認你當老大,給你進貢,這就是部落聯盟。就像唐朝和突厥,明朝和朝鮮的關係。哪天你衰弱了,其他部落崛起,把你打趴下變成新的老大,那也是很正常的。所以,夏商時期並不是我們現在說的正統王朝。

周王朝封邦建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制國家,建立了朝貢體系,確定周王朝是中央王朝,代表正統。所以周朝才是第一個可以稱之為中國的國家。西周王城被戎狄攻破以後,周室衰弱,周天子照樣是正統,唯有周天子的冊封才能得到各諸侯國的承認,春秋時各霸主國崛起,也只能稱霸,替周天子管理其他諸侯國。楚王本是子爵而已,楚國壯大後自立為王,但沒人承認,直到周天子被迫冊封楚王為王爵後,各國才承認楚國霸主國的地位。周王朝的正統地位,一直到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後,秦王朝才成為了新的正統。

總結。牧野之前,中國還沒誕生呢,當然無中國。準確的說應該是,牧野之後才有中國,逐鹿之後才有華夏。


種田狂魔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說一下商和周的祖先分別是誰。商朝,《詩經》中有言: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傳說是帝嚳的妃子簡狄誤吞玄鳥蛋而生下了商的始祖“契”,而帝嚳是黃帝的曾孫,所以商朝毫無疑問的是正宗的炎黃子孫,屬於華夏族無疑。

再看周朝,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朝先祖是“后稷”。后稷正是帝嚳的嫡長子,傳說是帝嚳的正妻姜嫄踩了巨人足印而生。

所以這麼看來商朝先祖和周朝先祖是同父異母的兄弟,自然都是正宗的華夏族。所以周滅商是民族內戰,兄弟相爭(好比當年的國共相爭)並不是外族入侵。自然也不可能有牧野之後無中國一說了。

至於崖山之後無中國一說,自古以來就有爭議。說法一、真正的外族入侵,中華道統的覆滅,所以崖山之後無中國。但是這一說法很多人不贊同,因為異族入侵滅的只是一個政權,而中華文明的根本“禮儀廉恥,忠孝仁義”並沒有被滅,換句話說並沒有象埃及古巴比倫一樣伊斯蘭化,中國百姓依然保持著儒家文明。說法二、認為這是朝鮮日本人提出來的,不足為信。朝鮮日本人認為你中華早亡了,他們在才是中華文化的傳承人,尤其朝鮮自稱“小中華”。這種說法就更笑話了,崖山之後無中國,那你朝鮮為什麼還奉大明為宗主?完全不值一駁了。當然這還有其他說法,就見仁貝智了,各位有什麼觀點也請放言一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