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來宋貿易往返一次需2年,風沙、海盜就是擋不住對東方的嚮往

文:遊彪

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交往由來已久。秦漢時期的典籍中將阿拉伯稱作“條枝”,早在漢代時,中國就通過“絲綢之路”與阿拉伯國家展開交往。公元7世紀,在穆罕默德的努力下,阿拉伯半島基本實現統一。到公元8世紀中葉,阿拉伯已經成為橫跨亞、歐、非的大帝國。中國史書稱之為“大食”。據宋人周去非《嶺外代答》記載:“大食者,諸國之總名也。有國千餘,所知名者特數國耳。”這表明大食是諸多阿拉伯國家的總稱,其地理範圍主要包括今阿拉伯半島、兩河流域、伊朗、阿富汗、中亞、敘利亞、埃及、北非、紅海沿岸、亞丁灣南岸以及索馬里南部的廣大地區。阿拉伯人活躍於亞、歐、非三大洲之間,積極從事國際貿易。唐朝永徽二年(651)開始,大食多次遣使入唐朝貢。宋朝建立後,與大食的交往更為頻繁。

大食來宋貿易往返一次需2年,風沙、海盜就是擋不住對東方的嚮往

大食與宋朝的民間交往十分活躍。首先,朝貢使團在進貢之餘,也會在民間進行商品交易。當時經濟繁榮的廣州、泉州、杭州等地都是大食商人重要的商貿中心。大食商貨深受宋人的歡迎,尤其是各類香藥被宋朝百姓廣泛地運用於食品、醫藥、化妝、節日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隨著中阿貿易的日益發展,來華的大食商人逐漸增多。到中國的商路有陸路和海路兩條。據史書記載,大食入貢的陸路是經由沙洲、夏國、秦州而到達京師。西夏政權崛起後,控制了河西走廊,陸上交通受阻,宋朝政府下詔以後大食商人經海路至廣州,再抵達京師。此後,海路逐漸成為宋與大食貿易的主要商路。大食來華的海路需要途經波斯灣、阿拉伯海、孟加拉灣、南海到達廣州或泉州等港口,路途遙遠,且受季風影響,往返一次大約要2年時間。

海路迢迢,難以避免地遭遇風暴、海盜等兇險。古代帆船依賴風力航行,又使得他們往返的時間受到極大限制。鑑於這些因素,越來越多的大食人選擇留居中國。蒲亞里是宋朝時定居在中國的著名阿拉伯商人之一。紹興四年(1134),蒲亞里在返航途中遭遇盜賊,朝廷回賜的金銀器物、布帛被全部搶走。商船上4名隨行人員被殺,蒲亞里本人也受了傷。宋朝政府高度重視此事,特派了一名官員追查此案,並限期一個月完成。紹興七年(1137),因蒲亞里在廣州娶妻定居,久久不歸,高宗皇帝竟親自委派廣州知州勸誘他歸國,希望他能往來販運商貨。由此可見,蒲亞里在搶劫事件之後,便留居廣州;而宋朝政府不僅重視保護大食商人的權益,還積極鼓勵其往來貿易。

大食來宋貿易往返一次需2年,風沙、海盜就是擋不住對東方的嚮往

為了有效管理和方便外商的生活,宋朝政府為留居中國的外商劃出特定的居住區——蕃坊。宋朝政府會選出一名德高望重的人擔任蕃長,管理坊內的一切事務。蕃長一般身著宋代服飾,接受宋朝政府的領導。蕃坊內的大食人佔有很大比例,他們在蕃坊裡開起商店,經營蕃貨生意。宋朝政府尊重大食人的風俗習慣,允許他們在蕃坊內建立自己的禮拜寺和公墓。他們中不少人在中國娶妻生子,也極大地促進了中西民族交流與融合。

兩宋時期,是中國古代海外貿易大發展的時期,貿易範圍遠遠超過唐代。宋朝政府在嘉獎和保護大食商人來華的同時,也積極鼓勵中國商人出海經商。阿拉伯地理學家伊德里斯德《雲遊者的娛樂》記載,中國商船常至亞丁與幼發拉底河口進行貿易。宋人趙汝適的《諸蕃志》也記載,中國商船經常從泉州航行至阿拉伯諸國。中國對大食出口的貨物主要是瓷器、絲織品、漆器、金銀、錢幣、茶葉、酒、中草藥等。在埃及的福斯塔特遺址中,發掘出約一萬二千片中國陶瓷片,其中不少屬於宋代的瓷片。此外,根據日本學者三上次男的研究,東非沿岸諸國與阿拉伯半島的紅海、阿拉伯海、波斯灣沿岸以及兩河流域等地,均有宋代陶瓷碎片的出土。這些出土瓷片都是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

大食來宋貿易往返一次需2年,風沙、海盜就是擋不住對東方的嚮往

宋朝與阿拉伯國家的商業貿易相當繁盛,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唐朝時期,隨著大食商人來華,伊斯蘭教也傳入中國。兩宋時期,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更為廣泛。為了宗教信仰的需要,他們修建了許多清真寺。宋代修建並留存至今的著名清真寺有泉州清淨寺、揚州仙鶴寺等。

在中國接受和包容伊斯蘭教文化的同時,大食人也積極吸收和學習中國文化。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年),廣州知州程師孟在廣州大興學校。時任蕃長的大食人辛柙陀羅鼎力支持,捐資助學。大食等蕃商紛紛送子女入學。宋徽宗政和(1107-1110年)、大觀(1111-1117年)年間,廣州、泉州的大食等蕃商請求建立蕃學,得到朝廷的准許和重視。蕃學使用的課本與漢人學校基本相同,教師教授儒家經典等傳統文化與禮俗。蕃學學生不僅通過學習中國文化更好地適應社會,還可以參加科舉考試參與政治生活。

在醫學領域,大量阿拉伯香藥傳入宋朝,為當時醫學界所用。阿拉伯名醫阿維森納發明的丸衣法也在此時傳入中國,經改良後成為蠟丸。中國的藥材也大量傳入阿拉伯國家,其中牛黃就經由阿拉伯傳入歐洲。中國的脈學、理療等方法也為阿拉伯醫學所採用。阿維森納所著的《醫典》中就有很多醫術源自中國。在科技領域,中國古代的制瓷技術領先於世界,11世紀傳入阿拉伯,後又經阿拉伯傳入意大利的威尼斯,歐洲才開始製作瓷器。指南針於12世紀末、13世紀初傳入阿拉伯,又經阿拉伯傳入歐洲,促進了西方航海技術的發展。阿拉伯人將製作火藥的主要原料火硝稱作“中國”,火藥也在宋代時經印度傳入阿拉伯,又經阿拉伯傳入歐洲,推動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