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提倡“快乐教育”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教育诗享家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吧!主要还是看孩子自己对学习的态度。

记得好多年前看到一则新闻,北京一个小姑娘酷爱学习,每天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学习,父母怕她太累,于是强烈要求她出去公园玩玩,结果孩子这一出去就是一下午不回家,家长着急了,去公园找孩子,也没找到孩子,于是家长报了警,最终在楼下花园的一个亭子找到了她,彼时她正在埋头学习。

还记得曾经看过好多文章报道,一些在学校原本学习垫底的孩子,出来社会打拼,也有好多闯出一番事业来的,反倒是那些学习好的,出来混的差。

一个人如果他自己很有上进心,在学校里没有好好学习,家长也没有强逼着他必须好好上学的,日后也未必过得很惨!快乐教育是国家教育局提出来的,只是根据我国自古以来的考试制度很难做到,学习上不拼不努力,那自然很难进入更高的学府,对于一些需要你高学历做敲门砖的工作自然也无缘去加入,但不代表这个人就是失败的,还会有很多的大门朝你敞开,只要你自己有自己的才华!

我的观点就是,孩子可以放养,但是不能绝对什么都不管不问,底线还是要有!


妞儿妈妈

我觉得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厘清一个问题:什么是“快乐教育”。

“快乐教育”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学家赫·斯宾塞提出,他著有《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 其“快乐教育”的教育理念,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他反对将“教育仅仅看作是严肃教室中的苦行僧生活”,而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快乐的,重视孩子的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因其符合孩子天性的教育理念而受到广泛的欢迎和推崇。 其实,“快乐教育”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快乐”,而另外一部分则是“教育”,可以这样说,快乐是方法,而教育则是结果,他强调的是家长应该积极发现孩子的潜力与特长,用孩子的兴趣为诱导孩子学习。任何生命个体都会对某些事物表现出特别的兴趣,而一旦发生兴趣,就是教育的最好契机,比如说孩子喜欢拿东西投到水里,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懂得什么东西能浮在水面上,而什么材质的东西容易沉下去,小船为何会浮在水面上等等,而最终是让孩子懂得浮力及其产生原因。它是用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孩子获取新的知识与方法,“玩”只是手段,而最终的目的是“知识”。

近些年来,快乐教育也风靡全国,但是,中国人的超强包容性和改造型又使得这种教育在中国变成了一种误区——因为很多父母,只知道“快乐”,而忘却了“教育”的初衷,这使得很多的孩子在孩童时代单纯的玩乐了,而没有学到任何理应学习的东西,也间接的导致了更多的家长在怀疑这种教学方法。

其实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只接受两种观念,一种是“彼”,另一种是“此”,非此即彼,绝对没有中间状态!并且,从来认真的学习一件知识,而是仅从皮毛或者仅从名字上出发去定义一件事物或者理念,而眼界与知识水平的不同则又造成与原定义有很大的差别甚至背道而驰,然后又功利性的将之完全摒弃!比如很多父母童年是在繁重的书本作业中度过的,而成年后,大部分人一事无成,所以将岁月对自己的亏欠反作用在孩子身上——玩吧,快乐教育吗——结果孩子的学习完全跟不上,而后又归咎于“快乐教育”,其实自己不想想,你真的懂什么事“快乐教育”吗?!


乔一尘

朋友的孩子丫丫,玩乐中轻松度了幼儿园三年,一进重点小学,完整蒙圈了。拼音和英文根底大家都学过了,教师不讲了,直接略过。长期跟不上进度,丫丫慢慢变得害怕,慌张和脆弱。

朋友的孩子国国从小成果堪忧,父母没有压力,千军万马要走的高考阳关道,不挤。14岁,国国被父母送到了美国麻省一所寄宿私立高中,准备拥抱《美国派》青春的国国完整傻了,分数的确不是独一权衡规范,但这里的孩子都通晓马术冰球、每个人有一门拿得出手的艺术专长,在课堂表达中有极好的学问储藏和逻辑思想。

国国在跟朋友通话的时放声大哭,在中国也不行,在外国还不行,我该怎样办呀爸爸?

最近还见了一个爸爸的朋友,一个部位里的老叔叔。他出生低微,凭实力作为高考恢复后第一批大学生,如履薄冰走到今日,他牺牲的是对孩子生长全程的陪伴。他对孩子他有补偿心理,总说“快乐就好,不用太拼。”儿子职高毕业,游手好闲,最近竟然由于斗殴入狱,老叔叔黯然神伤问我:明明一腔真爱,为何培育出一个李刚?

快乐就好,可是快乐,历来不是肉体抚慰和散养无为那么简单。

耐久的快乐是什么?

我历来不是学霸,也没有什么家庭背景,能够具有今天相对称心的生活,从物质到肉体,拜写作所赐。

由于写作,我14岁出版小说,此后取得新概念作文大赛,进入北师大,这一切不值得夸耀,优秀的人太多。但我想说,一切教育的结果,都是父母潜移默化引导的结果,历来没有什么天降天赋。

妈妈很早把我带到少年宫,自在尝试了钢琴、书法、画画等那个小城具有的一切兴味课门类。在我肯定学习写作后,我妈妈发明一切条件让我去北上广打竞赛,她说就当旅游。

那些年的旅途奔走,她问过我很多问题——“你有没有去想,跟第一名差在哪里?”“你更喜欢哪个城市?”“咱还有点时间,要不要去这个城市书店转转?”

唯独没问过我,“你快乐吗?”

我至今依然记得一帮10岁的孩子,教师拿着秒表说开端就奋笔疾书,教室里只剩下细微的刷刷声;以及,每天一百条的填字游戏:一个张扬的女人,她的耳环在耳朵上(晃着)or(坠着)or(飘着),三个词语代表三个完整不同的状态,请求精准;还有,日复一日背诵名著的任务。

写作不是靠灵感和天赋,没有任何一种成就光靠灵感和天赋。钢琴要练习指法,舞蹈家要练习根本功,歌唱家要锻炼发音步骤。每一种学习,都是苦的。

那我那时到底快不快乐?

快乐啊,还很自豪。日后种种挫败降临,我都有那些年攒下的自信心——我曾经就做到了,如今一定也能够

无所事事在废弃的公园虚度时光,这种快乐很好,但不是快乐的独一方式,而且,它太轻松取得,也会被轻松遗忘。

经过本人的汗水,打破本身的障碍,由此而来的满足和自信,是在内心播下快乐的种子,更稳定,在不同环境都能够转换生长。

我妈妈不懂表达,但她早就隐隐看到,“快乐就好”不那么轻松说得出口,由于长期来看,我的快乐,终是她所无法承诺和给予的东西。

意志的锤炼、系统的付出、失败的锤炼……这些看似很苦的东西,才最终带来生长中真正的快乐。我们的孩子,最终要分开暖和巢穴,搏击长空,假如由于你的不作为,她失去变强的最佳机遇,她真的会快乐吗?

被误读的“快乐就好”

2011年,有一本被言论批判得沸沸扬扬的引进书,叫做《虎妈战歌》。作者蔡美儿是耶鲁大学终身教授,作为华裔第二代美国移民,以最严厉的教养方式来教育2个女儿,比方“家教十戒”。当时媒体讨论这个妈妈的虚荣、变态、其实流于哗众取宠和断章取义。

比方有个细节被媒体大肆渲染:虎妈华诞,女儿Lulu给了一张华诞卡,虎妈觉得做得太烂,退还,让其重做。

但原书并不是那么粗暴,虎妈退回卡片的点不在于卡片不圆满,而在于“我看得出你只花了20秒来做这张卡片。我努力地为你筹备华诞会,为支付你的艺术课程努力工作,我值得被你更尊重地看待。”

她把孩子当做一个成人来对等看待,温和地表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电视剧《生长的懊恼》中,有一集麦克回绝去学习跳舞,超级NICE爸爸杰森没有马上同意,他看出儿子是惧怕被喜欢的女生看不起,他说:“你反过来想这件事,经过跳舞你能够和她手拉手,脸贴脸,你假如控制这个窍门,你会让她消融,你就学会了魅力。”

西方父母对孩子的自尊其实是担忧颇多的,但是这个事例反映了作为父母,最不利于维护孩子自尊心的行为,就是你眼看着他们迎着优秀侧身走过选择不作为,以及,在艰难面前随便地放弃努力。

蔡美儿是耶鲁大学法律系的高材生,她的父亲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传承的精英教育背景让她们懂得——好的教育,历来是控制欲和控制力到达圆满匹配。

当我们说着孩子快乐就好,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手上的资源,能否足以接受她可能接受的失败?当她喝着地沟油、居无寸瓦、处处受限还请求她觉得“平凡就好”,是件残忍的事情。

退一万步,就算你有这个实力,你能否肯定孩子的自尊心能够承受:我只活在父母的供认中?

说到底,她固然是你的孩子,却不能只做你的独一无为,像小鸡出壳一样去困难地搏击,成为这个世界上的无独有偶,是她来到人世,不可逃避的命题。

不要随便说出“快乐就好”,由于教育是资源,好的教育,是稀缺资源。这个资源,不只是爸爸手上控制了几学区房指标,妈妈的钱能够把孩子送到多牛叉的私立学校,而是父母自身的眼界、底蕴和判别力。

教育这件事,历来就没有顺其自然,圆满的教育,只是让孩子觉得“一切是顺其自然”,而这背后,父母在关键节点的指引、长期营造的价值观环境、四两拨千斤的感化,它真正考验父母的功力。

所以,中止一味说快乐就好,由于在这个含糊命题催眠下生长的孩子,长大后一定真的快乐——

关于教育,有准绳地控制,是比无准绳地放手,难得多的事情。


霓妈剁手日记

问题描述中说的很好!

是家长自己捂着耳朵蒙起眼一副“我不听我不听”的样子,然后豪气的给孩子自认为的“快乐童年”!

没错!他们就是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的不作为就是“快乐”源泉!

没错!他们就是认为孩子不上辅导班、不上兴趣班、不补课就是快乐!

没错!他们认为孩子写完作业就去玩这就是快乐!

………

都是他们自己认为的,不是吗?

认真学习、上辅导班、上兴趣班……所有这一切跟“快乐”是冲突的吗?矛盾的吗?如果是,那么这就说明你的教育是有问题的,而不是那些“班”有问题!不要给自己的不作为找理由!

这些人动辄会说国外怎样怎样,会说某某人怎样怎样,举例一堆,“热诚”的拉别人跟他们一起下(yong)水“xin”作“xian”伴“e”。运气好的孩子自己知道学,成绩还不错,他们就以为这是自己的功劳,是自己的教育成功!而我见过最多的却是孩子再也不知道该如何学习,毫无兴趣,等到需要总成绩说话的时候,这些人就开始抨击教育体制,抨击应试教育,以此来掩盖自己的心虚吗?

任何的习惯和能力都是点滴培养的,怎么可能一蹴而就?说学就学?说提高就提高?开玩笑吧,如果是教育专家的话用没啥好说的,你看到的是人家说出来的,你看得到人家平常做的吗?你们也是教育专家吗??只学会了态度,学会了方法了吗?

什么是快乐?孩子通过各种努力提高成绩提高自信心是不是快乐?孩子通过各种学习更加了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懂得更多的知识、常识……这算不算快乐?孩子因为各种活动各种班认识了更多的伙伴知道了人外有人这是不是快乐?……为什么总是有人把“快乐童年”定义的那么狭隘呢?

那么到底有没有“快乐教育”??

有!肯定有!

问题是达到快乐教育这个目标,仅仅只是做到减少学习量是远远不够的!!而我不客气的说,绝绝绝绝大多数的家庭根本没有这个能力!自己还没点数吗?

最后我想说,很多人把自己的目前境遇以及过去经历归咎于是应试教育导致的,然而他们自己在并不清楚该如何应对孩子们未来要面对的竞争的情况下,竟然拿自己的孩子去做“实验”,更可怕的是他们压根就没有指导思想,没有计划安排!没有长远规划!一边嘲笑讥讽那些一直在努力的人的同时难道心里就不发虚吗?呵呵!


随便看看微笑不语

描述:所谓快乐教育,就是家长希望孩子能有一个非常快乐的童年,所以不会给孩子什么样的学习压力,孩子基本都是“玩着”度过小学阶段的。

我是经过“快乐教育”的孩子,童年是没有压力,成年却感受来自社会上,方方面面的压力。我是70后,那时候一般父母都没有什么教育理念,孩子基本都是散养。


我们那代人能够读大学的很少。又正好赶上中专招生浪潮,大批大批的初中毕业生都去读了中专。参加工作没有几年,又陆陆续续地下岗了。


我女儿在7岁时,跟着我来到了她爸爸工作的城市。,城里人注重孩子的学习。我父母不想让孩子太累了,不让孩子去上学习班,放学后,就让孩子出去玩儿。


周末别的孩子都去课外机构学习奥数、英语。我女儿还在家里跳皮筋、踢毽子呢。


平时他的们不特别关心孩子的成绩,认为小学那点儿东西,特别简单,孩子会了就可以,没必要非得要求她取得满分。所以,我女儿学习成绩一般。

学习这件事儿,真得是全靠孩子自己。“皇上不急,太监急”是没有多大作用的。我女儿从小就有一个不服输的性格。


她在小学五年级那年,开始知道要努力学习。自己觉得英语不好,提出要去补课,我当然很高心地答应了。


她经过努力的学习,结果她的英语成绩越来越好,直到高中都是名列前茅。


她参加初中自主招生,考上了一所比较好的学校。从此,她就开始了努力学习的生涯。


她每天早上5点起床,晚上学习到夜里11点。自己指定学习计划,看书、听英语、写作业,学得特别有劲头。


我妹妹的女儿,只比我女儿小两岁。我妹妹上学时,学习特别刻苦。大学毕业后,工作两年。结果结婚后,做起了买卖。她觉得上学时,学的东西都白费了,还浪费了自己的大好年华。


所以在自己孩子身上,绝对不会让她走自己的老路。让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就好,至于学习嘛,那都不重要。


将来最差就是跟自己一样,做生意就行了。


妹妹的儿子在小学的时候,什么课外课都没有学习,也没有学习其他才艺。放学了就是看电视、打游戏、上网。


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占全班中下游水平。考初中时,只考上了普通中学。妹夫想给孩子花自费,去一所重点高中,妹妹说没有那个必要,哪个学校都一样,到了高中再说吧。


这孩子进了普通初中,认识里面有很多“贪玩”的孩子,初二就学会了逃学、吸烟、喝酒。


初中没毕业时,学校就进行了多次家长谈话,希望家长严加管束,积极配合学校工作。这时她们夫妻这才发现,无论怎样管教自己的孩子,他都不肯听话了。


初中毕业后,妹妹给孩子送到技校去学习。他在技校参加群殴,结果致一名学生重伤。妹妹不仅花了大笔医疗费,孩子被判少年管教一年半。


妹妹说:“我是想让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有个轻松的学习过程。觉得学习不是那么重要,不用跟我一样,就算上了大学,也没有什么用。但是没想到,他能这样。”


现在,我的女儿如今已经读了研究生,而妹妹的孩子却在餐馆打工。


这些年,我教过无数学,他们大多数已经走上了社会。最明显的是第一批和第二批学生与近两批学生的对比,前两批学生在当时学习环境轻松,家人无管束,不努力学习,不为未来焦虑的孩子,仅有个别孩子如今生活比较轻松。


而当初家里管教严格,自己闷头苦学的学生,学业有成的特别多。大学毕业在祖国各地工作,生活比这些进行“快乐教育”的孩子好得多。


那些读书时“快乐”的孩子,虽然“快乐”了十几年,但是到了如今,没有不后悔的。因为这个时代没有文凭,哪个单位都不用,没有专业技能,打工也只能做力工。


我的第一批学生是属狗的,今年刚好过本命年。37岁的他们,正值身富力强的时候,工作稳定、家庭优越的,都开始孕育二胎了。


而那些无固定工作、收入不稳定的人,用自己的话说:“这一个孩子都不知道如何养活,再要一个那不是要我老命吗?”

这批属狗的孩子,对待下一代的教育可谓是“下了血本”。据我所知,尤其是当年那些没有努力学习的学生,更愿意为子女的教育投资。


他们知道自己当年所走的路是错误的,不想让孩子重蹈覆辙。他们不再崇尚“快乐教育”。


每次提起“教育”,妹妹更是后悔。她觉得自己当初的做法多么幼稚。每次提起她儿子,她都无地自容。


我们还得总去开解她,她说自己儿子,也总是埋怨她当初的做法。用一时的纵容,换来了他一生的“底层”。


妹妹有钱,给孩子买了楼、买车,但是孩子没有文化,没有教养,内心空虚。孩子自己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些都是父母给的,会被别人瞧不起。


很多90后,没有受过“快乐教育”。就像我哥哥那样,逼着孩子学习,送各种学习班,辅导班。没有周末寒暑假的休息。孩子初中、高中、大学都是一直在花钱补课,才考得那么理想。


现在这个属龙的孩子,博士学历,在政府机关工作,刚刚结婚,妻子是省重点高中的老师,小夫妻的未来一片光明。


我在教育工作中,看到很多“开明”,崇尚西方教育的父母,想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让孩子享受“快乐教育”。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无底线、无要求,任其自由发展,结局大多差强人意。


我们想让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不是让孩子“自由散漫”地成长;不是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放任自流”;不是对孩子的未来“毫无规划”。


不能说孩子从小学各种知识才艺,他们就没有玩儿的时间了。很多教育都是“寓教于乐”的,学习也并非是枯燥无味的。


你想给孩子怎样的“快乐教育”呢?可以好好计划一下哦!


有书

我觉得很多家长在思维的认识上陷入了一个误区,就是快乐教育=孩子在毫不学习的成长环境中愉快的游戏人生。不快乐的教育就是只要孩子有学习任务孩子就一定是不快乐的。

什么时候我们的家长变的如此矫情和不堪重负了呢?我相信家长如果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带着客观的态度,从小开始正确的引导孩子积极的对待学习的态度,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对“学习=压力”的反感少几分。

是的,没有孩子不喜欢玩,但是如何玩?在玩的过程中如何获得更好的学习和成长,这才是家长应该更多的花心思的地方。

我相信那些在心态上积极健康的家长,能够正确引导孩子面对和消化学习压力的家长,愿意花时间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很快乐,而这些被“快乐教育”的孩子,他们长大之后一定会更快乐,因为他们在学习上的成就让他们在走上社会的过程中有更多的选择,更自由,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认可让他们更自信,一个自信的孩子,一个在成长过程中快乐的孩子,一个面对压力懂得如何去化解压力的孩子,他们能差到哪里去?

而只有对学习和教育以及孩子的成长存在误区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在所谓的没有压力的环境中成长,未来才可能各种不快乐,因为他们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得不到自信,在各种应试的学习中得不到更好的资源配置,他们的孩子才可能在后来的后来,越来越不快乐!


九斗学生心理


说到教育,快乐与否是今天人们争论比较多的话题。“快乐教育”,其实这种提法并没有问题,因为只有让孩子感受到快乐,才能激发此学习兴趣,他们才能加倍努力。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一点,既让孩子获得更多的知识,又要让他们享受快乐,这自然是两全其美的好事。但往往事实绝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美好,更多的事实在昭示我们:要么太多追求快乐却没有获得知识,要么是头悬梁锥刺股,获得了知识却又并非所说的那样快乐。

对于“快乐”,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关于学习的感受,我们不妨看看这些“成功人士”怎么说。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关于学习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言实在是太多了,现在随便摘录几则如下。“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但凡提到学习,不管是韩愈、华罗庚,还是爱迪生,成功的诀窍无一不是“勤奋”,几乎别无二致。

其实无论任何事物,都要辩证去看,尤其关于学习的“甜”与“苦”,“快乐”与“辛酸”。学习的“甜”永远是建立在“苦”之上的,“快乐”也是要有“勤奋”去奠定基础。在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中感受到快乐,在一个妙趣横生的实验中感受到快乐,在一段美妙的经历中感受到快乐。想方设法让孩子感受到学习中的快乐,这就是快乐教育的真正含义。学习的过程更多的是辛苦,成功的经历更少不了挫折,有平时勤奋的苦,才能收获知识与成绩的“甜”,在“苦”中让孩子感受到甜,这就是教育的“快乐”,也或者是一种教育的艺术。

否则,今天的“快乐”,就是明天的绝望

就如同我们的一日三餐,有自己喜欢吃的,也有自己不喜欢吃的,但为了营养全面,所有医生都会告诉你——不要“挑食”。学习同样如此,面对自己喜欢学的就自然去享受快乐,但面对自己不喜欢的内容,也要有坚韧的毅力,去直面辛苦。但当下的现实是,不仅许多孩子吃不得苦,而且不少父母更是唯恐孩子吃一点苦,于是“快乐教育”有时就成了他们为孩子不肯努力挂起的遮羞布。

于是他们会认为,自然快乐教育,就不该让孩子吃一点苦;所谓个性发展,孩子就可以为所欲为。这其实就陷入了快乐教育的理解误区,它已不再是快乐教育,而是享乐教育;也不再是个性发展,而是野蛮生长。其实,对于教育,在让孩子获得快乐的同时,更要锻炼他们的坚强意志,培养他们的刻苦精神。尤其还要他们真正懂得,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获得的过程,也是一个付出的过程,要获得快乐,就必须付出辛劳与汗水,这或许才是最最重要的。


魏老师阅读与写作

我是80后也是农村娃,就我的亲生经历来说说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小时候刚刚土地到户,父母长辈都天天在田地了劳作。根本就没有时间来管我们,没有上学之前,和几个附近男孩子天天上山找鸟下河抓鱼。

6岁多送进离家几里开外的村小,上学和不上学对我的区别是,学校地方更大可以一起玩的人更多。父母也乐得轻松,毕竟在学校有老师看着比在家玩要放心些。

虽然父母根本不懂什么是快乐教育,但他们身体力行的贯彻落实这一教育理念。上学成绩好不好不重要,只要你在学校不闯祸就行(因为我有打到男生回家告状,自己滑土坡摔断胳膊的劣迹)。

随着年纪慢慢长大,眼界越来越宽。上高中时越来越羡慕家里有知识分子父母的同学,很显然他们从小家庭对他们的学习有严格的要求,学习方法和效率都要优于我们这种“自学成才的”。

他们从小养成的学习习惯,学起来更轻松事半功倍。我想这些与家庭从小的严格要求不无关系。后来的他们都没有意外的考进不错的大学,而我这个从小没有压力父母无意识“快乐教育”出来的青年名落孙山自谋出路。

讲到这我想说,所提倡快乐教育并不是对孩子不管不问,包容他的所有天性。真正孩子所需要的快乐教育,是学得快乐学得自信。这需要家长睿智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而不是拿“快乐教育”当成自己懒惰无为的挡箭牌。


映妈育儿谈

一线老师来怒答。

这两天放假,作为一名高中教师,腊月二十六才放假,初六就要上班,整个寒假总共十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不是说老师有很长的寒暑假吗?实际上工作十年,每年寒假基本上都是十天左右,而且我还仅仅是在一个市重点高中。

放假第二天,一个学生家长突然给我打电话说要来我家坐坐,我也不好推辞就让他来了。那位家长一看就有很体面的工作,他说他要跟我谈谈孩子的教育问题,他儿子在我学校最好的班,期末考试考了年级一百多名,这个名次考个一本是没有大问题的。可是这家长明显对孩子的这个成绩不满,言谈间十分焦虑,要我多多督促孩子学习,还说孩子这几天天天在家做题。

作为一名老师,我的学生多辛苦我比其他人更清楚,他们从高一开始每周六天上学,每天从早晨六点多一直要到晚上十一点。就这哪怕是寒假只有十天,即便我希望他们在假期好好休息一下,他们的父母可能也不允许他们放下书本。

我心疼我的学生,可我也理解他们的父母。

想当年我大学刚刚毕业,有一次我给学生说如果以后我的孩子上完初中不上学了,我就尊重他的想法。

可是十年过去了,我教过的不少学生也已经走上了社会,有一些学生在学生时代很“快乐”,不努力学习,不为未来焦虑,跟那些闷头苦学的学生比起来他们要“快乐”得多。可是这些孩子往往只“快乐”了几年,就开始见识生活的艰难了,没有学历,父母也没有本事为自己托底,于是在社会上屡屡碰壁。

于是我再回想起当年说过的句话,我都觉得自己当时可笑,如果真有这那一天,我可能会发疯,因为作为一名教师,我比任何人都清楚现在这社会,上大学虽然不能保证一定会飞黄腾达,但可以保证一个人生活的下线。如果不上大学,绝大部分人只能在社会底层艰难求生了。

所以十年前看到那种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的父母我会觉得他们开明,可是现在,如果有父母说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从而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顾,我觉得这种父母是相当不负责任的,因为如果父母没有能力保证孩子未来生活的底线,一味追求所谓的“快乐童年”,很有可能等待孩子的是艰难的成年。


陈兰香老师

快乐基本上可分成空虚的快乐、有成就感的快乐、感到幸福满足的快乐这三种。

如果不懂得灌输正确的价值观,一昧地放牛吃草,不懂得尽大人引导之责的父母,通常结果就是宠坏了孩子,让孩子在空虚的快乐中成长。

不强迫孩子学不喜欢、没兴趣的东西,让其保有快乐的童年,这观念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人是善于学习的动物,可能会学好,也可能会学坏,这时候,如果父母不能适时指导引领的话,孩子的未来会很让人堪忧。

许多的价值观与生活习惯、生活能力,都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养成后要再纠正是非常费力而困难的。不强迫孩子学习与生活无关的知识技能是非常正确的,但是,不代表就不应该让孩子在玩乐的过程当中学习好习惯与正确的价值观及生活能力。

所以快乐教育的真实样貌,是不强迫孩子提早学习知识技能,而是在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于童年时期培养出良好的生活习惯与价值观即可,除此之外不可再增加孩子多余的负担。

但是不同时期的教育目标要有所差异,学前应该让孩子多玩乐,于娱乐之中寓教;小学1~3年级,则要开始学习一些基本知识与价值观、良好习惯,寓教于乐趣当中;4~6年级所需要教导之价值观与生活能力、基本知识越来越丰富,层面也越广,这时要提高孩子的学习乐趣会是老师家长们的大挑战。

初中针对孩子的兴趣志业要开始增负教育,由于是针对孩子的兴趣,所以虽苦虽累但内心仍然是快乐的;高中对于孩子没兴趣天赋的科目要开始减负甚至取消,进一步的针对孩子有兴趣天赋的部分加负,加深、加广、加多、加重。

到大学则鼓励学生要开始接触社会,要尽可能的依据兴趣与能力去打工,要开始懂得赚钱的辛苦与独立生活的责任;到了研究生阶段则是完全独立成熟的个体了,无论经济、生活上都要让其独立自主,受措折是必须要的成长养分,父母要尽可能的完全放手。

如此才算是完整而正确的“快乐教育”。如此成长的孩子不一定钱赚得特别多,但是一定会较快乐而自主独立,心中较不迷惘,较懂得欣赏自己与他人,自爱的同时也会懂得去爱人,自尊自重的同时也能懂得尊重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