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R辦法出爐,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獨角獸企業得到熱寵?

今年3月30日,《關於開展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託憑證試點若干意見》的正式發佈,宣佈中國版存託憑證正式拉開了序幕。然而,時隔一個多月的時間,證監會就《存託憑證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正式公開徵求意見,而這一舉動,也恰恰說明了CDR的推進步伐在顯著加快,未來獨角獸企業乃至超級獨角獸企業有望加快回歸至國內資本市場。

實際上,就在CDR辦法出爐之前,港交所的IPO新規也於今年4月30日起生效,並正式允許同股不同權企業的上市申請。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年5月3日,作為超級獨角獸的小米公司,也正式在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的申請,而這也將會成為港交所同股不同權的首家上市公司。

從CDR形式的討論到CDR辦法的出爐,其推進速度確實出乎了市場的預期。與此同時,對於港交所IPO新規的加快落地,並開始引發部分超級獨角獸企業的上市申請,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內地市場CDR規則的落地。從CDR辦法到港交所IPO新規的出爐,實際上也反映出兩地資本市場正在加快吸引獨角獸乃至超級獨角獸企業的關注,並積極引導這些巨頭企業的迴歸。

事實上,雖然兩地市場都在為獨角獸企業的迴歸做好了政策制度上的創新與讓步,但這一思考過程,也並不短暫。其中,對於港股市場而言,曾經也因“基於公眾利益”的考慮,而錯過了一些互聯網巨頭企業,而隨著部分互聯網巨頭先後遠赴海外市場上市,卻或多或少削弱了港股市場的核心競爭力,某種程度上降低了港股市場的投資吸引力。

由此可見,對於近期港交所的IPO新規,實際上還是吸取了以往的經驗教訓,並一舉改變以往的治市風格。其中,對於港股市場同股不同權模式的開放,也從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港股市場的開放與包容性在不斷提升,而在政策制度創新方面,港股市場也比內地市場稍顯優勢。

不過,對於獨角獸企業尤其是超級獨角獸企業的積極引導,內地市場卻於最近一段時期內轉變了態度,甚至敢於為部分同股不同權、VIE結構的獨角獸企業開通了綠燈,並試圖加快引導這類符合條件的獨角獸企業迴歸內地市場上市。

實際上,對於獨角獸企業的引導迴歸,本身就是一項複雜的進程。或許,對於獨角獸企業而言,既可以選擇IPO的上市方式,也可以選擇借殼上市的形式,但對於部分本身股權結構比較複雜,甚至存在同股不同權形式的企業來說,卻更可能通過CDR的形式迴歸至內地市場。

不可否認的是,隨著獨角獸的市場關注度水漲船高,CDR也逐漸成為了一個新鮮的熱門詞。

事實上,對於CDR而言,本身屬於中國存託憑證,而它的出現,不僅會以人民幣進行交易結算,而且還有效打破了註冊地在海外的公司不能直接在A股市場上市的約束限制。與此同時,憑藉其發行成本不高、上市手續與流程比較簡便的優勢,也將會從一定程度上激發獨角獸企業以CDR形式迴歸至國內資本市場的熱情。

時下,無論是內地市場還是港股市場,都似乎對獨角獸企業抱有歡迎與開放的態度。但是,從兩地市場的具體實施規則來看,也並非盲目任性引導獨角獸企業的迴歸,而是設置了一定的准入門檻、准入條件,儘可能降低獨角獸企業迴歸所帶來的負面衝擊。

需要注意的是,從最新公佈的CDR辦法中,我們可以發現CDR的發行要求以及交易程序還是不少。其中,不僅強化了信披、強調了CDR的上市交易條件與程序,而且還要求建立存託憑證的存託與託管制度,並按照規定禁止從業人員買賣CDR等。

除此以外,從之前的CDR新規中,我們還可以發現獨角獸發行CDR迴歸內地市場的門檻並不低。

其中,試點企業市值不得低於2000億元人民幣。再者,對於尚未在境外上市的創新企業,最近一年營收不低於30億元人民幣,而且估值不低於200億元人民幣。此外,對於個別獨角獸企業而言,若不能夠滿足上述條件,那麼可能需要滿足“營業收入快速增長,擁有自主研發、國際領先技術,同行業競爭中處於相對優勢地位”等條件。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上述提及的條件與門檻之外,對於試點企業而言,仍需經過科技創新產業化諮詢委員進行甄別等,而對於試點企業的標準要求同樣頗顯關鍵。

對此,在CDR辦法與規則嚴格執行的背景下,實際上還是可以起到較好的過濾作用,並把一些渾水摸魚的偽獨角獸企業拒之門外。

其實,不僅僅是國內資本市場對獨角獸企業設置了較高的門檻,而且連港股市場,同樣在港交所IPO新規中,擬對採取同股不同權的企業,設置了一定的門檻條件。例如,最低預期市值達到400億港元,而對於市值低於400億港元的企業,要求在最近一個財政年內,收入不低於10億港元等。

除此以外,對於港股市場而言,除了准入門檻的約束外,還會對同股不同權的獨角獸企業,設置了一定的約束條件。例如,上市後不得提高不同投票權的比例;同股同權股東必須佔投票權的10%以及重大事宜必須按照“一股一票”的基準投票表決等。對於港交所的系列舉措,確實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強化了監督,並對投資者的切身利益構成了或多或少的保護,而這更需要值得A股市場去借鑑的。

從《2017年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的資料顯示,中國獨角獸企業數量規模達到164家。換言之,如果讓這164家獨角獸企業迴歸至內地市場乃至港股市場上市,顯然並不實際。然而,隨著詳細的規則落地以及相應約束條件與准入門檻的出爐,卻從一定程度上篩選出一些優質的獨角獸企業,並儘可能降低獨角獸企業集中上市給二級市場帶來的衝擊影響。

引導獨角獸企業的加快回歸,實際上還是離不開核心競爭力、核心創造力的爭奪。簡而言之,誰掌握了獨角獸尤其是超級獨角獸的資源,誰將會更有底氣地發展市場,並從一定程度上增強市場的核心競爭力與投資吸引力。歸根到底,對於當前的全球市場而言,還是處於優質人才、核心技術、核心資源的激烈比拼,而作為新經濟代表的獨角獸企業,無疑也會被市場賦予了較高的厚望。

不過,仍需警惕的是,對於國內的獨角獸企業,並非都具備較強的核心技術以及核心競爭力。在實際情況下,對於部分獨角獸企業而言,雖然打著獨角獸的旗號,但其核心技術含量並不高,甚至營銷成分遠高於核心技術的成分,而這也更像是偽獨角獸企業。由此可見,給予獨角獸迴歸上市設置一定的門檻與要求,還是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淘汰一批偽獨角獸的企業,並讓部分掌握核心技術、技術含量高的獨角獸企業獲得更多的機會,這也是一個明智的做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