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叫“王府”的地名怎么这么多?

王府园、王府大街,走在南京的闹市里,冷不丁就能被“王府”撞了下腰。

《南京地名大全》里还收录了王府庄、王府里、东西王府园、大小王府巷、老王府……

南京的“王府”都住过什么人?

南京叫“王府”的地名怎么这么多?

霸气侧漏的明都

明代开国建都南京,城市建设规模远胜以往六朝时期,这个时期留下大量带有京都皇城印迹的地名。

封建京都王侯所聚,朱门豪宅分布闾里。

明汉王府的所在,今为汉府街;信国公府第所在,今为信府苑。另外明开国功臣邓愈、常遇春、李文忠、李善长、蓝玉建府处,今分别为邓府巷、常府街、李府街、李府巷、蓝家庄。马府街因明航海家郑和(原名马三宝)府第得名。其余张都堂巷、程阁老巷、张家衙等等不胜枚举。同样,官衙所在也多有反映在地名中者,明代的有相府营、户部街、钞库街、校尉营、水佐营、城佐营等。

那么叫王府的地方,一定跟“王”有关了。

南京叫“王府”的地名怎么这么多?

∆ 明汉王府的所在,今为汉府街

王府园位于白下路以南、中华路东侧,是一片居民区。紧挨着王府园南边,还有一条南北走向的不长小路叫旧王府

王府园到底因谁而得名呢?《南京地名大全》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1992年,由原王府园、旧王府、东王府园、西王府园、锦绣坊、李家苑、润德里、慧园等街巷拓建而成。因是朱元璋称帝前,任吴王时的王府在此地区,故名。”

根据史料记载,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占南京(时称集庆路),改集庆路为应天府。1361年,朱元璋攻下镇江后,称吴国公。1364,朱元璋改吴国公为吴王,这一年为吴元年。1368年,新的皇宫建成,朱元璋登基移居,离开了他一直居住的吴王府。

南京叫“王府”的地名怎么这么多?

∆朱元璋当皇帝前,在这里建了吴王府

明代《明都城图》地图上,在内桥与清平桥之间有一处标明“旧内”字样的地方,就在今天“旧王府”一带,靠近水游城。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则称朱元璋曾经住过的吴王府为“王府园”。附近的巷子也因而得名东王府园、西王府园。

《明史·徐达传》里记下了这么一个故事:朱元璋称帝后,曾想把他之前的吴王府赐给徐达,可是徐达不敢要,又跪又磕就差以死明志了——这说不好就是场试探,最后朱元璋愉快地把吴王府不远的一块地赐给了徐达,也就是今天的瞻园所在。

明亡后,吴王府被废为菜圃。在菜圃中,建有一座有名的私家园林──五亩园,再后来五亩园废为茶肆。

风雅的元代皇帝

从王府园转入建邺路,向西走大约900米,就到了王府大街。

这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长约1200米。

这里究竟和谁有关呢?《南京地名大全》中记载:王府大街原为“大王府巷、三茅宫、铁管巷。1997年三巷拓并而成一条大街。以大王府巷名中‘王府’二字命大街名。”

“大王府巷”即是今王府大街的南段。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元代以前这里,大王府巷叫皇甫巷,得名于南唐时期的名将皇甫晖。明代,这里改为王府巷。清代,巷子分为大王府巷和小王府巷。

皇甫巷为何演变成了王府巷呢?原来是和元代的第八个皇帝文宗图帖睦尔有关。

南京叫“王府”的地名怎么这么多?

∆元代的第八个皇帝文宗图帖睦尔

1328年,24岁的孛儿只斤·图帖睦尔在大都(今北京)即位,改元天历。

图帖睦尔北上即位之前,在当时的集庆路(今南京及周边地区)做藩王,府邸就在现在的王府大街一带

原来的洪武路北段,曾经有一个居民区叫“老王府”,位于原来土街口南至卢妃巷一段;在洪武路西侧淮海路一段,曾经还有一个地名叫“老王府后”,因为位置在老王府之后所以得名,这些都与文宗图帖睦尔的府邸有关

这位名字很不好记的图帖睦尔倒是非常有文化,他在北上即位途中,写下了一首七律非常有名,诗名叫《自集庆路入正大统途中偶吟 》:穿了氁衫便著鞭,一钩残月柳梢边。二三点露滴如雨,六七个星犹在天。犬吠竹篱人过语, 鸡鸣茅店客惊眠。须臾捧出扶桑日,七十二峰都在前。

南京叫“王府”的地名怎么这么多?

∆大元王朝地图

图帖睦尔当上皇帝后,于天历二年改建康为集庆,并大气地把他的藩王府捐献出去改建为寺——图帖睦尔是在此发迹,最后登上皇帝宝座的,他认为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故取寺名为“龙祥集庆寺”。

这座寺庙受到了文宗的特别关照。建寺时,他就拨出田五十顷,赐给该寺,时隔一年后,又买瀛国公赵显的田作为龙祥集庆寺的永业田。在皇帝的亲自关心过问下,这座寺庙的规模发展得极大,东跨西虹桥,西抵冶城,从今中山南路以西,直到朝天宫。

南京叫“王府”的地名怎么这么多?

∆龙祥集庆寺一角

明洪武年间,龙翔集庆寺遭遇火灾,朱无璋下令在城南凤山重建,并赐名“天界善世寺”。永乐年间,寺院又遭火灾,几乎焚烧殆尽。后来,又有僧人募捐修复。天界寺在明代与灵谷寺、报恩寺齐名,号称南京三大佛寺。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雨花台一带成了清军与太平军的主要战场,天界寺被毁。

现在,天界寺遗址位于中华门外雨花西路能仁里,原南京第二化工机械厂宿舍区内,上世纪80年代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