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叫“王府”的地名怎麼這麼多?

王府園、王府大街,走在南京的鬧市裡,冷不丁就能被“王府”撞了下腰。

《南京地名大全》裡還收錄了王府莊、王府裡、東西王府園、大小王府巷、老王府……

南京的“王府”都住過什麼人?

南京叫“王府”的地名怎麼這麼多?

霸氣側漏的明都

明代開國建都南京,城市建設規模遠勝以往六朝時期,這個時期留下大量帶有京都皇城印跡的地名。

封建京都王侯所聚,朱門豪宅分佈閭里。

明漢王府的所在,今為漢府街;信國公府第所在,今為信府苑。另外明開國功臣鄧愈、常遇春、李文忠、李善長、藍玉建府處,今分別為鄧府巷、常府街、李府街、李府巷、藍家莊。馬府街因明航海家鄭和(原名馬三寶)府第得名。其餘張都堂巷、程閣老巷、張家衙等等不勝枚舉。同樣,官衙所在也多有反映在地名中者,明代的有相府營、戶部街、鈔庫街、校尉營、水佐營、城佐營等。

那麼叫王府的地方,一定跟“王”有關了。

南京叫“王府”的地名怎麼這麼多?

∆ 明漢王府的所在,今為漢府街

王府園位於白下路以南、中華路東側,是一片居民區。緊挨著王府園南邊,還有一條南北走向的不長小路叫舊王府

王府園到底因誰而得名呢?《南京地名大全》中,給出了這樣的解釋:“1992年,由原王府園、舊王府、東王府園、西王府園、錦繡坊、李家苑、潤德里、慧園等街巷拓建而成。因是朱元璋稱帝前,任吳王時的王府在此地區,故名。”

根據史料記載,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佔南京(時稱集慶路),改集慶路為應天府。1361年,朱元璋攻下鎮江後,稱吳國公。1364,朱元璋改吳國公為吳王,這一年為吳元年。1368年,新的皇宮建成,朱元璋登基移居,離開了他一直居住的吳王府。

南京叫“王府”的地名怎麼這麼多?

∆朱元璋當皇帝前,在這裡建了吳王府

明代《明都城圖》地圖上,在內橋與清平橋之間有一處標明“舊內”字樣的地方,就在今天“舊王府”一帶,靠近水遊城。清《同治上江兩縣誌》則稱朱元璋曾經住過的吳王府為“王府園”。附近的巷子也因而得名東王府園、西王府園。

《明史·徐達傳》裡記下了這麼一個故事:朱元璋稱帝后,曾想把他之前的吳王府賜給徐達,可是徐達不敢要,又跪又磕就差以死明志了——這說不好就是場試探,最後朱元璋愉快地把吳王府不遠的一塊地賜給了徐達,也就是今天的瞻園所在。

明亡後,吳王府被廢為菜圃。在菜圃中,建有一座有名的私家園林──五畝園,再後來五畝園廢為茶肆。

風雅的元代皇帝

從王府園轉入建鄴路,向西走大約900米,就到了王府大街。

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街,長約1200米。

這裡究竟和誰有關呢?《南京地名大全》中記載:王府大街原為“大王府巷、三茅宮、鐵管巷。1997年三巷拓並而成一條大街。以大王府巷名中‘王府’二字命大街名。”

“大王府巷”即是今王府大街的南段。清《同治上江兩縣誌》記載,元代以前這裡,大王府巷叫皇甫巷,得名於南唐時期的名將皇甫暉。明代,這裡改為王府巷。清代,巷子分為大王府巷和小王府巷。

皇甫巷為何演變成了王府巷呢?原來是和元代的第八個皇帝文宗圖帖睦爾有關。

南京叫“王府”的地名怎麼這麼多?

∆元代的第八個皇帝文宗圖帖睦爾

1328年,24歲的孛兒只斤·圖帖睦爾在大都(今北京)即位,改元天曆。

圖帖睦爾北上即位之前,在當時的集慶路(今南京及周邊地區)做藩王,府邸就在現在的王府大街一帶

原來的洪武路北段,曾經有一個居民區叫“老王府”,位於原來土街口南至盧妃巷一段;在洪武路西側淮海路一段,曾經還有一個地名叫“老王府後”,因為位置在老王府之後所以得名,這些都與文宗圖帖睦爾的府邸有關

這位名字很不好記的圖帖睦爾倒是非常有文化,他在北上即位途中,寫下了一首七律非常有名,詩名叫《自集慶路入正大統途中偶吟 》:穿了氁衫便著鞭,一鉤殘月柳梢邊。二三點露滴如雨,六七個星猶在天。犬吠竹籬人過語, 雞鳴茅店客驚眠。須臾捧出扶桑日,七十二峰都在前。

南京叫“王府”的地名怎麼這麼多?

∆大元王朝地圖

圖帖睦爾當上皇帝后,於天曆二年改建康為集慶,並大氣地把他的藩王府捐獻出去改建為寺——圖帖睦爾是在此發跡,最後登上皇帝寶座的,他認為這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故取寺名為“龍祥集慶寺”。

這座寺廟受到了文宗的特別關照。建寺時,他就撥出田五十頃,賜給該寺,時隔一年後,又買瀛國公趙顯的田作為龍祥集慶寺的永業田。在皇帝的親自關心過問下,這座寺廟的規模發展得極大,東跨西虹橋,西抵冶城,從今中山南路以西,直到朝天宮。

南京叫“王府”的地名怎麼這麼多?

∆龍祥集慶寺一角

明洪武年間,龍翔集慶寺遭遇火災,朱無璋下令在城南鳳山重建,並賜名“天界善世寺”。永樂年間,寺院又遭火災,幾乎焚燒殆盡。後來,又有僧人募捐修復。天界寺在明代與靈谷寺、報恩寺齊名,號稱南京三大佛寺。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雨花臺一帶成了清軍與太平軍的主要戰場,天界寺被毀。

現在,天界寺遺址位於中華門外雨花西路能仁裡,原南京第二化工機械廠宿舍區內,上世紀80年代被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