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差异?

来神之腿


东西方思维通过对“蛋”和“鸡”的来源不同,分别把“蛋”的形成过程描述为“道”的变易;把“鸡”的形成过程描述为“神”的旨意。这样,就将“蛋”与“鸡”之间的无解性问题转化成了对“道”和“神”的不同认识上了。


东方人的思维主要集中在 “阴阳合抱谓之道,阴阳不测谓之神”上。“阴阳”之道虽然解释了“道”的本质,但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更加神秘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即,“神”。


而西方人虽然没有完全解释清楚“神”,但却认识到了神的作用,而恰恰西方人就是从“神”出发,并将“神”作为指引世间一切的指南,而非中国人的“敬鬼神而远之”。


因此,东西方思维差距的根源,不仅在于科学的创举,而更在于对科学意义的认识。科学之前,东西方都同时处于农耕时代,思想虽然有差距,但生活并不差别。只是在牛顿科学之后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


可以简单的归纳为:这个世界上,除了“道”之外,还有“神”的存在。东方人信“道”,西方人信“神”,由此而开创了两个平行世界。

可见,东方人看世界,天地为神;西方人看世界,神为天地。由于两者之间假想的参照物不同,即,假设的前提不同,所以,产生了两种看待世界的不同看。


再回过头来看,在世界上,人类的思维方法其实只有最基础、最原始的两种:一种是“鸡思维”;另一种是“蛋思维”。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未知话题。


西方人认为先有鸡;东方人认为先有蛋。其中,“蛋”在这里代表了天地宇宙;“鸡”在这里代表了人生性命。


东方人认为,蛋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东方人对“蛋”是如何变为“鸡”(人)的“鸡”很感兴趣;相反,西方人认为,“鸡”(人)是上帝赐予的,所以,西方人对“鸡”是如何生“蛋”(天地)的“蛋”很感兴趣。


西方人认为,世界是一只鸡,人类主要的任务是研究这只鸡是如何生蛋的。即,世界是神的(鸡的),神(鸡)赐予了这个世界(蛋)太多的未知,人类更需要追根求缘,才可能马到成功。



东方人认为,世界是一颗蛋,人类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这个蛋如何能够变成鸡的。即,世界是道的(蛋的),道(蛋)开辟了这个世界(鸡)很多的已知,人生只需要循规蹈矩,就可以心想事成。


于是,西方人通过研究“鸡”而产生了“科学”;而东方人通过研究“蛋”而坚守“易学”。这就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本质所在!

关注“定慧堂”,可获得更多的人生智慧!


定慧堂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其实是个伪命题。道理就是文化上的差异只是形式,因为文化是种认知的习惯。人类的最终认知到现在为止只能是科学的,这点是没有异议的,那么差异只能是两种文明建立自己认知习惯产生的过程。我们爱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不同作为东西方文化的分野标志。这种说法似是而非,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是思维形式的两个过程,人类首先是从感官上获取的信息建立起来形象思维,从简单的归纳和类比开始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然后由于记忆和记录加之语言的交流,思维的习惯得以保留和升华,让归纳和类比的思维系统化进而产生了逻辑的需要,是一个由此及彼的过程,逻辑的严密性的要求才更进一步的有了实证的需要。这一切都是生存的需要,但是生存是一种选择很大程度上又是由地理的气候的文明的甚至是一种随机的选择。这是构成文明不同特点外部和内部因素,因为在当时大家都是靠天吃饭所以彼此的差别不是很大。尤其是体现在思维的习惯上,所以说外部条件还是主要的选择条件。但是最终发生认知上的改变就是国家的出现,可以说我们是最早的最完备的最集权型的国家,如此思维的习惯就自然被规范在一定的内容上了,和西方最大的不同开始就是我们早早的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齐放的争鸣阶段,这使得我们的思维习惯停滞在大一统江山里,这是和西方到现在也没成为一个统一的欧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作为与之相伴的思维习惯就被统一的定格在某个时期,习惯的惯性体量也越来越深厚而沉重了,我们是那种不问天下,只问江山的文明,所以我们的思维习惯只能是最现实的靠天吃饭的条件反射,简单的类比归纳就可以解决农耕文明的需要了,余下的就是如何的巩固这种文明形式,所以我们的整个的称之为教育的文化就是很好的维护农耕文明和因此必须的如何做人,西方有个上帝,我们有个孔子。上帝被质疑时科学诞生了,孔子却在造反革命时推翻了在改朝换代后有屹立起了。这漫长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维习惯会改变吗?因为没有出现任何的改变的需要,直到西方的炮舰驶到了家门口,称之为睡狮的文明才从装睡的状态中打了个装醒了的哈欠。整个的文明过程就是我们思维习惯的过程,可以说不是思维的差异而是思维的选择。


少卫真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与历史起源有关,也与宗教信仰有关。这个问题从古至今一直困扰,影响,制约着中国与西方的交流,接触和融合。搞清楚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以及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它将直接决定着我们的未来。

本文所指的西方人泛指所有信奉基督教的欧美人,本文所指的东方人特指任何信仰的中国人。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辩证思维。要明白这种差异,首先必须理清东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本文拟以最简洁的方式,浅谈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维方式以及其他方式的差异如下:

东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

西方文化的三大基础:

1.希腊文化:积极勇敢和富于进取精神,政体多样化,平等观念,民主政治,重视哲学和科学,逻辑学的诞生。

2.罗马文化:典型的强式文化,多样开放,质朴务实,热爱祖国,崇尚意志,虔诚敬神,遵纪守法。其中,拜占庭文化的“四艺”是:算数,几何,音乐,天文。

3.基督教+圣经:不弃不离,爱人如己,生命至上,主仆永恒,博爱无疆。

结论:西方文化的核心是:自由,平等,进取,博爱。崇尚英雄,光明,喜悦,正义,伟大。蔑视和唾弃黑暗,邪恶,腐朽,虚伪,诽谤,沉沦和愚昧。西方文化的逻辑思维体现在:正确的永远是正确的,错误的永远是错误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光明一定会战胜黑暗,它们的关系不会随着时间,空间,人或其它因素的改变而改变,既:逻辑思维。

注:希腊神话和圣经是西方文化的源泉。

中国文化的哲学基础:

1.易经:一物两体,分一为二,合二以一,天人合一,殊途一致,天下同归,亲和包容,变易变通

2. 道教,儒教: 孔孟之道,诸子百家:强调 个人道德,推崇忠, 孝,礼、义、仁、善,信,计,道。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四艺”是:琴,棋,书,画。

结论:中国文化的特点是:重人生,重直觉,重践行,重道德,重和谐。核心是辩证关系的二重性:排斥鹤立鸡群,独立特行;中庸至上,阴阳协调,以和为贵;主张万物万事都有因果,都是变化的,没有绝对的上与下,正与反,黑与白,甚至长于短,方与圆之分,既:辩证思维。这种辩证关系,辩证思维贯穿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文化),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从以上东西方文化的起源和哲学基础,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并由此得出结论:东西方文化的基础是逆向的,对立的差异。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差异严重阻碍了我国近代几百年以来的历史进步,科学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提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中国或中国人与西方或西方人在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法律,艺术,音乐,行为,生活,礼仪等诸多方面大相径庭,差异巨大的原因。如今,我国改革开放的宏伟大业已经万马奔腾了40年了,各个领域已经并正在与西方悄无声息的接轨,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深刻认识东西方之间的这种文化差异,不仅无损于我中华文化的灿烂光辉,而且有利于我们与西方加深交流,消除分歧,扩大合作,尽快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文化,并最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巅峰。

在我国历史上,关于研究东西方文化差异且最有成就的先驱之一不得不提到钱钟书先生,钱钟书先生早年留学英国,他的毕业论文的题目就是《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管锥编》是钱锺书先生于1960至1970年代写作的古文笔记体著作。是迄今为止,我国东西方比较文学研究的最高峰。全书约一百三十万字,论述范围由先秦迄于唐前,用文言文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写成。此书考论词章及义理,打通时间、空间、语言、文化和学科的壁障,其间多有新说创见。书中引述了四千多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所论除了文学之外,还兼顾几乎全部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在《管锥编》中,他常常把古代中国的诗歌散文小说与古代西方的文学作品并列比较研究,《管锥编》的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引用西方文学的例子,来证明清代学者对自己国家的文学传统的误会。全书使用,引用的外语多达57种,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令人叹为观止!

注:本文列出东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不是为了讨论,议论,争论东西方文化的优劣和利弊,因为,这是一个没完没了的话题,而是为了我的学生或其他英语爱好者学习英语并遇到文化困惑时,有一个梳理差异的主线或大纲,仅此而已!


Rudolf936

强烈建议有这个疑问的同学在网上搜“曾仕强”,他的所有课程基本都有涉及这个问题。我在这里就简单归纳一下曾老的观点吧!

第一,中国人是曲线思维,而继承古希腊文化的西方人是直线思维。具体提现在一条路上有竖着“禁止通行”的路牌时,西方人就会回去了,而中国人则要经过怀疑、尝试、努力以后,找到道路直达自己的目的地才肯罢休。

第二,中国人注重看不见的东西而西方人注重看得见的。具体在于别人向你提意见,你的反应是“谁说的”,而西方人则更多地关注这个话合不合理。

第三,中国人注重伦理,而西方人则没有相关的东西。具体是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明白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而伦理,就是追求在不公平中寻找合理的方法。而西方人的哲学是神学的延伸,讲究人人平等,因此他们没有合理地不公平的概念,他们要不就绝对公平,要不就绝对不公平。

第四,中国人对于是非有自己的一套判断,这个是根据《易经》的道理来的,它阐述了天地之间还有人的理念,这也造成了中国人在对错之间还有都对,在是非之间还有很难讲,在黑白之间还有灰的概念。而这一切都是西方人所不认可的。

最后一点,中国人在道的追求上永远优先于器的追求,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追求创新的道路上还有一个有限制地创新的概念,那就是研究可以,但是,在确定没有太大的破坏(自然)之前都会谨慎地使用新技术。而西方人没有这个概念,他们创新就是创新,所有新的东西都要拿出来用用再说,有了不好的影响以后再发明新的东西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补救。所以凡是由西方主导的发明,大部分都会有后遗症,需要用别的东西弥补。就像塑料、泡沫、汽车飞机等的发明,都会给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在带给人类便利的同时,也带给了人类毁灭。


翻译哥布林

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说起来就是文化上的差异,尤其是哲学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的长期形成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科技实力,到了晚清更是被西方人甩出去几十条大街。虽然也有所醒悟,去照搬了西方人有用的东西,但由于封建体制等原因,最终还是失败了,例如:洋务运动就是这样的例子。

因此思维方式的不同,就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富强和穷苦,先进和落后,甚至生死存亡。这些问题随便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是知道的。

那具体表现在那些地方呢?

古代的西方人崇尚的是旧约(圣经)和古兰经。人文主义兴起以后,因为部份解放了人性,西方人更信仰新约(圣经)另外还有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这些文化有学者命名为海洋文化或蓝色文化。它们大多有严密的思维论证,自成体系,研究一个问题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主张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探索精神和冒险精神,到了近代,这种精神表现在政治上就是自由,平等,公正,博爱。

而我们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国,在思维方式上才是另一番景象。在政治上玩的是家天下,长期闭关锁国,对待别人先进的文化就是回避,并认为是破坏祖宗礼制的东西,即使有一定科技萌芽,也让它胎死腹中,出现了政府也不会推广。认为是什么荒淫奇巧,即使是自以为很牛逼的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发明以及代数上的勾股定理,也说不出过所以然,最终火药的发明被别国改良后应用于枪炮,从而敲开我们的国门。而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生活经验而发现的勾股定理,自己无法证明,而被别人证明出来,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这是中国人的智商低吗?

不!这就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才导致的中国近代和西方的差距。


手机用户弘毅

东西方的思维差异主要在于: 西方人是逻辑思维的祖师爷, 中国人则是形象思维的开创者。

逻辑(logic)这个词本身就是舶来品。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从来就欠缺这个东西。比如《论语》《中庸》《大学》和《孟子》这四本被中国古人奉为经典,当成仕途敲门砖的四本书,就和逻辑没有什么关系。而由孔子几乎同一个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创立,并且经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创立的逻辑学使西方的逻辑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黑格尔把思维形式的发展与人的认识的各个阶段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些思维形式彼此联系、相互转化,又具有新的意义。中国文化注重教化,西方文化注重逻辑推理。

西方盛产哲学家,动辄几万字,十几万或者百万字的哲学论文不同,中国很少会就某一个“虚无缥缈”的论题耗费口舌或者笔墨。说“白马非马”的公孙龙算是提出了一个逻辑问题。他的一些哲学命题向人们在认识方面的常识挑战,经他那么一挑战,本来习焉而不察的一些问题引起众人的注视。不过可惜,公孙龙应者寥寥, 最后落得个诡辩家的“美名”。

与西方的逻辑思维不一样,中国人主意的是形象思维。从文字上的区别就可以看出端倪。西方的逻辑思维催生出曲折变化(词尾变化)需要推理分析的拼音文字,而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产生出东方的可以望文生义的象形文字。

中国人的思维当中充满了形象思维。无论是诗歌还是成语无处不在的夸张也是西方文化中鲜见的。妙笔生花,蜻蜓点水,隔岸观火,画龙点睛都被中国人用在了灿烂辉煌的文学作品中。从古至今,中国的政治家很少同时也是哲学家;中国的政治家却往往是富有想象力的诗人。中国孩子刚刚学会说话,爹妈或者爷爷奶奶就会教他背唐诗。


闲看秋风999

东西方人思维差异主要有:

哲学思想上,中国是一元论,西方是二元论。

思维方法上,中国是形象思维,从整体到局部。西方是逻辑思维,从局部到整体。

在人际关系上,中国人强调个人要服从集体,整体利益为上。西方人认为,个人加起来才是整体,强调尊重个人利益。

中国人重视辩证逻辑,八九不离十不绝对化。西方人重视形式逻辑,讲究精确。

西方人注重契约,对契约有神圣感。中国人注重个人诚信,讲究个人品德。

西方人考虑问题,直来直去,直奔要害。中国人考虑追求全面,八面围攻。

西方人喜欢裸体美,不遮不盖。中国人喜欢含蓄美,遮遮掩掩。

中国人好面子,承认错误不坦白。西方人讲究忏悔,容易承认错误。

总之西方人对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利益不遮不掩。中国人喜欢绕弯子半天才说出自己想要的。总是关注别人的感受?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法,各有优缺点,应该互相学习。不要强行区分谁优谁劣。


老梁139490047

本文谈留学,但文中也涉及东西方思维习惯的差异,算是旁敲侧击

多少年来,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一个无形的却无处不在的评价体系之中,如何在这个体系之中,挣得上风是我们一直以来就这么做的,但是却并非是我们每一个人,发自内心想要的,在国内因为要比较,所以出国,结果出了国发现还是在一个圈子里比,可是就在这样的比较之中,有没有人发觉自己在无意之中,掏空了自己, 哪怕自己成功了,反而更加迷茫了,无论成败,到头来就是一种更加深入的茫然和疲倦。

我接触过一些法国人和比利时人,不能说他们有什么深刻的思想,但是个个的行动能力非常强,而且个性,又是这个要命的个性,他们重视的就是这个个性,他们有时是在我们看来非常肤浅的坚持着自己个性,与他们的一些交谈之中,发现他们各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却鲜有什么统一的评价体系,比如收入,或是学业事业上的成功,他们比较清楚自己想要做的是什么,他们中有的热爱飞行,早几年就在非洲开着小飞机负责运输一些人道物资。我觉得他们的人生压力,来自于自己专注于做一件事,如果不成功怎么向自己交代,而不会太在意别人怎么看,实际上在他们中间,似乎也不存在这个所谓的“别人”。

我们也留学,他们也留学,可是我们留学言必去欧美,他们却可以来中国,而为什么鲜有人听说有中国人去非洲南美留学呢。所以,不知是否有人体味到这同样的行为之中,很不一样的意识根源。每当听到有人为拒签而哭鼻子时,我想那是不是,过于坦诚的暴露了自己的潜意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潜意识。

我想到过国外的同学,都体会过什么是多元化的自由社会,我想我们的身体出了国,意识心态更应该出国,简单地说,最首要的事并不是不假思考的努力学习,努力毕业,努力找工,而是应该努力发现,在一个多元环境之中如何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真正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能使自己真心投入并获得快乐的东西。这才是在国外一个人经历所有失败后,应当也可以收获的财富。不少人出国后,有意躲开国人的圈子,可是这又反过来更加强化了自己的国人心态,结果是身子离得越远,心却陷的越深。我想这些是我们出国最应该抛弃的东西,不能在自由的世界里,又从内心束缚自己。

人生是不断的攀登,当然可以以此来励志,可是就在我接触几个西方人之中,几乎听不到有相似语境的话,意思相近的因该是人生就是发现不同,或是一个求知的过程。我想当我们在攀登的过程里,每每发现一山还有一山高的时候,当我们陷入茫然的循环的时候,停下来思考,比继续行动来得更为实际一些。

我想出国,是不是因为国外的生活方式,吸引了我们,可是当能够近距离的,靠近这种生活方式时,是不是发现自己反而离这种生活更远了。很多人会说以上这些都是不必要的思考,可是在我看来,这些恰恰是出国留学和出国后,自我调整的必须的思想前提,也是非常必要的所谓个人软实力。这决定着个人出国的最深层的动机,是发自内心的追求理想,还是不自知的被表象所迷惑而跟风。

还得说一句俗不可耐的话,如果在金钱与功利方面极有报负的,就千万不要出国,要趁早把握好“关系”,如此发达之后,就可以出国潇洒了,那时必有一番不同的见地。

一个朋友的小弟,大三中断学业,去了德国留学,之后一直没有联系,直到后来,很偶然地联系上了,他就表示很后悔,没能在国内读完本科再出国,他说。他现在这种情况,是不可能获得他期待的文凭的,我劝他不要悲观,他却说,他很现实的明白了这一点。

在德国拿到本科硕士文凭的比例不高,外国人就更低。而拿到文凭的人是很受尊敬的,想见这对本国人都绝不是一件易事。也许是郁闷了很多年,他说前两年家里还供他生活,但以后家里就没钱了,只能靠自己打工,这苦倒还其次,就是对拿不到文凭的恐惧感,让他备受折磨,那次以后我和他就失去了联系,到现在也不知道他的情况。

我想浪漫的理想和现实的理性是生活的两翼,应尽量寻求两者的平衡,任何断翅的动作都是不可取的。

“是以马德里大学文哲学院的结业证书申请进入西柏林自由大学哲学系就读的。在与学校当局面谈之后,一切都似可通过了,只有语文一项的条件是零。学校要求我快速的去进“歌德语文学院”,如果在一年内能够层层考上去,拿到高级德文班毕业证明书,便可进入自由大学开始念哲学。而宿舍,是先分配给我了。 “歌德学院”在德国境外的世界各地都有分校,那种性质,大半以文化交流为主,当然也可学习德文。在德国境内的“歌德”,不但学费极为昂贵,同时教学也采取密集快速方法,每日上课五六小时之外,回家的功课与背诵,在别的同学要花多少时间并不晓得,起码我个人大约得钉在书桌前十小时。一天上课加夜读的时间大约在十六、七个钟点以上。当然,是极为用功的那种。别的同学念语文目的不及我来得沉重,而我是依靠父亲伏案工作来读书的孩子。在这种压力之下,心里急着一个交代,而且,内心也是好强的人,不肯在班上拿第二。每一堂课和作业一定要得满分,才能叫自己的歉疚感少一些。苦读三个月之后,学校老师将我叫去录音,留下了一份学校的光荣纪录;一个三个月前连德语早安都不会讲的青年,在三个月的教道训练之后,请听听语调、文法和发音的精华。那一次,我的老师非常欣慰,初级班成绩结业单上写的是——”

以上是摘自三毛的著名散文《倾城》里的一段,有关语言学习的文字,也算是对国外学习的一段经典描写,她当时对德文一无所知,所以需要用工至此,可以自我评估一下,另外对此段学习的心理描写也是非常的经典,令人感同身受。

还有另一个例子,当然是一个相对成功的故事。也是朋友的小弟,他大学毕业后去了日本留学,因为他父母比他早去日本打工,所以他可以不用打工,而努力学习日文,两年的刻苦学习后,他居然进入了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硕士班,如今也顺利毕业,又去了美国继续自己的学业,虽然就这么几句话,就概括了他多年的留学之路,可是这其中的辛苦与折磨可能是难以想象的,从一个只在国内学了半年日文到现在在美国继续打拼,而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样的传奇也仅仅属于听故事的人。

我想年轻是什么,应该就是一股根本就无法抑制的冲动,中国的大人们更倾向于,应趁年轻为以后的人生多做准备,可是人的青春能有几年,而这样的冲动,不趁年轻释放掉又更待何时,曾经想象我那一届就应该是应试教育的终结,可是现在再回头看看,多年来的实际情况实在是在大倒退,变本加厉的,沉闷的中学教育,怎能不让人向往,哪怕看起来更自由的国外生活,所以珍惜自己的决定。看看现在国内大学生的求职之路,有时我很难判断国内的学历和国外的经历孰重孰轻了。

“成名赶早,出国赶早!”看来是有道理的。只是也要尽早懂得“可萌绿亦可枯黄”的人生态度。


钻石鼻子

东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最大的差异是:①东方人的思维不是科学思维,而是建立上头脑中形成的“经验”和“信念(包括信仰)”之上的判断,而西方人则注重怀疑、假设、实证、证伪、逻辑、实用等科学思维模式。②东方人属自私型思维模式(selfish thinker),西方人重在培养人的公平思维模式(fairminded thinker)。③东方人盲从,缺乏理性和批判性;西方人独立,富有理性和批判性。④东方人思维自敛,行为单一;西方人思维开放,个性张扬。…………

关于什么叫公平思维?我在头条上有“哪些是不公平行为”,“三种批判性思维模式”等小知识文章。


时代傻瓜李博士

中西思维方式的根本差别,我总结为一句话:

中国文化:古先秦道学。佛教。

古先秦道学的思维方式是,一体论的阴阳辩证思维。

佛教的思维方式是,重修行,自性佛,道从心求,道与我一体同在。

西方文化:古希腊哲学。耶教。

古希腊哲学的思维方式是,二元论的形式逻辑思维。

耶教的思维方式是,重信仰,唯一神,人是神奴,神创造主宰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