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日本科技企業衰落其實是一種假象?

我們是湖南人

索尼,松下,東芝,夏普,富士通這些在以前非常知名的日本的科技公司在最近的十餘年間,漸漸的都淡出了國人的視野。日本這些傳統的科技企業的產品無論是在家電產品,pc產品還是手機端都全面被中國產品和韓國產品取代。日本科技企業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存在感的確是越來越低了。

但另一方面在2016年,日本人均仍的GDP仍達到了40000美元,居於世界人均GDP的前列(同年中國人均GDP是8000美金左右)

因此有觀點指出,日本科技企業的衰落其實是一種假象。

對於此,我來談談我自己的看法。

一.日本科技企業近二十年來的衰落是事實。

作為一家科技公司,創新力是促使科技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回顧過去的十年間崛起的科技企業,

蘋果公司的成為市值最高的公司 是因為它創造了智能手機系統ios,並建立了生態圈閉環。

三星崛起是因為它的工業設計,過去十年中三星一直在創新著智能手機的外觀。

騰訊和阿里的成功,是因為他們能通過中國地區十億級用戶的市場,成功開創出了自己的商業模式。

而老化的日本科技公司最近二十年中明顯顯得創新力不足。使得日企失去了近十年間的所有機會。而漸漸趨於平庸。

二.人口老齡化問題和大型企業擠壓創業公司的生存空間是日企缺乏創新力的根本原因。

拿我們國內的創業環境來做比較:目前在中國年輕人的創業積極性非常高,根據一篇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在中國70%左右的年輕人都有創業的慾望。而且各地政府和企業鼓勵年輕人創業,在各地都有大大小小的創業孵化園。並有各種各樣的風險投資機構可以提供原始資本。

而反觀日本,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心態的老化。在發展了六七十年以後,城市裡的各行各業都已經非常完善並形成了產業壁壘,大公司恆大。所以已經基本沒有創業公司的生存空間了。

沒有新的創業公司出現,就很難有新的顛覆性的技術和商業模式出現。因為在原有的大公司裡,固有的存量和既得利益集團過於強大會抹殺創新的出現。 這點是大型科技企業的通病,諾基亞的迅速衰敗就是個很好的列證:諾基亞掌握觸摸屏技術,推出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和應用商店的時間均早於蘋果,但當時諾基亞手機穩居市場份額第一。企業內部和股東們對既得利益的固守阻礙諾基亞進入智能手機領域的時間和決心。導致了諾基亞最後的衰敗。

在日本年輕人的創業意願也非常低。大多數日本年輕人的意願就是進大型日本企業裡上一輩子的班。並且,在老齡化社會嚴重的日本,勞動力價格非常高。據在日本留學的中國學生描述:在日本東京,年輕人隨便到一個便利店裡打工月收入都能達到萬元人民幣左右,這樣的收入已經足夠一個人在日本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日本科技公司的衰落也是一種必然現象。

三. 雖然在創新力上落後了,但日企的核心競爭力仍不可小覷。

我們感覺到了日企的衰落,但是幾乎沒有一家日本科技企業倒閉。事實上,雖然這些日企在過去的二十年中以不復當年之勇。但日企的很多核心技術還是位於世界的前列。

比如索尼的相機模組,夏普的液晶屏,東芝的存儲技術等等,中國遊客到日本旅遊時還是會去購買日本的馬桶蓋和電飯煲。憑藉著數十年的技術研發,在基礎行業中的核心技術方面建立了一定的技術壁壘。這也是這些日企衰和不倒的原因。

人形機器人技術或將讓日本科技企業彎道超車

“百足之蟲 死而不僵”日本雖然錯過了近二十年科技界的風口,但他也沒有閒著。事實上日本一直在致力於研發自己的“風口項目”——人形機器人。

筆者幾乎每個一段時間就能看到媒體上報道日本的人形機器人。隨著人體構造學,人工智能AI等技術的一步步迭代,人形機器人技術日趨完善,而日企始終走在人形機器人研發的前列。

目前的人形機器人還不能完全取代真人。但假以時日一旦人形機器人技術成熟。誰可以率先造出接近於真人動作和AI的機器人,並使之商業化,其創造的價值將不可估量。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某一天:富士康的組裝車間裡沒有一個工人,取而代之的時一個個機器人。餐館裡的服務員也都是形象逼真的人形機器人。所有的家政服務人員都將被機器人取代。這樣的場景放到全球將是多大的一個市場。

而日本科技企業很可能會最先站在這個風口上。這很可能會帶動日本經濟的又一次騰飛。

研究日本科技企業的興衰對中國企業很有借鑑意義

中國目前的情況和90年代的日本的情況很像,同樣是憑藉之前人口紅利和對外商品輸出政策在經濟上實現了騰飛。也同樣將面對美國的經濟制約和人口紅利消失的問題。

日本科技企業其發展,中興和衰落的的過程,以及最近二十年來日本企業的臥薪嚐膽。都是值得中國人認真借鑑和學習的。


有態度的土豆

前幾年的日本科技企業總是給人一種“老態龍鍾”、“步履蹣跚”之感,處於“風雨飄搖”的態勢中。包括索尼、日立、東芝、夏普等在內的日本科技企業,都遭受到了史上最為嚴峻的考驗。股價暴跌、營收銳減、利潤下滑、業務收窄、賣樓求生、出售業務等,幾乎是所有日本科技企業的真實寫照。不能否認的是,日本科技企業之前確實遭受到了重創。

為此,業界及大眾也都普遍認為日本科技一的衰落已經成為定局。要知道,就連夏普都“下嫁”給了富士康。但事實上,部分日本科技企業在經過積極的調整後,也迎來了曙光。

比如今年2月份索尼發佈截至12月31日的2017財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歸屬於股東的淨利潤為2959億日元,較上年同期的196億日元增長1407.3%!此外,索尼還將2018年3月本財年盈利預期從6300億日元提升到7200億日元,該預期成為索尼成立72年以來最高。

之所以說日本科技企業衰落是假象,在於它們雖然遭遇挫折,但實際上整體競爭力在全球範圍還是非常高的。一向以“技術為王”、“工匠精神”等著稱的日本科技企業,手中依然還掌握著佔據優勢的技術和相應的運營制度。

或許利潤可能會隨著經濟週期而變化,但是日本科技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卻可以讓它們穿越週期、打破低谷。而且從生產要素的角度看,日本科技企業除了擁有最頂尖的技術,還有最優惠的資金使用方式和最穩健的資產負債表。這些都是日本科技企業能夠重新崛起的關鍵因素,讓其能夠屹立不倒——夏普是個例。

當然,日本科技企業也面對著創新不足、終身僱傭制等帶來的問題和困擾。《日本經濟新聞》今年5月6日發佈報道稱,該媒體對141名20多歲至40多歲的日本年輕研究人員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約80%的受訪者認為日本的科技競爭力在下降。

不過,日本科技企業如果能穩固自身優勢去彌補短板,同時把握好時機,還是能夠繼續站在世界企業之林的。唱衰日本科技企業固然能讓人感覺很爽,但還是要正視它們有著較高的競爭力。

千萬別把豆包不當乾糧,更何況日本科技企業還是能“讓肚子有充實感”的“大饅頭”。與其自high式地嘲笑日本科技企業,我們腳踏實地的推進中國企業的快速進步才是王道。


科技新發現

因為評價這些東西的依據就是客觀數據。從2015 福布斯世界2000強世界的數據來看,日本與歐洲企業對比,日本佔據222家,英國佔據95家,法國佔據62家,德國佔據53家,也就是說日本的世界在世界2000強中所佔據的企業數比歐洲最發達的英法德三國的企業數總和還多。再看,日本企業有222個,結果虧損的只有12個。分別是:索尼/Sony,JX控股公司/JX Holdings,關西電力/Kansai Electric Power,中部電力/Chubu Electric Power,東京電力/Tokyo Electric Power,出光興產公司/Idemitsu Kosan,九州電力/Kyushu Electric Power,夏普/Sharp,科斯莫石油/Cosmo Oil,東燃通用石油公司/TonenGeneral Sekiyu,昭和殼牌石油公司/Showa Shell Sekiyu,北海道電力/Hokkaido Electric Power,其他211個日本企業全部盈利。日本盈利企業佔了百分之95以上。日本的東麗,發那科,安川電機,三菱UFJ銀行,電裝,豐田,本田,馬自達,日產,NTT,三井物產,三菱商事,武田製藥,三菱電機,新日鐵,資生堂,軟銀,丸紅商社,山琦馬紮克,歐姆龍,富士重工,三井住友金融集團,日立,瑞惠金融集團,佳能,伊藤忠商事,野村證券,普利司通,三菱重工,味之素,大金工業,京瓷,旭化成,村田製作所,安斯泰來,理光,久保田,小松製作所,立邦,TDK,三菱化學,花王等等200多個上了榜單的盈利企業(日本還有無數中小企業,支撐日本的經濟,科技)。再說下代表世界尖端科技的世界最大的芯片製造商Inter的供應商,A 半導體加工設備基本被日本,美國霸佔,看intel的最佳供應商就知道了。目前蝕刻設備精度最高的是日立。其實看看英特爾的最佳供應商就知道了,一塊CPU要製造出來需要N多東西。INTEL的牛逼,離不開其供應商,有些是獨家供應。其他廠商想買都買不成。比如東麗,帝人的炭纖維,超高精密儀器,數控機床,光柵刻畫機(這個最牛的也是日立,刻畫精度達到10000g/mm ),光刻機(ASML)等等,這些是美日嚴格限制出口的尖端科技哦!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無憂精英網

前不久中興事件給我們打了一隻“提醒針”,有很多人的看法是國內科技不行,然而也有人的觀點截然不同,將國產企業進行拔高,過於輕視海外企業,提出“日本企業已經衰落”的看法。



確實有曾經很輝煌的企業在走下坡路



液晶之父夏普,2016年,鴻海集團以3888億日元收購夏普三分之二的股份。夏普曾以平均1-2年生產1件獨創品的速度,創造了近80%產品均為世界首創的記錄。但是至06年後年年虧損,如圖在15年第一季度就虧損2.74億美元,甚至曾經在電視領域的霸主地位也被韓國企業反超。





東芝旗下閃存片部門是全球第二大NAND芯片生產商,東芝以20.27億美元排在第二,市場份額為19.8%。也就是說,東芝半導體至今仍是全球具有較大競爭力的廠商之一。

這兩年索尼的移動終端產品反響平平,JDI與夏普在OLED面板上競爭不過三星,尼康和佳能的相機銷量下降。但是這些都不能說明什麼,畢竟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能夠長盛不衰,所以不能片面的否定。

雖然有些企業有日落西山的跡象,但有的行業還是處於世界頂端的

汽車行業



歐洲是汽車的誕生地,美國工業化生產的發源地,而日本則是世界第一的汽車工業大國。2016年汽車出口市場的經濟活動超過了7000億美元,日本僅次於德國的1591億美元,以991億位居全球第二,市場份額13.2%。


索尼的攝像頭傳感器



在2014年時,索尼所佔的市場份額達到40.2%,如今更是超過50%。華為發佈的 P20 Pro 號稱4000萬像素,所採用的傳感器就是索尼的IMX600,同時基本上市面上所有的旗艦手機都採用索尼的傳感器,就連三星和蘋果也不例外。


工業機器人



日本從1970年開始發展,現在在機器人領域已經有較好的產業基礎,根據日本政府統計數據,截至2011年,日本的產業工業機器人在世界市場上的份額在50%~57%之間。日本品牌如FANUC、安川等,這些品牌活躍上海通用、長安汽車、東風汽車、格力等中國企業上。

還有日本的東芝的核電技術曾承辦美國的核電工程;隨處可見的日立的電梯、愛普生的打印機和照明。之所以說衰落是假象,在於雖然它們遭遇了些挫折,但是整體實力還是不可忽略,而且日本一直以“工匠精神”著稱 ,所以千萬別把豆包不當乾糧。


首席發言者

在有關日本科技是否落後了這個問題上,我發現很多人都存在一些錯覺。比如,日本科技落後是因為我國雄起了,或者日本科技落後直接證明我國技術水平已經比肩任何一個國家,但實際上,日本科技落後不假,但很大程度上是自己作的,跟我國技術水平提升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再則,很多人總是拿國內BAT去對比日本的幾個製造業巨頭,借市值說明,全球最強的企業都被中美包了,說明中國在高科技這方面已經不屑和日本比了。這實際上是強行拿互聯網公司和高精尖的製造業對標,本就不是一個類別的,怎麼就證明技術超越日本了呢?要比也應該是中國製造比日本製造。

在這點上,整體來說,中國製造確實已經朝著半導體、屏幕、攝像頭等更高端的方向努力,近幾年華為、紫光、京東方等公司也在穩步提升。可關鍵性技術依然不能突破日本的壁壘,很多核心零件的首選依然是日本。比如夏普、JDI(Japan Display)的液晶面板、松下的鋰離子電池、索尼的攝像頭、旭硝子的面板玻璃。

二級市場的估值很大程度上是看長遠發展,所以,如果真要對比現在的整體實力,從500強公司排名就可以簡單得出結論。日本的世界500強公司,包括松下,索尼,東芝,夏普,NEC,富士通,佳能,神戶制鋼,三菱化學,三井化學,信越化學,豐田,本田等等,而我國上榜的500強公司呢?大部分都是銀行啊房地產等等大型國企,當然這裡面有華為,但華為代表不了整個國家。

當然,日本製造業的輝煌已經過去,這是不爭的事實。一是現在全球經濟的關注點都在互聯網公司上,製造業怎麼可能比得過蘋果、阿里、亞馬遜這樣的明星公司。二是,日本製造業的神話正在消失,這些巨頭公司的發展狀況都不盡如人意,而且越來越多的製假負面,不斷衝擊日本製造以前的匠人之魂,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衰落。

總而言之,僅憑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就給日本製造業判“死刑”,還為時太早,同時僅憑日本製造陷入困境就得出中國技術強國的結論,也還高興得太早。


歪道道

日本科技企業衰落這個說法顯然不夠客觀和理性,至於是不是假象,那只是一種表述的方式而已,屬於修辭的範疇,跟實際情況並不一定完全貼切。

那麼真相是什麼呢?日本科技企業現在究竟是什麼狀態?

如果我們以創新能力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公司價值來衡量一個企業是否處於興盛時期,那麼最近10來年,日本科技企業的確有一種“退居二線”的樣子。蘋果公司成為市值最高的公司,是因為它創造了智能手機系統ios,並建立了生態圈閉環。三星崛起是因為它的工業設計,過去10年中一直在創新。騰訊和阿里的成功,是因為他們能通過中國十億級用戶的市場,成功開創出了自己的商業模式。而日本科技企業在這方面顯然相對不足。有意思的是,雖然有人就此說他們在衰落,但是幾乎沒有一家日本科技企業倒閉,同樣,雖然他們不復當年之勇,但日企的很多核心技術還是位於世界前列。比如索尼的相機模組、夏普的液晶屏、東芝的存儲技術等,中國遊客到日本旅遊時還是會去購買日本的馬桶蓋和電飯煲。憑藉著數十年的技術研發,在基礎行業中的核心技術方面建立了一定的技術壁壘。這也是這些日企衰而不倒的原因。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日本雖然錯過了近20年科技界的風口,但也沒有閒著。事實上日本一直致力於研發自己的“風口項目”——人形機器人。隨著人體構造學、人工智能AI等技術的一步步迭代,人形機器人技術日趨完善,日企始終走在人形機器人研發的前列。可以說,誰率先造出接近於真人動作和AI的機器人,並使之商業化,其創造的價值將不可估量。日本科技企業很可能會最先站在這個風口上。這就是我們說日本科技企業衰落只是一種表面現象,或者說暫時在某些領域落後,或者說人家本來就一直潛心於自己的領域而產生的現象。

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看該問題。在消費市場,這種趨勢確實有所顯現,不敢說敗局已定,但確實非常艱難;而在企業或者專業市場,日本製造的影響力並沒有衰減,反而在進一步擴大。比如在智能手機行業中,日本品牌的存在感並不薄弱,原因之一就是在各個手機新品發佈會上,索尼的圖像傳感器和電池、夏普和JDI 的屏幕等都會被作為有高端加成的賣點而被反覆提及。這種高端背書的背後,則隱藏著這些日本企業在專業領域的轉型。比如同為日本消費電子的門面,松下則在消費業務之外,憑藉著電池技術的優勢,與特斯拉展開合作,獨佔了特斯拉的電池供應。而且,在特斯拉一直虧損的時候,松下卻賺得盆滿缽滿。有網友驚歎特斯拉高度自動化電動車生產線,但很少有人知道,特斯拉只不過是買的豐田的二手生產線。

之所以說日本科技企業衰落是假象,在於它們雖然遭遇挫折,但實際上整體競爭力在全球範圍還是非常高的。一向以“技術為王”、“工匠精神”等著稱的日本科技企業,手中依然還掌握著佔據優勢的技術和相應的運營制度,他們似乎在臥薪嚐膽,並不懼怕放棄一些領域。


每日經濟新聞

日本企業衰落是不爭的,不是假象,確實是事實。

第一個是,這20年來,日本的產業鏈“掉鏈子”。

以索尼公司為例,1996年,索尼公司主打walkman,在隨身聽領域,所有的技術和標準都是索尼自己獨家壟斷。大到卡帶、CD、DVD、MD,小到耳機插孔,音頻接口,甚至音樂格式(CDDA,ATRAC)全部是索尼一個人提出來並強制推廣實施。walkman裡所有的主要元件均由索尼製造,比現在蘋果的自產率高很多。

再看看2016年,索尼公司主打的Xperia,在音樂手機領域,可以說索尼除了攝像頭以外啥都不會做,從操作系統,CPU,面板,通訊協議。。。一切都不是索尼的,一切受制於人。

這時候我們說“索尼掌握手機攝像頭核心技術”,“全世界的手機攝像頭都是索尼製造”,這種話,比比在20年前的walkman時代,現在的索尼何等淒涼。

第二個,日本20年來無法誕生一家有影響力的公司。

我看到回答裡面有人拿柯達和佳能比。到了數碼時代,美國柯達倒掉了,日本佳能繼續存活下來。用以說明日本沒有衰落。

這個例子很極端,畢竟每個國家都有大大小小倒掉的公司,也有大大小小成立的公司。中國這20年出現了阿里、騰訊、華為,美國出現了谷歌、FB,特斯拉,歐洲出現了ARM,ASML。。。至於日本。。。大家已經看出來了,日本的問題是,這20年來,只有公司倒掉,被收購,卻沒有一家新公司站起來。 故日本衰落不是偽命題,它就是實實在在的衰落。

只能說,20年前日本底子太好了,用1億人做到美國GDP的70%,英法德之和,中國的6倍,人均GDP裡西方七國第一,這是何等輝煌。現在的日本GDP只有美國1/4,中國1/3,人均GDP西方七國裡倒數第一,在沒有美元霸權不能剪羊毛的情況下,日本國債佔GDP比值比美國都狠2016年日本GDP還不如1996年的值,你說它不衰落鬼才信。


Magicocean60981045


所以說日本科技企業衰落其實是一種假象。


創業家

赫赫有名的雁陣理論恰恰是日本人提出的。舉個例子,日本生產電視機時,把收音機傳到韓國臺灣。日本生產電腦時,把電視機生產轉給韓國臺灣,韓國臺灣把收音機生產轉到廣東。再後來,日本生產核心元器件,把焊接組裝統統轉移。這就是落後地區的進步,多是來自於先進地區的淘汰產能和技術。

現在,隨著中國大陸消費能力的提升,全球同步發售走入群眾生活,讓人覺得外國的月亮不那麼圓了。進而,隨著一些成就的不斷出現,個別人膨脹起來。

中國的進步舉世矚目,成就非凡,但這不等於別人沒有任何進步。因此要保持冷靜,保持警惕,保持平常心態。

真正控制技術的是資本,不是科學家。而日本的資本,依舊強大。


吉用時代

是不是衰落假象不清楚,但是一點可以定未來:軍事技術爭霸,第一集體只有中美,俄羅斯和歐洲集體落入第二梯隊是事實。

軍事技術影響未來民用科技是必然,現在理論界給出的新材料,智能機械人等五大領域,必然是集全產業門類,資源,人才,市場與一身才能玩得起。

軍事技術宇航技術為先導是絕對的必不可少的,沒有這些,衰落只是遲早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