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有什么不同?

瑞瑞说历史

大家好,我是不能创造历史,但可以搬运历史的——瑞说文史。

在古代的宗亲制度的情况下,每个人对自己的亲属都有着莫大的信任与眷顾,皇帝也不例外。自西周开始,各朝都对皇帝的宗室子弟进行一定的分封,好点的,会作为镇守边疆的将军,协助皇帝抵御外敌,一般的可能被任命为地方行政长官,治理一方,最差的也能有个爵位,有田有地,做个富家翁。

有些皇亲国戚可能会感谢皇恩,恪尽职守维护他们家族的江山。更有的,在皇朝衰落时,尽心辅佐皇帝,保卫自己的江山。但是,有的亲王就不那么想了,凭啥咱俩都是皇子,你当皇上,我去不能当。于是他们就造反称帝。历史上亲王造反的例子举不胜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西汉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

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故又称七王之乱。由于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制,诸侯国的权利很大。汉景帝时期,为了抑制诸侯国的实力,大臣晁错上书“削藩令”意在削弱诸侯国的实力,于是汉景帝下令收回诸王的封地。但是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联合其他几王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造反。刚开始,景帝杀了晁错以求诸王退兵,但是七王依然继续进攻。于是汉景帝下定决心平定叛乱。以周亚夫为大将率军二十万前去平定叛乱。经过两个月的时间,楚王吴王兵败自杀叛乱被平定。其他诸侯王乖乖的遵从“削藩令”,西汉得以加强中央集权。国力昌盛,为后期武帝出兵匈奴打下基础。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从元康元年(291年)起至光熙元年(306年),共持续16年。首先是楚王夺权杀了汝南王,尔后楚王又被贾氏假传圣旨所杀,。赵王又带兵进京杀了贾氏自封相国,于是淮南王又起兵讨伐赵王。。淮南王失败后,河间王,长沙王,成都王又起兵攻击赵王,后来东海王有参与进来。最后东海王取得大权,但西晋已经国力大退,最终被少数民族政权所灭

为什么同样是亲王反叛,西汉能平定叛乱尔后国力昌盛呢,而西晋却因为“八王之乱”而国力大衰,最终灭亡呢,那咱们今天就从各个方面分析下。

首先叛乱的诸侯王实力不同

西汉的“七国之乱”叛乱主要以吴国楚国为主,其他几位亲王并没有多少兵力,就算是吴王也不过是一个郡的封地,总体实力并不强。而反观西晋的几位亲王,就不一样了西晋在夺得曹魏政权后,大肆分封诸侯王,并且给予了诸侯王军事财政等各种自治权力,诸侯王有着自己的行政体系和军事财政大权。俨然像一个较小的皇帝。类似于战国时期的诸侯。而且西汉有着正经的中央政府,汉景帝又是为不错的皇帝,能组织起力量平定烦乱。西晋时的晋愍帝是个傻子,诸侯王直接打进京城控制皇帝。都是一个亲王在京城控制皇帝,其他亲王起兵攻击,然后功劳最大的君王执掌大权,但稍有不慎就会惹得其它亲王攻击,所以就这么周而复始的战乱。一直到最后的东海王司马越,为了满足各亲王的利益便联合几个亲王直接把西晋给分了,最终被少数民族灭亡。

战争破坏力不同

由于西汉的叛乱国实力不强,战争就在那小部分地区,而且时间只有两个月。反观西晋的几位王爷把战火烧遍了大半个西晋,围绕京城都打了好几次。

而且从元康元年(291年)楚王司马玮带兵入京到光熙元年(306年)东海王司马越分晋。共16年。这16年整个西晋都在打仗,所以到最后,西晋只剩个空壳子。最终灭亡、


外患不同

景帝年间由于和亲政策以及对匈奴贸易的来往,匈奴和西汉基本上处于和平。其他少数民族都臣服于西汉,所以当时西汉可以全力对付叛乱。甚至是拿叛乱练兵。但是西晋时期,民族矛盾依然很重,从北方迁徙到华北少数民族收到西晋统治者的压迫。各地的战争更使得少数民族充当士兵。于是一些少数民族趁机拥兵自重,最后,虽然东海王司马越取得了大权,却要与少数民族政权以及各地的豪强斗争。所以西晋被当时匈奴建立的汉国灭掉

所以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两次叛乱还是有着诸多不同的。“七国之乱”就是简单的亲王叛乱,平定后可以加强中央集权。而西晋的“八王之乱”有点像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所以他们的战争就是从内部消弱西晋的力量。最终西晋被少数民族灭亡。


瑞瑞说历史

先说说这两场叛乱发生的背景,我们会对它们有更深入的了解,七国之乱的发生,始于高祖刘邦实行的分封制,到了汉景帝时,汉室藩王对皇权的威胁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势头,他非常宠信晁错,晁错也晓得“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对景帝极为忠心,甘当削藩的急先锋,削去了四个藩王的封地,他动了不该动的吴王刘濞,这位藩王是当时诸藩中实力最强大的,很快,他牵头发动叛乱,借口清君侧,朝中大臣纷纷请愿杀了晁错,特别是以前担任吴国丞相的袁盎,跟他是死对头,当时的景帝太天真,听信了袁盎的话,认为杀了晁错诸侯就会退兵,其实诸侯避免被削藩的路子只有一个,就是推翻皇室。结果七个诸侯王仅仅坚持七个月就被景帝派来的周亚夫给收拾

了。八王之乱的发生,是由晋朝司马炎一手造成的,他吸取的是魏国被司马氏架空的经验,大封司马诸王作为屏藩,但是又宠信外戚,在立储问题上,犯了致命的错误,为了让自己这一系传承下去,否定了呼声很高的弟弟司马攸,坚持立自己痴傻的儿子司马衷,为的是让他的孙子司马遹即位,在司马炎死第二年后,皇后贾南风为了把持朝政,使用了借刀杀人的计谋,除掉了杨骏家族、司马亮、卫獾、司马玮,这次变乱只进行了三个月,八年后的政治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诸王借口替太子报仇为名,冲入宫中,杀死了贾后,执掌朝政,为了争权夺利,诸王自相残杀,在其中有胡人的参与,最后终结在司马越的手中。

这两次叛乱,前者没有对汉朝造成多大的危害,后者直接导致了汉族经历“五胡乱华”的浩劫,它们不同点如以下:

首先,虽然都是藩王叛乱,汉景帝算是位名君,又有贤臣良将辅助,使得他能上下一心,共同抗敌,而西晋司马衷由于能力的问题,受外戚和藩王玩弄在鼓掌之中,在其中起不到任何作用。

其次,前者只持续了七个月时间,而后者,前后持续了十六年的时间,对国家的损害远远超过前者,我们都知道晋朝结束了三国时期,三国造成了汉朝人口的锐减,到司马炎死时,人口远远还没有恢复到战前,到了八王之乱这折腾,让本来的人口更加减少,在胡人的对抗中不再具有人口优势,胡人可以轻易的攻城略地,汉人只有忍让和躲避。

最后,七国之乱的结果使得汉朝加强了君主中央集权,在国家大事中起到了主导的地位,藩王从此不敢轻易叛乱,后者最后虽然由司马越终结,但是他大杀臣子极不得人心,导致他所率的主力大军轻易被石勒消灭掉,国势日渐衰弱,皇帝司马炽、司马邺先后被俘,西晋灭亡,虽然后来东渡建立东晋,但是仍然改不了由权臣操纵的事实。


好风好梦好歌好地方

大家好,我是戴你看历史,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事件的始末。

七国之乱

汉初的王国有同姓与异姓之别,问题的解决方式也有所不同。

首先是异姓王国的问题。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为了笼络人心,争取支持,接受张良的建议,开始分封功臣名将。这些异姓王有自己统辖的区域和军队,手握重兵,占据广大地盘,对西汉中央政权构成严重威胁,也妨碍了西汉政权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刘邦在称帝后第二年起,即着手铲除异姓王。在消灭异姓王后,为加强中央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又将自己的一些子侄分封到一些地域为王,称为同姓王,

同时规定,同姓诸侯王国的重要官吏由朝廷委任。到刘邦去世时,已建立了九个同姓王国。

同姓王虽与皇朝有着紧密的血缘联系,且受中央节制,但仍具有很大的独立性。文帝时,同姓诸王的势力日益膨胀,甚至“出入拟于天子”“不听天子诏”,试图举兵夺位。景帝时,所有诸侯王国的地盘加起来竟相当于西汉统治地区的一半。诸侯王拥有重兵,在管辖的地盘内自行任免官吏、征收赋税、铸造钱币与朝廷分庭抗礼,极大地削弱了中央朝廷的权力

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景帝采纳了御史大夫晁错的的“削藩”建议,开始剥夺诸侯王的封地,划归中央直接管据。吴、楚等七个诸侯王以此为由,打出“诛晁错,以清君侧”的旗号,发动叛乱。景帝被迫杀晁错,派人劝吴王退兵。吴王不仅不退兵,反而扬言他已为东帝。后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军平叛,吴王刘濞兵败被杀。七国之乱仅三个月就被平定。

吴楚“七国之乱”被平定后,汉景帝将王国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使中央权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

八王之乱

晋武帝司马炎代魏后,认为曹魏失权是因为没有强大的宗室拱卫中央皇室。鉴于宗族无力勤王,在尚未统一全国(265年)时,就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27个同姓王,以郡建国。这些诸侯王不仅有俸禄,而且大量参与政治、参与军事统率和指挥,他们以将军、刺史、都督等身份出镇地方,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既有了行政权力,又有了数量可观的车队。如此一来,诸侯王对权力中心、西晋的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由于给予诸侯的权力过大,中央无力制衡请侯的军队,尤其是晋惠帝即位后,皇帝昏庸白痴,导致朝延内派系倾轧。结果各个派

系纷纷拉拢拢势力强大的宗室诸侯王,而各个诸侯王之间又貌合神离、同床异梦,终于酿成了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期间,诸侯宗室之间相互混战,势力此消彼长,晋惠帝变成了愧儡,任其他宗室摆布。东海王同马越最終在八王之乱中得胜,掌握中央政权。八王之乱历时16年,使北方地区战火连天,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生灵涂炭,西晋从此衰落。西晋北方边地少数民族趁机起兵,逐逐鹿中原,并由此开始了中原地区大规模的胡汉移民狂潮。西晋最终在内外交困中灭亡。


不同之处:

1、分封的背景不一样。汉处分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西晋分封是为了拱卫王室。

2、叛乱的原因不一样。“七王之乱”是中央“削藩”,导致反抗。“八王之乱”是因为晋惠帝昏庸无能,中央控制力下降,诸侯王争夺中央政权。

3、诸侯王拥有权利大小不一。西汉“七王之乱”,主要是吴、楚王势力强大,其他王附和。“八王之乱”各个王都有权利都比较大,有军政大权,相互争夺中央政权。

4、持续时间不一样。“七王之乱”历时三个月被评定,“八王之乱”

5、影响不一样。吴楚“七国之乱”三个月被平定后,汉景帝将王国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使中央权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西汉诸侯王到汉武帝时期才真正解决。

“八王之乱”历时16年,使北方地区战火连天,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生灵涂炭,西晋从此衰落。西晋北方边地少数民族趁机起兵反晋,建立政权,并由此开始了中原地区大规模的胡汉移民高潮,西晋最终在内外交困中灭亡。

喜欢的话,可以相互交流。


戴你看历史

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都是大一统王朝实行分封制引发王室叛乱的著名历史事件。二者有何不同?我们来逐一探讨。

七国之乱发生在汉景帝时期,并由汉景帝和名将周亚夫等人平定,七国之乱的根源在于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的平定为汉朝解决王国问题奠定了基础,经汉武帝推恩令彻底解决。

八王之乱发生在晋惠帝时期,八王互相残杀,并最终招致五胡乱华这一华夏民族的深重灾难。八王之乱的根源在于西晋的诸王典兵制和外戚后宫乱政以及晋武帝的继承人问题。白痴皇帝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一手挑起这场王室争斗。

七国之乱,七国是齐心的,对抗中央;而八王之乱,局势混乱,八王自相残杀,没有一个赢家。七国之乱声势浩大,但很快被中央政府镇压;八王之乱持续时间长,对中央政府的破坏更大,并给内迁的少数民族以可乘之机,并酿就了五胡乱华的凄惨历史。


生说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权力的地方就有争斗。

七国之乱是西汉景帝时期一场大规模内乱,八王之乱是西晋惠帝时一场大规模内乱。中国历代王朝有一个潜在定式,第一代君王雄才大略,对在温室里成长的第二代、第三代君王,能否驾驭帝国航母,乃是巨大考验,这一时期往往成为内乱爆发的高危时期。七国之乱与八王之乱,便是帝国高危时期的两场大动荡。

历史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这两场内乱,在许多方面有很大不同。

首先,内乱触发因素不同。

七国之乱的触发因素,是朝廷欲削弱地方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削藩主张,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的封地,引发地方诸侯大反弹。吴王刘濞联合楚、赵、济南、淄川、胶西、胶东诸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

八王之乱则相反,晋惠帝是著名的弱智皇帝,注定皇权旁落,各路地方诸侯粉墨登场,为把控朝廷、独揽大权而斗得血流成河。卷入内乱的并不止八个诸侯王,八王只是罗列其中较重要几人而已。

其次,规模与持续时间不同。

无论在内乱的规模与持续时间,八王之乱都要远远超过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兴起时声势浩大,仅叛乱的吴国便动员了三十万大军。然而雷声大雨点下,战争并未波及至全国,叛乱主谋吴王刘濞仅三个月便败亡,其余叛乱者都未能坚持一年。这个结果并不意外,文景之治不仅令中央政府得到广大百姓的支持,也有足够的力量对付叛乱者。当然,七国之乱能如此迅速被扑灭,与周亚夫指挥有方是分不开的。

反观八王之乱,朝廷暗弱无力自不必说,整个社会风气也十分败坏,拜金主义横行,攀比成风,贪婪的人心加剧动乱的蔓延。特别要命的是,晋武帝留下一个制度,令西晋帝国陷入万劫不复之中。这个制度,就是诸侯王执掌兵权。

自从七国之乱后,汉魏对诸侯王都很防患,诸侯领地小,而且基本上不担任军政要职。然而晋武帝却十分相信亲情的力量,他不仅广封诸侯王,而且这些诸侯王往往都督一州或数州诸军事。如此一来,全国几乎所有的武装力量,都控制在诸侯王手中。这些诸侯王都是司马宗室,不仅有名分,还有武力,一言不合,就带着人马杀出去了。八王之乱之所以一波复一波,原因正是因为诸侯王都有兵权,没杀到最后一个胜者,战争就不会结束。八王之乱从司马亮之死算起,前后十五年,其中最动荡是公元300至306年这七年,西晋帝国血流成河,基本毁了。

再次,动乱对国家的影响不同。

七国之乱以朝廷的胜利而告终,从此地方诸侯无力与中央抗衡,帝国中央集权制加强。到了汉武帝时代,采取比较温和的推恩令,继续削藩事业,诸侯制虽然存在,只是象征的摆设罢了。因此,七国之乱后,西汉进入一个长期稳定的发展时期。

八王之乱则相反。八国之乱产生两大后果:其一,晋室中央政权一蹶不振。在中国历史上,晋是皇帝权力最小的一个王朝,八王之乱开启了地方对抗、操纵中央之先河,这一传统在西晋灭亡后,也没有消失,东晋开国后,仍然未能改变这一事实。其二,八王之乱不仅导致晋室衰策,亦是华夏族兴衰之转折,五胡乘势而起,将华夏之势力压迫于长江以南,进而长期据有中原,开启中国长达三百年的大分裂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