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看民国报业选秀,四大坤旦中有一半与济南有缘

往事|看民国报业选秀,四大坤旦中有一半与济南有缘

《北洋画报》创刊于1926年7月7日,当时在中国传媒界被称为“北方巨擘”,创办人是冯武越,为当时中国银行总裁冯耿光之子,曾留学法国,能文、能书、能画,担任过张学良的法文秘书。

往事|看民国报业选秀,四大坤旦中有一半与济南有缘

《北洋画报》和它的创办人冯武越

《北洋画报》内容包括时事、社会活动、人物、戏剧、电影、风景名胜及书画等,以照片为主,兼有文字,其宗旨在于“传播时事、提倡艺术、灌输知识”;副刊专载长篇小说、笔记、名画、漫画等。刊期初为周刊,继改为三日刊,最后为隔日刊。

《北洋画报》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是在《北洋画报》的报头之下,每一期都刊登一幅人物肖像,如名媛闺秀、戏剧电影名流、学校女高才生、交际花、美女以及军政界名人。

往事|看民国报业选秀,四大坤旦中有一半与济南有缘

翻开穿越岁月时光的《北洋画报》,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生活的众生百态鲜活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军阀、政要、富绅、名伶、贵妇、名媛,照片、图片、书画、诗文,南北东西、中国外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古迹、风土名胜、文体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形式轻松活泼,原汁原味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尚。

当时的社会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都能在其中找到图文线索,如溥仪出走津门、陆小曼与徐志摩成婚、鲁迅在北平师范大学演讲等。

《北洋画报》问世后,立即成为天津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热销画报,当时在山东的济南、青岛、烟台等城市,《北洋画报》拥有众多的读者。

往事|看民国报业选秀,四大坤旦中有一半与济南有缘

1930年春,《北洋画报》为纪念戏剧专刊出版百期,举办了一个由社会各界投票选举京剧四大女伶皇后(俗称“四大坤旦”)的活动。

当时,《北洋画报》上印有选票,选举人可将选票剪下,写上候选人姓名,投入各戏院门前设置的投票箱。经过三个多月,于当年6月21日在《北洋画报》488期上公布了选举结果:以得票多寡为序,首名为胡碧兰(25534票),次名为孟丽君(21767票),再次为雪艳琴(20809票)与章遏云(19131票)。

鲜为人知的是,在京剧四大女伶皇后当选者中,与济南有着不解之缘的就占两位,分别是孟丽君和雪艳琴。

孟丽君,1911年生人,1926年15岁时即于南京挑班演出,极受赞誉。1927年北上来京,居住于宣武区棉花头条。她青衣、花旦、刀马旦皆精,能演梅派的《嫦娥奔月》、《廉锦枫》等,尚派的《秦良玉》,荀派的《盘丝洞》、《英杰烈》,并能兼演小生戏《水淹下邳》、《白门楼》等,尤其《花木兰》、《再生缘》(即《孟丽君》,又名《华丽缘》)中女扮男装极见光彩。

往事|看民国报业选秀,四大坤旦中有一半与济南有缘

她在北京“城南游艺园”日夜演出,有时一个月内竟演出40多场。 孟丽君演《孟丽君》红遍京、津、沪等地,声誉日显。1930年当选四大女伶皇后之时,年仅19岁。曾与言菊朋、雷喜福、安舒元、唐韵笙、梁一鸣等合作演出。

解放后以演小生戏为主。1950年她作为华东区代表,参加了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上世纪50年代任济南市“大众京剧团”副团长,1963年调山东省戏曲学校任副校长。

往事|看民国报业选秀,四大坤旦中有一半与济南有缘

上世纪五十年代与小毛建秋同台演出《红楼梦》

1949年7月2日至19日,孟丽君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参加全国第一届文代会时,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握着她的手笑道:“孟丽君,好名字,孟丽君演孟丽君,希望你更多地演戏、演好戏。”周总 理的音容笑貌,始终印在她的脑海中。

1976年,孟丽君得知周总理逝世的消息后悲痛欲绝,数日不能安眠,从而引发了脑血栓症,导致半身不遂卧床不起。这位多才多艺勇于开拓奋进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和戏曲教育家,198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她曾任全国剧协理事、山东省剧协副主席、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91年10月1日因病故于济南,享年80岁。

雪艳琴(1906-1986),原名黄咏霓,祖籍济南市,中国京剧第一代女演员。8岁入梨园,18岁自己组织戏班,挂头牌领衔主演,后与京剧老生杨宝忠、武生周瑞安等合组“成庆社”,开创男女演员合演班之先河。

往事|看民国报业选秀,四大坤旦中有一半与济南有缘

1933年,雪艳琴参与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实景有声电影《四郎探母》,谭富英演杨四郎,雪艳琴演铁镜公主。上世纪30年代,雪艳琴曾率领“成庆社”戏班来济南,在北洋大戏院唱戏。

雪艳琴艺术生涯70余载,曾有两度告别舞台。

往事|看民国报业选秀,四大坤旦中有一半与济南有缘

上世纪50年代以前,雪艳琴隐居兰州,直到1951年天兰铁路通车时,为庆祝盛典,雪艳琴才重施粉墨,再现舞台。解放后,经梅兰芳推荐进入了中国京剧院。

1958年,雪艳琴和李少春、杜近芳合演了现代京剧《白毛女》,剧中她突破京剧行当限制,饰演黄母,为旦行艺术的开拓作出新尝试。1960年,雪艳琴受聘任教中国戏曲学校。这次是为了培养京剧艺术新苗,再次告别舞台。从此,她专心从事教育事业,直到生命最后一息。

上世纪30年代,《北洋画报》对山东济南、青岛、烟台等主要城市的报道以图片为主,偶有游记形式的文字报道。 趵突泉作为济南市的胜景之一,一直为世人所瞩目。

在1932年11月5日出版的《北洋画报》第853期上,刊登了署名为笔公撰写的《再度南游杂记·烟台一瞥》一文,文中作者对烟台这座城市街道的卫生整洁、特产苹果、商铺经营等作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往事|看民国报业选秀,四大坤旦中有一半与济南有缘

《北洋画报》对青岛的报道视野广泛,1932年11月8日出版的《北洋画报》第854期上,用图片新闻的形式报道了青岛市举办救济灾区游艺大会扎制的灯牌。

1932年12月7日出版的《北洋画报》上,刊登了航拍的青岛著名景点小青岛的全景照片。1933年2月7日出版的《北洋画报》第891期上,用图片向广大读者展现了春雪中美丽的青岛海滨景色。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7月29日,《北洋画报》因财力不支停刊。从创刊至停刊,先后出版共计1587期,总信息条目47000余条,为北方画报中刊行最长、出版期数最多的画报。《北洋画报》是中国现代历史的一扇窗口,让我们回眸和感知许多过往云烟。

往事|看民国报业选秀,四大坤旦中有一半与济南有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