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筆談127:趙恆優柔丟靈州,李繼遷虎口拔牙為兒孫建西夏奠基

本號(紀巖松)打算以連載的形式,從大宋的人和事入手,以史料為基礎,用通俗語言、清晰邏輯再現北宋100多年政權的跌宕起伏,姑且起名《宋史筆談:北宋王朝盛世夢》。此為第127篇。


趙恆第一次親征結束、四川兵變剛告一個段落,他開始有精力考慮西北了。

靈州是捨棄還是留守

此前已被任命為涇、原、儀、渭、邠、寧、環、慶、鄜、延、保安、鎮戎、清遠等州軍安撫經略使的張齊賢提出了三個建議。

張齊賢這管的地盤夠寬,基本把李繼遷包圍了;這職位也夠新鮮,是趙恆新創的。他盡忠職守,所提三個建議茲事體大。

第一,從江淮、荊湖募兵八萬戍邊西北。

趙恆說,不準!因為這會動搖人心、南方兵也適應北方。

第二,好好利用吐蕃等勢力。

趙恆說,准許!他綜合考慮,將西涼府(今甘肅武威市)六穀都的首領

潘羅支封為鹽州防禦使兼靈州西面都巡檢使,並下詔:吐蕃各部落如有能攻破李繼遷的,授予節度使,賜銀、彩、茶六萬;舉族來附的,給田給房!

但李繼遷來了個針鋒相對。他在赤沙川、駱駝口兩地開設貿易市場,從者雲集。

宋史筆談127:趙恆優柔丟靈州,李繼遷虎口拔牙為兒孫建西夏奠基

第三,放棄靈州。

實際上,這在朝野已經是討論幾年的老話題了。

幾年前,田錫就主張放棄靈州,因為每次運送過去的糧草途中都損耗大部分,丁夫也成了流民,保有靈州是勞民傷財。參知政事李至也認為要“螫手斷腕”,捨棄靈州

這兩人,一個是有名的直臣、文人,一個是參知政事、皇帝老師,影響非同尋常,所以朝廷主流意見就是放棄靈州。

唯一持反對意見的是秘書丞何亮。他認為放棄靈州便宜了李繼遷,而且將會使西部吐蕃與黨項合二為一,宋朝則將喪失產馬之地。所以,他建議,不僅不能放棄靈州,相反還要在西北地區多築城,多建據點

宋史筆談127:趙恆優柔丟靈州,李繼遷虎口拔牙為兒孫建西夏奠基

為什麼所有事情都會有爭論呢?優柔寡斷的趙恆實在無法決策,這種論爭也就沒有最終結果,只能擱置

直到靈州糧草再次被劫、清遠軍喪失,這種尖銳論爭再次掀起。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張齊賢建議捨棄靈州。朝中附和他的大有人在,宰相李沆認為,只要李繼遷不死,靈州終歸會喪失,不如派人將靈州軍民遷移回來,留座空城;知制誥楊億認為“存之有大害,棄之有大利”

對立方則認為靈州是必爭之地,如果捨棄,那邊界地盤也將會被逐步蠶食。但持有這種觀點的僅有陝西轉運使劉綜及鄭文寶。

也就是說,朝廷主流意見仍是捨棄靈州,反對者要麼官小,要麼是純粹是為名聲

趙恆左右為難。李繼遷對靈州是志在必得,重臣們都是妥協派,聽從他們的吧,又對不起自己良心,怎能喪失祖宗基業?守吧,就得解決糧草運輸問題

吐蕃倒逼守靈州

正舉棋不定時,李繼和(李繼隆弟弟)上奏稱,吐蕃潘羅支已經整軍待發,就等朝廷一起出兵了。

趙恆再無猶豫。人家吐蕃都出兵了,自己失去了清遠軍這麼多領土,還怎麼好意思落在人後?

他下詔:召回並流放楊瓊;調鎮、定、高陽關副都部署兼鎮州都部署王超為西面行營都部署(北邊就由桑贊代替王超);邠、寧、靈、環、慶等州副都部署張凝輔助,秦翰為鈐轄,劉綜及鄭文寶為隨軍轉運使,領步騎六萬援助靈州。

王超、張凝大軍浩浩蕩蕩殺向西北。

1002年正月初一,張凝從白豹鎮(今陝西延安市吳起縣境內)領兵跨過邊境,焚帳二百餘,斬首五千級,降九百餘人,所獲頗豐。一切看似順利。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一切似乎靜止了。

直到三月,李繼遷圍攻靈州已經兩個月。知州裴濟在城內糧餉斷絕的情況下,苦心孤詣獨立支撐了兩個月。眼見不行了,裴濟刺破手指,在奏疏上染上鮮血,乞求救援。

宋史筆談127:趙恆優柔丟靈州,李繼遷虎口拔牙為兒孫建西夏奠基

王超大軍呢?有說被李繼遷派的人阻攔了,只有一部人馬從白豹鎮出發。具體怎麼樣,誰也不知道。

清楚明白的是,整整三個月,六萬大軍逗留中途,只有一小部人馬前往救援。就在這部人馬還沒到達靈州時,靈州已經陷沒,裴濟壯烈殉國!

宋史筆談127:趙恆優柔丟靈州,李繼遷虎口拔牙為兒孫建西夏奠基

李繼遷將大本營遷往靈州,並改名為西平府。他多年奮鬥,終於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而此時仍在環洲的王超,還不相信事實,派出鄭文寶單人單騎喬裝打扮,冒雪打探消息,方才得知實情。於是上奏班師。匆忙之下,趙恆只能命令王超、石普、秦翰、李繼和等人各自戍邊,以防李繼遷繼續擴展地盤。

至於王超、張凝等人的責任,趙恆照例選擇性地遺忘了

割據政權的形成

靈州失陷,使得西北邊疆形勢迅速嚴峻起來。想想也是,李繼遷以前只是打游擊戰;現在不僅佔了五州,還取下了靈州及周圍領土,一個割據政權開始形成了。

趙恆著急了。他開始採取新計策,一方面徵兵擴軍、壘牆築城,採取防守態勢;另一方面,繼續招攬其他少數民族部落,發動他們攻擊李繼遷。

所以,李繼遷與趙恆的爭鬥就是兩方面,要麼攻城奪地,要麼降服少數民族部落。

1002年

六月,李繼遷趁勢圍攻麟州。由於麟、府、濁輪部署曹璨的堅守,李繼遷敗走

九月,大旱缺糧,李繼遷又前往麟州、濁輪、府州劫掠了一番,所獲不少;

十月,李繼遷派人利誘潘羅支,意圖從西涼(今甘肅武威市)招兵買馬。

在他看來,這些少數民族都只要威逼利誘,沒有不聽話的。這回他卻失算了。

潘羅支可不是一般人,他是意志堅定、極有氣節的一個人,正所謂: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

宋史筆談127:趙恆優柔丟靈州,李繼遷虎口拔牙為兒孫建西夏奠基

之前李繼遷得罪了他,是他自己主動聯絡李繼和,後來又多次催促朝廷發兵圍剿李繼遷。

現在李繼遷給他好處,要和他合作了。他的態度依然是視之如仇寇,將李繼遷派去的人殺了一個、抓了一個,然後上報朝廷並進貢馬匹。

但李繼遷並不氣餒,或者說他並不把潘羅支放在心上。

1003年正月,李繼遷更進一步,建都西平府。這就是西夏建都的肇始。

妥協退讓換和平

看著李繼遷越來越強,而前方將士束手無策、無人用命,趙恆煩透了,心急如焚。

皇帝位置不好坐。原本自己只想做太平年間的一個太平王爺,安安穩穩過日子;卻不料坐上了炙手可熱的皇帝寶座。大家都以為這是寶座,卻不知道如坐針氈。

宋史筆談127:趙恆優柔丟靈州,李繼遷虎口拔牙為兒孫建西夏奠基

他煩透了無休止的戰爭,煩透了左突右攻的戰報,煩透了四面漏風的帝國大廈。在重壓面前,在契丹及党項兩面用兵的擔憂下,趙恆退縮了。

他決定妥協,以地盤換和平。他手中的籌碼是綏、宥諸州

前面李繼遷雖然被授予了定難軍節度使,但他太心急、太心大了,連綏、宥諸州都還沒有真正交接,就開始到處劫掠。所以,此時綏、宥諸州仍然是趙恆手中的籌碼。

趙恆派出張崇貴、王涉前往議和談判。

他這個舉措造成了兩個後果。

一個是原本臣服於朝廷的一些少數民族部落,開始競相依附李繼遷,西北徹底脫離朝廷羈絆了

第二,李繼遷開始得意忘形了。

李繼遷把趙恆的禮物全部笑納。

至此,他擁有了夏、綏、銀、宥、靜、靈等州及周邊領土,基業遠超祖先了

睡夢裡他都會笑出來。而這,終將葬送這一代梟雄的命運。

李繼遷撕毀和議,故態萌發

1003年,李繼遷遷都西平府、從趙恆手中得到大塊地盤、個人威望與日俱增,顯得志得意滿。但老天不幫忙,這年是個大旱之年。

為解決饑荒問題,他四處進攻劫掠,先後謀取過環、慶、麟州,可惜都失敗了;他也嘗試過將銀、夏、宥三州的饑民遷往河外五城,又弄得民怨沸騰。

在這種態勢下,李繼遷基本已經是天怒人怨,極易攻取了。但趙恆哪還有這心思?

李繼遷正是看準了趙恆的心思,才更加肆無忌憚。這一得意忘形,他便忽略了真正的對手——潘羅支。

潘羅支派人前往聯絡宋軍,再次要求朝廷發兵圍剿李繼遷。

結果鬧了個烏龍。宋軍見潘羅支的使者沒有正式文牒,以為事情有假,正準備將使者押送部署司衙門好好審問,使者中途墜馬,死了。

李繼遷聽說後,沒有怨恨,沒有惱怒,反而認為潘羅支對自己有誤解,所以才會屢次拒絕自己的好意。

這次,他告訴潘羅支,說,我已經和朝廷和解了,咱們就不是外人了,咱倆結好,可否?

宋史筆談127:趙恆優柔丟靈州,李繼遷虎口拔牙為兒孫建西夏奠基

對李繼遷的再次表白,潘羅支覺得這是鬼話。他上報朝廷,說,我已準備六萬騎兵,趕緊發兵吧,咱們一起收復靈州!

對潘羅支的深情款款,趙恆思慮再三,給出的答案仍是不出兵。但封了個朔方節度使兼靈州四面都巡檢使的官職來穩住他。

可惜的是,潘羅支的使者在返回途中,被李繼遷劫了個精光。潘羅支與趙恆暗通款曲的證物一一擺在李繼遷面前。

李繼遷這才火了,我給你的好意,你不接受,難道非得要我霸王硬上弓嗎?

這年十月,已經沒有地方可以再劫掠的李繼遷,見潘羅支如此不通情理,終於集結重兵來硬的了。

他放出風聲說要攻打環洲,實際上卻悄悄地渡過黃河、越過賀蘭山,偷襲了西涼府,殺掉知府丁惟清,並將西涼府改名為西涼州。

潘羅支見勢不妙,趕緊投降。李繼遷欣然接受,你終於屈服了吧?

這時,他的頭號功臣張浦提出異議,說,潘羅支如此倔強一個人,怎麼會一戰未打就投降呢?這肯定有詐,不如趁他尚未準備妥當,一舉將他擒拿,就此降服吐蕃。

宋史筆談127:趙恆優柔丟靈州,李繼遷虎口拔牙為兒孫建西夏奠基

李繼遷難得第一次沒有聽張浦的話。他說,我攻下西涼,大勢已成,他屈服於我,怎麼能說是詐降呢?況且殺降不祥,你別傷了他的心,這樣吧,你先回西平府,我自己在這好好安撫他們。

張浦很失落,李繼遷不再聽他的了,不由得怏怏而回。

想想也是,此時的李繼遷達到了人生的光輝頂點。他以靈州為中心,東西各有領土,財力劇增,兵強馬壯,實力遠超祖先。

他志得意滿。他意氣奮發。他環顧四周,已無敵手。趙光義,你沒能把我怎麼樣;趙恆,你更加不是我對手;潘羅支,你不是不服氣嗎,我就奪了你的西涼府,你又能怎樣?

休整過後,得意忘形的李繼遷滿載著俘獲物資,從西涼返回西平府。途中,在石門川,他中了伏擊。

宋史筆談127:趙恆優柔丟靈州,李繼遷虎口拔牙為兒孫建西夏奠基

設伏的是鎮戎軍知軍曹瑋(曹彬兒子)的部隊。

李繼遷根本沒有料到這一招,所以只能丟棄俘獲,往回逃到西涼。

然而,這次失利根本沒有引起他的重視和戒備。他在西涼繼續心安理得地待著。

結果,潘羅支抓住機會,真的像張浦預料那樣,進行反擊了。潘羅支聯合其他部落,集兵數萬,殺向李繼遷

李繼遷大敗,被箭重傷,倉促逃往西平府

1004年正月初二,這個一代梟雄才剛到靈州界,就走到了人生的盡頭,時年四十一歲。

他兒子、二十三歲的李德明自稱定難軍留後。

創業難,守成更難。臨時前的李繼遷知道,自己能夠在沙漠之中白手起家,從無田無地無兵的境地發展到地大物博的基業,憑藉的是“有志者事竟成”。

而這個志,既是定力,也是策略。定力需要自己的兒子去堅持,策略就要在臨死前再次傳授。

他向兒子李德明諄諄叮囑,你要臣服於趙恆,他不許你就再奏請;不達目的,就不停地上表。

這個叮囑是他一生的總結。戰爭是為了奪取利益,但李繼遷打戰這麼多年,基本很少勝戰,總是得不到什麼好處;但正是在這無休止的戰爭騷擾中,宋軍疲敝了,趙恆煩透了,最終他們妥協撤退了,利益就得到了

貪多嚼不爛,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就留給兒子慢慢經營吧。

這求和,就成了李德明未來的基本策略。

宋史筆談127:趙恆優柔丟靈州,李繼遷虎口拔牙為兒孫建西夏奠基

不得不說,李繼遷真的看透了朝廷和趙恆。當他們得知李繼遷這個噩夢不復存在之後,爭相議論,但意見都集中於招撫李德明。

唯獨曹瑋不同意。他說,李繼遷分裂二十多年,兵不解甲、禍亂西北;現在正好趁國危子弱、部族離心的機會,發兵剿滅;否則等他羽翼長成,今後將更加難制。

之後,曹瑋又數次請求發兵。潘羅支也請求朝廷出兵,掃除李繼遷殘餘勢力。

趙恆倒覺得,要跟人家講仁義道德,人家剛死了老爸就去討伐,這可不是施恩之道,也不符合自己的原本做法;況且潘羅支那裡山長水遠,不好約定合兵日期;再說自己都準備與契丹打大戰了,哪還有精力、兵力爭奪西北?

於是,他令張崇貴前往商談,與李德明商談盟約。

他開出的條件是:李德明歸還靈州;僅限於居住平夏地區;遣送子弟到京城做人質;解散部隊;送還被俘虜的宋朝軍民。

張崇貴據此談判。西北的和平曙光到來了。


多謝欣賞。讀完此篇,如仍感興趣,敬請關注本號(紀巖松),後續連載更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