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学历查三代,出身看本科"的现象?

宁玉新

对于职场上的学历歧视,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似乎也已经成为了一项不成为的规定。HR在招聘的时候,会更加注重你的本科学历,虽然说你已经拥有硕士,博士的学位,但是还要看你是从“985”院校还是普通本科学校毕业的。



这一种学历的歧视,一直到现在都还是根深蒂固。这与我国的教育体系分不开关系。我们一直都在人为的对学校进行三六九等的划分,虽然说这是对人才进行筛选最方便,最快捷的方式,但是这位加剧了社会上对学历的歧视。博士>硕士>重点本科>本科>大专>中专,这一条鄙视链,存在于社会上每一个行业中


但是我认为“学历查三代,本科问出身”的现象是十分可笑且十分不合理的。一个高考并不能决定一个人一生,有些人因为高考失利,没有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就会因为这样一辈子受到歧视,这难道不是可笑的吗?高考没有考好,去了一个不怎么样的大学,这不值得同情。但是如果他在上了大学后,发奋读书,积极向上,最后考上了研究生,读到了博士,这难道不更值得人尊敬与敬佩吗?

我们都知道,普通的学校里面一般学风都不是很好,很多学生都只是为了一个毕业证来混日子的。学生不学,老师就更没有心思教了。各类教学设施,教学资源也比不上重点大学。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如果一个本科生还有毅力要去读研,还能考的上研究生。这难道不是显得他比别人更优秀,更出色吗。甚至还有大专的学生最后成功考研读博的。他们愿意为了改变自己,追求自己的梦想,在求学的路上不断的专研前进,这样的人才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


他们能在逆境中成长,说明他们有一颗不然吃苦向上的心,在这么困难的环境下,还可以考研,读博成功,说明他们更加有天分,更加聪明。以后进入到职场之后,会更加的出色。


大三老学长

这种现象在高校尤其明显。招聘老师,要求第一学历是985/211的条件太不厚道。

以前我对查三代学历的这一做法,嗤之以鼻。认为这是歧视,是一棒子打死的极其不公平的做法。学历是学历,能力是能力,两者有关系但不是正相关,没有绝对的因果必然逻辑。时间是见证历史的最好工具。工作时间长了,接触的人多了,反过来看“学历查三代、出身看本科”,是有其长久存在的现实基础。

这不是一个歧视问题。

“学历查三代,出身看本科”,别上纲上线,这不是歧视。本质上,就是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一种方法,一种撒大网抓大概率事件的做法。因为这样,选出的人才,是真正人才的概率比较高。你若因第一学历,不是名牌校、不是名学科,不代表你不是真正的人才。


倘若还有绿色通道,例外条款,这现象就该长期存在。


林亮景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潜规则”问题。按理说,学历应该是一把线性的尺子,分级刻度线应该是等分的,本、硕、博三级学历的水平应该严格按级递进的;或者是上扬型的指数型函数。但现实却啪啪打脸,社会上对硕士、博士等高级学历的水平和含金量持怀疑态度,用人时要重新甄别一番,就出现了“学历查三代,出身看本科”怪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有三。第一、人类的生理规律。人类的脑细胞数量在22岁时达到颠峰,此后开始走下坡路;相应的,人的记忆力也在此时达到极大值。此后,记忆力开始下降,但逻辑思考分析能力继续上升。也就是说,人的一生读书学习效率最高的年龄段,是从青春期开始到25岁这段时间;女孩平均比男孩早两年。可以想象,从十七八岁由高中升入大学本科到毕业,正好在这个年龄段。人类学习的本质主要就是两个方面:一是积累知识(记忆能力);二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两个方面能力都强的优秀高中生自然在高考中进入了较好的本科院校。第二、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即失业、或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催生了一批被动考研族。这部分人当中有一部人,是用以时间换空间、堆砌知识的办法来免强实现考研和完成学业的。他们的知识量可能增长了(博),专业的深度可能也增加了(精),但是能力的提高可能很有限。因为能力这个东西虽然可以通过后天锻炼来提高,但不得不承认还有天生的成分在起作用(智慧),甚至有的方面后天都难以弥补(就象酒量一样)。总之,就是在能力几近饱和的状态下被动继续升学深造的更高学历,其含金量也会有所下降吧。第三、校园也不是纯粹的象牙塔,不可能一尘不染,学术造假、批发文凭的极端个案,不说也罢……。所以,“学历查三代,出身看本科”,看似不合理、不必要的潜规则,还真有它存在的一定合理性。但是,英雄不问出处,学历也不全部代表能力,更不代表成功与否;它只能证明某些过去,决不代表所有未来。开篇说过,人的记忆力在22岁达到顶峰,但逻辑分析能力的上升才仅仅开始,此起彼伏之间,鹿死谁手那还不一定。没有学历这把尺子不好做出比较;过分迷信这把尺子,也有可能错过了一个天才。翻翻历史,这样的例子多了去了。


杂家论谈

先看一个问题→ 一个清华本科生和一个非清华本科的清华研究生的差距在哪里?

帮叔不请自答。以这个之前回答过的问题开头,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觉得清华的本科生甚至优于非清华本科的清华研究生?答案如下:

1、就本科阶段而言,清华本科生占据相对优势,至少证明在该阶段选拔最大的考验——高考中,他们拥有更好的自我能力证明。

2、其次,清华和其他学校的4年学习经验,就环境而言,足够两者之间有一定差距。

3、清华本科生不一定考研,但是能力不一定考不上清华的研究生;

4、清华本科生的研究生阶段选择更多,尤其是出国。就目前学界背景,不是野鸡学校,出国>国内研究生。

该项不绝对,但是一定程度上是以上逻辑结论。

以上原因不仅适用于清华,且适用于所有的大学的本科&研究生

以帮叔身边案例,本校的Top学生是不愿意留在本校读研的,他们一定争取的是更高层次的学校,而本校的研究生更多的来自于较低层次的学校。比如普通985的研究生希望考重点985,重点211学生想考普通985。

因此可以理解高考在国内受到如此重视的原因——因为在忽略自身因素的影响下,本科的选拔更受到社会的重视。

再回到这个问题,学历查三代,出身看本科。

在研究生筛选已经无法做到“足够细腻”的过滤分层机制的时候,本科自然而然就会成为一个新的观测条件。

固然英雄不论出身,个人能力永远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但是很少会有人去大声地说出事实——一个好的出身,会给自己带来多少顺畅的机遇和发展。

观测这个现象,帮叔也劝,身边所有的孩子,如果还有机会改善“出身”,不如先给自己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国内的教育通道单一,赛道激烈,愿我们这些教育从业者能给学生一个更为公平的学习环境,祝好。


作业帮

不得不承认,这已经是社会的一个事实。



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家庭,书香世家无疑更容易出人才,其底蕴文化等也比一般人要深厚,而一个高的起点人才优势也更大。



不管现代社会对读书如何看,但终究得承认读书读大学比不读书的要好很多的,读过书的人也更注重其家庭教育,更注重孩子的未来教育。



一个家族一家三代都是大学毕业的至少比一个一家三代都没有读过书的家族要好很多。



所谓读书无用,那是没有好好读书!


大神小说

我支持,存在即有合理性,不可否认,高考的选优性比硕博考要强,高考高分能够证明这个人至少够聪明,硕博高分可证明不了,特别是文科专业,不考数学,专业课靠背,有的人真的能把整本书背下来,英语靠积累和用功,政治还是靠背,很多硕博考分数高的人在深造期间并没有表现出特别优秀,这个和高考不一样。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在其它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挑上一个更聪明的员工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本科,既科学又高效。用人单位也不傻,这肯定也是经验所得,是试错后的结论。


衣米爸爸

针对学历查三代,出身看本科,其实很好分析。以下就我个人意见发表一下。

这也是时代发展的结果,大家都知道,现在大众教育的普及,导致大学生很多,同时一些人满足于本科,就考研考博,来增加筹码,可以说一个好的一线城市,一个单位几个人,但是报名人数实在太多了,用人单位选择起来难度大直接看第一学历,就涮下很多人,这样他们就很好选择了,暂且不说这样能真正选到合适的人才不说,倒是很给他们省力。

还有一个就是,你本科是一个很普通的学校,人家是211或者985,后者在学校学到东西,师质力量完全不一样,你能直接和他们比较,应该说难度很大。可能有人说,我高中没有努力 ,考的大学不是很好,但是我后悔了,所以我考研,并考好了,难道不能一样的待遇吗?这样也有合理之处。只能说这样处理办法,有利有弊。


放飞梦想小飞侠

这个社会不管什么地方都会存在歧视,但是我们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能力去打脸那些低估我们的人。其实学历在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能力,那种觉得学历高,能力不一定高纯粹是一种意淫,能够考上重点大学的人他的思维,他的勤奋程度,自律程度远超过一般人,而且优势一旦形成,会累积起来,很多人觉得学历就是车票,到站后决定去哪的是我们自己,我觉得这种说法错了,学历直接给你划了个门槛,你觉得你有能力,学历不够,国企,公务员,外企,世界500强对于你的简历直接不闻不问,大机构大企业筛选人才的标准简单暴力,直接从985、211中选择,而211,985的学生也愿意去这些公司,而不愿意去一些小公司。从公司角度这是保证公司未来发展,增强未来发展动力的保证。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努力,一种是先天的,一种是后天的,而看本科是属于先天,也许他之前足够努力,足够聪明,但是也许后面“伤仲永”也有可能,后天发现自己的优势,通过自己的努力赶超上别人这种例子也会有很多。所以对于这种现象自己不要因为企业拒绝而自暴自弃,肯定会有人能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当然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优中选优,不能说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就是错误的,能够存在肯定是在招聘当中摸索的一条规律,不能改变,那就适应。


高考志愿填报快易通

这是赤裸裸的学历歧视!丑陋,不公平!

我出生在七零年代,我的初中同学,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天资聪颖,勤奋刻苦。在那个年代,初中毕业后第一选择是上中师,中专,而不是高中。因为当时人才资源相对稀缺,中师,中专毕业也可以找到不错的工作。谁想到改革的步伐太快,大学疯狂地扩招,大学文凭满天飞,硕士,博士也满大街跑。中师中专毕业的同学为了适应激烈的竞争,也不得不去考取专升本,自考本科。很多同学甚至边工作,边学习,读完了硕士,博士。且不要说他们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若没有相当的智力和毅力支撑,根本走不到这一步。事实也证明,当初中师中专毕业的同学有很多现在都是单位的骨干,才华,能力一点不输现在的211,985毕业生。




所以那些喜欢搞“学历查三代,出身论本科”的单位领导,不是坏,就是愚蠢。别忘了在中国还有这么一大批人,他们从小勤奋刻苦,但最终却成了改革代价的承担者。然后现在又受到各种歧视,不公平。

当然,不可否认,名校毕业的学生,整体素质和水平的确有优势。学习归学习,能力归能力,名校也不乏高分低能的人。再好的大学都有学渣,再烂的大学也有学霸,用人单位凭一张文凭取舍人才,完全不合理。


巨灵鸟

这一现象很正常,能上985、211大学的学生首先可以肯定是优秀的,是从众多学生中精选出来的,也是精品。我曾接触过教出能考上北大清华学生的老师,他们几乎口径一致说这些学生不是单纯靠他们教出来的,同一老师同样努力而效果却不同,主要还有个因素智商的差别,这点我也信也深有体会。我们家族中有考上二本有985孩子,两孩子高考分数差别大,单纯英语四六级比较看,二本孩子考上研究生六级英语才免强过了,985在大学己过了。好学生好大学只要正常下去,在同类专业方面肯定有优势也是优秀的。如果是同等学位用人单位肯定愿意用这类学生,现实也是这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