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秦腔界涌现出的所谓的“派”?

芳芳180145624

有史可循从明万历至今的秦腔五百多年,人才济济,他们勇于尝试,乐于探索,尊传统而不守旧,善革新而不背法,为秦腔乃至中国戏曲的成熟完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形成了秦腔独居地域特色的表演体系和舞台结构。

至民国时期,秦腔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涌现出在秦腔的历史上影响力非常深远的表演艺术家,而同时期的京剧在特定的环境下逐渐形成了“派系”的表演。诸如“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后来形成了京剧传承的旦角行当的主要流派,还有“马谭杨奚”等生行流派可以说都是当时形成的,而客观事实上,由于京剧被定为国剧也给各个流派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条件。

而这一时期的秦腔,也涌现出非常多的秦腔代表人物,如甘肃的郗育德、耿忠义等,陕西的沈和中、苏育民、李正敏、田德年等可以说他们在继承前辈艺术家的表演技巧的同时,又根据自身条件创造性的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可以说这一时期是秦腔流派形成的萌芽,但可惜的是,这种流派的萌芽没有正产生出秦腔的流派,这于秦腔本身的地域局限性和特定的历史客观事实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主观上秦腔粗狂发展成了限制其流派形成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秦腔经过文化体制改革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逐渐的焕发了活力。于此同时,面对秦腔人才断层、技艺失传和剧目丢弃严重的现实,一些老艺术家开门收徒,这本身是好事。但不好的是开始出现了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现象,各种所谓的秦腔流派如夏天的韭菜,是一茬又一茬。

我们知道,中国戏曲流派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个性的表演风格、优秀的代表剧目和严格的传承体系三个方面,三者缺一不可,互为依存,是流派形成和发展的必备条件。而纵观秦腔近几年涌现出的所谓流派,能达到此条件者几乎唯有其一。目前为止,无论是貟宗汉的“貟派”,还是马友仙的“马派”,还是所谓的李小峰的“峰派”,其从程式动作和声强声线上于所谓的流派的创始人风马牛不相及。而唯一能达到流派传承的是李淑芳为传承代表的萧若兰“萧派”,但也存在着传承面窄,传承人少的尴尬局面。至于旦角演员最大所谓流派肖玉玲的“肖派”,虽然聚集了秦腔界诸如侯红琴、苏凤丽等当红名角,但就流派传承的特点上来说,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


秦腔须生

不仅仅是秦腔届的问题,除了京剧其他剧种或多或少都有这种现象存在。这也是为什么京剧传承的好原因!好多地方剧种名家都是学还没有学会就急于创新,彰显自己的不同之处。我怎么改的,和老师的比好在那里说的头头是道。问题是能够流传下来吗?观众认可了吗?这些都不是他考虑的问题,他觉得他把前人的戏改了就是他的作品了找几个专家一吹捧就可以创门立派了!最过分的,有的演员很早就离开舞台了连一个作品都没有留下。仅仅依靠老师的名气就公开号称✘派✘门!实在是戏曲届乱相,此风当刹矣!

看看下面几位先生才是豫剧届能够称派的!





看看人家梅花奖得主对流派的传承是怎么心存敬畏的
此照片为戏剧梅花奖得主著名豫剧演员陈派再传弟子徐俊霞到嵩山祭拜陈大师


豫剧唐派

艺术“派”映射的是社会“派”,以前地域限制导致的北派、南派。现在交通方便了,地域限制减弱,现在的派往往是团体导致的派,和现实中的帮差不多,往往由人员关系决定的,如果要细入研究派,可以研究早期的人员关系组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