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的被李世民帶進墳墓了嗎?

庭前灬松柏子

蘭亭集序被史家譽為天下第一書,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出自東晉名家王羲之之手,流傳了許多年,最終被酷愛書法的李世民拿到了手上。

李世民自小對這幅天下第一書很是推崇,玄武門事變之後當上了皇帝,坐擁整個天下的資源,這個時候他開始派人蒐羅天下尋找蘭亭集序,最終得知,蘭亭序在一個僧人的手中,李世民與很多殘暴的皇帝不一樣,並沒有強奪,而是派出了手下采用溫和的手段騙取了蘭亭集序。

當時騙取蘭亭集序的是一名御史官員,他偽裝成落魄的書生半夜投宿僧人的寺廟,一來二往的,因為和僧人一樣愛好書畫,所以兩人成了朋友。


在混熟之後,兩人經常討論書畫,御史的手中有著幾副從李世民那裡討來的王羲之真跡,他後來趁機把王羲之的真跡拿出來給僧人看,僧人看了之後,搖了搖頭說這雖然是王羲之的真跡,但卻不是最好的。

自己的手上有王羲之最出名、最好的蘭亭集序,李世民的手下自然假裝不相信,於是兩個人打下了賭,第二天御史官員終於看到了蘭亭集序的真跡,他和僧人混的更熟了,最後趁僧人不注意,偷偷把蘭亭序偷走了。


在偷走之後,他通知地方的官府,告知了僧人真相,僧人知道了這是為皇帝拿的東西,明白自己的珍寶已經拿不回來了,只能唉聲嘆氣認命,後來李世民也曾經賞賜過珍寶給僧人,僧人把這些珍寶換成了錢財,修建成了寶塔,但是他一直對失去蘭亭集序這件珍寶耿耿於懷,最終在一年後鬱鬱而終。

在拿到蘭亭集序之後,李世民對其愛不釋手,有空沒空時總會小心翼翼的捧著蘭亭序一陣觀摩,手撫摸在微黃的紙頁上,就如同撫摸在妙齡女子的玉肌上般,令李世民的臉上不時的發出享受之極的表情。


在李世民死前,他曾下過令,令人在安葬白己的時候把蘭亭集序放入自己的陵墓中,讓他最珍愛的珍寶能跟自己一同走入冥間地府,導致很多人都以為蘭亭集序放入了李世民的陵墓中。

但是五代的時候戰亂頻繁,軍閥溫韜為了籌集軍餉,發掘了唐朝乾陵之外的眾帝陵,在發掘的過程中,並沒有找到蘭亭集序,於是就有人猜測到了蘭亭集序可能藏在李治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當中,乾陵堅固如鐵,多年來一直沒人能挖通,所以蘭亭集序藏在乾陵當中的可能性很大。

但是在我看來,蘭亭序在李世民死後的時候就已經被安葬進了李世民的陵墓中,並在多年後被溫韜發掘,溫韜的手下都是武人,很多人大字不識一個,而回挖掘帝皇陵墓的人大多是從附近鄉村裡徵發來的民夫,在那個亂世的年代裡,黃金白銀才是硬通貨,所以在挖掘的過程中可能有人看到了蘭亭集序,他們看到一張紙擺放在一堆珍寶中,就把蘭亭集序當作了垃圾丟落在了一旁的泥土中,人來人往的踩踏,以及泥土的堆壓,最終導致了這天下第一行書消散在歷史中,成為了人們的記憶。



孤客生

1關於蘭亭序的去向至今是個未解之謎,也是學術界,書法界經常討論研究的一個話題!我們現在所見到到了“蘭亭序”,都是歷史上的書法大家所臨摹的版本!


2唐太宗李世民作為一代英主,平生最愛書法,尤其推崇王羲之的書法,為了得到王羲之所留下的真跡,大肆在民間重金蒐羅。王羲之被尊稱為書聖,蘭亭序又是天字第一行書,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唐太宗當然不能放過。想方設法也要得到!蘭亭序一開始的時候是在一個法號叫做辯才的和尚手中,唐太宗命人從辯才和尚那騙到手後,整天把玩,愛不釋卷!命令當朝書法大家,褚遂良,歐陽詢,虞世南,馮承素等臨摹蘭亭序,然後分別賜給王公大臣們。

3但是蘭亭序的真跡一直在唐太宗的手中,這是非常肯定的!有人說蘭亭序的真跡被唐太宗李世民帶到了墳墓之中,這也合情合理。因為皇帝去世了,他生前酷愛書法,尤其喜歡蘭亭序,駕崩前命令要蘭亭序陪同下葬,也是非常可能的。

4據說唐朝末年有一位摸金校尉——溫韜,他帶領著軍隊曾經打開過唐太宗的昭陵。聽說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陪葬在墓中,溫韜把昭陵翻了個底朝天也沒找到,最後只能失落而去。這就證明蘭亭序沒有隨唐太宗長眠地下!


5後來到了武則天的時期,一代女皇武則天也是非常喜愛書法,同樣鍾情於蘭亭序!又有人說“蘭亭序”被武則天帶到了墓中,這也有可能,因為武則天曾經做過李世民的昭儀,後來又嫁給李世民的兒子李治。蘭亭序也很有可能落到她的手中!死後被陪葬於乾陵!至於蘭亭序在不在乾陵那就不得而知了!因為截止到目前為止,誰也沒有打開過乾陵!

6幾千年的歷史變更,歷經戰火,“蘭亭序”是否還存在於世,還是流落民間我們也不得而知,我們祈禱蘭亭序能夠完整無缺!



7隨著考古的發掘,歷史的真相一定會大白天下的!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最後有喜歡我的或者想和我一起交流探討書法的請關注我的頭條!!!會有驚喜哦


清雅齋書法日講

王羲之出身於我國著名的魏晉名門琅玡王氏,書法成就一流,被譽為我國曆史上的“書聖”,“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正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集序》非常珍視,由此產生了很多的故事。

東晉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和謝安、孫綽等41人,在紹興蘭亭聚會時,眾人飲酒賦詩,匯詩成集,王羲之即興揮毫為此詩集作序,這便是有名的《蘭亭集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怏(同“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蘭亭集序》的文學成就雖然不算頂級,但它的藝術地位卻得到後世公認,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它為“中國行書第一帖”。

東晉升平五年(361年),王羲之死於會稽金庭(今浙江紹興),《蘭亭集序》也留給了他的後人。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不僅受到書法家的青睞,很多帝王也非常欣賞,南北朝時期梁朝政權的建立者、梁高祖武皇帝蕭衍就對王羲之的書法推崇備至:“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

到了唐朝時期,唐太宗李世民對王羲之的書法更是大加讚賞,《蘭亭集序》就成了他志在必得的珍寶。

李世民通過多方打聽,得知《蘭亭集序》在王羲之的後人手中,而且秘不示人,就派人想方設法拿到手,從此藏入皇宮。

李世民命令當時的書法名家,將《蘭亭集序》臨摹了多個版本,而這些臨摹本也成了非常珍貴的名作。

從古到今,很多學者認為,《蘭亭集序》最終被李世民帶進了自己的墳墓“昭陵”,從此不見於人間。

不過,悅史君對這種說法是表示質疑的,因為史書明確記載,五代時期耀州節度使溫韜曾盜掘唐代多個皇帝陵,昭陵就在其列,但並沒有《蘭亭集序》的任何消息。

《蘭亭集序》到底去了哪裡?有人說可能被武則天帶進了乾陵,畢竟乾陵沒有被盜掘過;還有人認為早就失傳,成為千古遺憾。

悅史君認為,《蘭亭集序》肯定還在人間,至於它在古墓葬還是在收藏家手中,我們都還有機會看到,李世民是肯定沒有帶走啦!


歷史這樣說

蘭亭集序據歷代記錄,說是唐太宗特別喜歡,遺言太子將其陪葬,後被放入昭陵。據傳,後來五代溫韜掘昭陵到沒有發現真跡,後人又懷疑作了武則天的陪葬了。

1984年,西安拆除梁家牌樓舊房時發現了幾幅元代的拓片。其中一幅是宋代的蔡挺所著,他指出《蘭亭集序》在陪葬時被李世民的姐妹以偽品換掉了,真跡還留在人間。可惜沒有說明這個“姐妹”到底是誰,也無法找到其他相關的記載。由於宋唐相隔時間較短,故我們大多取信這種說法。

於是近來開始懷疑該真跡其實在乾陵裡。這也需要以後再去驗證了。


我為板磚狂

王羲之的書法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尤其唐太宗喜歡他的書法,唐太宗生前最愛蘭亭序,有人說唐太宗為了得到王羲之的字不惜重金從民間蒐羅,在唐太宗的領導下,唐朝的問人都在相互臨摹蘭亭序等等字跡。有人說王羲之的蘭亭序被李世民逮到了墳墓。好像是真的,因為從唐太宗李世民死後蘭亭序的真跡就消失了,唐太宗一聲酷愛蘭亭序,把它代入自己的墳墓是情理之中的事!


風雅書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