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報“大東北”給你講述東滿特委和小汪清抗日遊擊根據地的故事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三省相繼淪陷,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聯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在抗聯隊伍成立之前,從1930年到1936年,中共東滿特委這個強有力的黨組織深入敵後建立抗日根據地,在領導東滿各族人民抗日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小汪清抗日遊擊根據地就是在“東滿特委”領導下的一個重要的抗日遊擊根據地,也曾是東滿特委機關所在地。在這裡,有太多的革命烈士為抗日付出了寶貴的生命。回望歷史,讓我們沿著時間的脈絡再次翻看小汪清抗日遊擊根據地的往事,以此銘記那段硝煙瀰漫的崢嶸歲月。

特委書記童長榮血染十里坪

童長榮,字燦華,又名張長榮,安徽省樅陽縣人,是我黨早期的一名優秀共產黨員。曾先後擔任過中共東京特支領導人,中共上海滬中區委書記,河南省委書記,天津市委書記、大連市委書記、東滿特委書記。同時,他還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創始人之一。

1933年末,東滿四縣游擊隊已有700多人,其中黨團員佔80%,有各種武器500餘件,還有上千名赤衛隊。日軍為消滅日益壯大的東滿抗日遊擊隊,調動兵力6000多人,開始對東滿各抗日遊擊根據地進行大“討伐”。

日軍把這次“討伐”的重點放在了小汪清遊擊根據地。日偽軍和偽自衛團共1500多人的“討伐隊”編成3個小分隊,從小汪清、夾皮溝、青溝子嶺3個方面向小汪清遊擊根據地包抄過來。游擊隊利用尖山子和磨盤山的有利地形打響了反“討伐”戰,日軍死傷數十人,未能突破防線。此後,日偽“討伐”隊又派100多人從側面發動進攻,也被早已埋伏好的赤衛隊用炸藥包和手榴彈擊退。

日軍又出動飛機轟炸小汪清根據地指揮中心馬村和梨樹溝,根據地內彈盡糧絕,軍民只好用樹皮充飢,嚴寒的夜晚,群眾無住處,只能在野外過夜。在長達50多天的戰鬥中,不少黨、團員光榮犧牲,數百名群眾被屠殺,原有1500多人的根據地,最後只剩下400餘人。

為保存力量,中共汪清縣委決定放棄小汪清根據地進行轉移。1934年1月的一個深夜,抗日軍民分成兩個突擊隊,選擇敵人防守薄弱的西大坡和夾皮溝衝出包圍圈,轉移到大荒崴和腰營溝抗日遊擊根據地。

1934年2月4日,日軍大瀨戶部隊糾合日偽軍數百名,向汪清大肚川一帶進犯,所到之處殺人放火,燒燬民房數十棟,殺害許多無辜群眾。2月20日,汪清游擊隊一分隊聯合救國軍等抗日部隊150人聯合作戰,在大肚川附近森林中開展伏擊戰,粉碎了敵人企圖消滅汪清游擊隊主力的陰謀。同時,汪清游擊隊主力迂迴敵後,攻打偽警察所和偽自衛團,迫使敵人收兵撤退。

2月中旬,日軍“討伐”隊連續進攻汪清十里坪一帶(今屬汪清縣東光鎮)抗日部隊。在反“討伐”戰鬥中,中共東滿特委書記童長榮和特委機關、部分游擊隊員和群眾轉移到東光鎮廟溝村的大北溝一帶。3月21日,敵人又派出兵力搜山,童長榮和一些戰士、群眾被敵人包圍。身患重病的童長榮在指揮特委機關突圍戰鬥中身負重傷,朝鮮族女戰士崔今淑冒著彈雨將他背出重圍。但是,童長榮終因傷勢嚴重流血過多而不幸犧牲。

勇將梁成龍犧牲在運糧途中

1935年初,在汪清縣綏芬大甸子(今羅子溝)抗日遊擊區內,經常可以見到一個身材魁梧,和藹可親,走家串戶,為游擊隊籌集糧食的人。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抗日勇將梁成龍。

梁成龍是汪清縣大興溝鎮河西村人,1930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他的影響下,愛人、母親、兄妹和村裡的很多進步青年也都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2年3月,汪清縣成立了抗日遊擊隊。同年9月,因縣游擊隊中隊長金哲犧牲,縣委軍事部決定讓梁成龍接任游擊隊中隊長。同年9月末,梁成龍率領30多名游擊隊員來到嘎呀河根據地,粉碎了敵人的五次“討伐”圍剿。

同年11月,從寧安和安圖轉來的游擊隊與汪清縣游擊隊合併,擴編為汪清縣抗日遊擊大隊,下設三個中隊,梁成龍任大隊長。不久,梁成龍從嘎呀河根據地回到特委、縣委駐地——小汪清馬村。

1933年4月,日本侵略者為了鎮壓日益強大的抗日武裝,調動了汪清周圍的日軍守備隊和偽軍警1500餘名,用“焦土”戰術對小汪清根據地進行“討伐”。

以馬村為中心的小汪清遊擊根據地中尖山子是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地。通過情報得知,4月17日敵人要進攻。為了打好頭一仗,梁成龍親臨第一線防區指揮戰鬥,首戰告捷,打退了敵人的進攻。這次勝利鼓舞了根據地軍民,增強了他們反“討伐”戰鬥的信心。

尖山子防禦戰勝利後,梁成龍立即召集各防區的指揮員重新修正作戰方案,準備打擊敵人的反撲。18日,日偽軍警又兵分三路同時進攻馬村,皆以失敗告終。兩天的防禦戰,根據地軍民在梁成龍的領導下,團結一致,並肩作戰,消滅了200多名日偽軍,炸燬4輛汽車。19日,在夾皮溝宿營的敵人又開始“掃蕩”根據地了。撤退到大肚川的敵人也改變路線從大汪清溝向根據地進攻,但敵人的這次“討伐”同樣也一無所獲。

1933年9月14日,梁成龍被選為中共東滿特委委員。同年12月,日本侵略者對遊擊根據地發動的冬季大“討伐”,見人就殺。在小汪清負責根據地婦女工作的梁成龍的愛人李英玉和他的母親一家8口人都被日本侵略者殺害。

在敵人的嚴密封鎖和大舉“討伐”下,根據地的糧食供應出現了問題,必須有人深入敵佔區買糧。梁成龍挺身而出,他一個人牽著兩匹馬到汪清縣涼水泉子(現屬琿春縣)北大洞、高麗嶺一帶買來食鹽後,又到羅子溝換來了糧食。1935年初的一天,正當梁成龍從羅子溝運糧食返回腰營溝抗日遊擊根據地雞冠砬子新民村附近時,遇到了敵人的“討伐”隊,在這次遭遇戰鬥中,他不幸中彈犧牲,時年30歲。

日共國際主義戰士伊田助男

中共東滿特委和各縣區黨組織,在反擊敵人大“討伐”戰鬥中,十分重視抗日救國的宣傳工作,他們用朝、漢、日3種文字書寫標語和宣傳單向各處散發,對日偽軍進行反戰宣傳,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行。這些標語和傳單,不僅對敵佔區群眾起到了宣傳教育作用,在日偽官兵中也產生了很大影響。

1933年3月末,游擊隊員在小汪清抗日遊擊根據地的中心馬村擊退日軍鱉岡村一“討伐”部隊打掃戰場時,在東林河附近一片樹林裡發現了一輛日軍軍用卡車和一個日本軍人的遺體和遺書。

遺書上這樣寫道:“親愛的中國游擊隊同志們:我看到你們分撒在山溝裡的宣傳品,知道你們是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你們是愛國主義者,也是國際主義者。我很想和你們會面,同去打倒共同的敵人,但我被法西斯野獸們包圍著走投無路。我決心自殺了,我把我運來的10萬發子彈贈送給貴軍,請你們對準日軍法西斯軍射擊……日本共產黨員伊田助男,一九三三年三月三十日。”

小汪清抗日遊擊根據地軍民把這位反戰烈士的遺體和抗日遊擊隊烈士遺體一起埋在一片幽靜的山谷中。3天后,小汪清抗日遊擊根據地的軍民在伊田助男的墳前舉行了追悼會。為了永遠紀念這位國際主義戰士,他們把根據地馬村小學校命名為伊田小學。

伊田助男事件發生後,日本特務機關在鱉岡旅進行了大搜捕,這個部隊調到延吉後被全部解散,官兵被送到各地“矯正思想”。東滿特委把伊田助男的事蹟向上級黨組織作了報告,在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上廣為傳播。1935年,李延祿在莫斯科工作期間,曾把伊田助男的事蹟撰文發表在蘇聯莫斯科出版的《救國時報》上,以紀念這位國際主義戰士。

吉報“大東北”給你講述東滿特委和小汪清抗日遊擊根據地的故事中共“東滿特委”兵工廠遺址

“東滿特委”兵工廠也叫馬村兵工廠或小汪清兵工廠,實際上是一個小鐵工所。起初,只有兩個人,後來增加到七八個人。在沒有車床、鑽床、刨床的深山鐵匠鋪裡,他們克服種種困難,在火爐裡生起炭火,拉風箱,從打造長矛、大刀、鏢槍到生產火藥、炸彈、手槍、子彈,創造了抗戰時期武器製造史上的奇蹟。兵工廠的抗聯戰士們用鐵砧、鉗子、大錘等簡易工具,把損壞的土槍或日製步槍的槍管截斷後製造手槍給自己隊員或少年先鋒隊員使用。拔掉步槍子彈彈殼底火,安上自制的新底火,然後裝入火藥的方法,生產再生子彈。炸彈是利用洋鐵盒安裝導火線的方法制造的。外殼利用了由敵佔區和半游擊區地下組織收集送來的罐頭盒。罐頭盒裡放進裝滿火藥的油筒,在罐頭盒和油筒之間裝滿碎鐵片,然後安上引線就成為土炸彈。在游擊區的兵器廠每一顆炸彈和每一克火藥,都是游擊隊員冒著生命危險製造出來的,是戰士們用鮮血和生命凝成的結晶。兵器廠在極其艱苦的年代為打擊日寇的侵略,保衛抗日根據地和保護根據地的軍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吉報“大東北”給你講述東滿特委和小汪清抗日遊擊根據地的故事汪清縣第二區蘇維埃政府遺址

1933年2月,在中共東滿特委和中共汪清縣委的領導下,汪清縣第二個代表廣大人民利益的人民政權——汪清縣第二區蘇維埃政府在小汪清抗日遊擊根據地的馬村成立。蘇維埃政府的領導人由民主選舉產生,讓廣大人民產生了更加高昂的抗日熱潮。根據《一·二六指示信》的精神,1933年6月4日至9日在東滿特委書記童長榮的指導下,在馬村召開汪清縣委第一次聯席擴大會議,批判了超越現實革命階段,過早地建立蘇維埃,沒收一切地主的土地等“左”傾錯誤,撤銷了小汪清蘇維埃,成立了以工人階級為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聯合各階層抗日人士的統一戰線的政權,稱為人民革命政府。吉報“大東北”給你講述東滿特委和小汪清抗日遊擊根據地的故事汪清縣抗日遊擊大隊密營遺址

東滿抗日英烈紀念碑位於汪清縣東光鎮明月溝水庫東南約1.5公里公路左側。落成於2013年9月,總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主體紀念碑為水泥沙石砌築,花崗岩貼面,碑身通高14米,分臺座、須彌座、碑身和碑冠四部分。臺座為長方形四稜柱體,四周環繞花崗岩欄杆,正面(北側)有臺階。須彌座為長方形四稜柱體,正面中間為黑色大理石,上用朝漢兩種文字鐫刻“東滿抗日英烈紀念碑”字樣。碑身為長方形四稜柱體,上部為一五角星,下部正面鑲嵌“東滿抗日英烈永垂不朽”字樣。碑冠為花崗岩雕刻,四邊出簷,四角上翹,中間起脊形。紀念碑兩側立有鐫刻祭文和碑記的花崗岩石碑,前面鋪有彩色地磚,其間植有蒼松翠柏。碑園建築面積為90.16平方米,實指汪清9016平方公里縣域轄區;甬道寬2.7米,喻全縣27萬各族人民真誠敬祭;石碑高聳14米,銘記14載艱難歲月,昭示:不畏強暴、捨生救國、萬眾一心、血戰到底之抗戰精神。紀念碑立於群山之中,與周圍各抗戰遺址渾然一體,彰顯肅穆莊嚴。抗日戰爭時期,汪清縣小汪清抗日遊擊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在東滿建立的重要抗日根據地。1932年,中共汪清縣委和中共東滿特委機關曾先後轉移到這裡,使這裡一度成為東滿地區抗日鬥爭指揮中心。東滿特委以小汪清抗日遊擊根據地為中心,領導和指揮東滿地區的抗日鬥爭,為東滿地區的民族解放和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歷史性貢獻。為弘揚東滿抗日英烈的豐功偉績,慰藉烈士忠魂,啟迪後人牢記歷史,傳承抗戰精神,2013年9月,汪清縣委、縣人民政府籌資30餘萬元,在小汪清抗日遊擊根據地遺址入口處立碑紀念。

吉報“大東北”給你講述東滿特委和小汪清抗日遊擊根據地的故事金錦女烈士紀念碑

金錦女,女,朝鮮族,1922年生於延吉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32年4月,日本侵略者對東滿進行大“討伐”時,金錦女一家六口被日軍殺害。在她幼小的心靈中深深埋下了仇恨的種子,毅然參加了兒童團。加入兒童團後,參加了由青少年女子組成的“抗日宣傳隊”。她隨隊步行百里不掉隊,走遍了東滿和北滿。金錦女雖然年紀小,但她能歌善舞,是“抗日宣傳隊”的宣傳骨幹。她以自己一家六口被日寇殘殺的事實編成歌舞,在“救國軍”和“抗日山林隊”中表演,深受抗日士兵感動,大家都非常喜歡這個聰明活潑的小姑娘。1934年秋,在小汪清的一次戰鬥中,金錦女不幸被日軍逮捕。敵人滿以為她是一個弱小女孩,對她軟硬兼施,讓她說出黨組織和游擊隊的秘密。但是金錦女始終不為之所動,堅定革命立場,保守黨的秘密。最後被氣急敗壞的敵人痛打致死。金錦女犧牲時,年僅12歲。小汪清抗日遊擊區為她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儀式,緬懷她的英雄壯舉。多國報刊以《小烈女傳略》為題,讚揚她的英雄事蹟。

吉報“大東北”給你講述東滿特委和小汪清抗日遊擊根據地的故事抗日井

在汪清縣東光鎮大梨樹溝深處,有一口非常普通的水井。井約兩米多深,周邊用這座山特有的板石砌築,井水清澈見底,至今還可飲用。這口井是小汪清抗日遊擊根據地唯一一處保存比較完整的革命文物。據當地村民介紹:在抗戰時期,大梨樹溝的抗日軍民為了解決枯水期的飲用水和生活用水,挖下了這口井,並用圓木鑲嵌四周。每年到了枯水季節,周邊的抗日軍民都要到這裡取水。每次日寇來“討伐”時,為了防止日寇在井裡下毒或破壞,抗日軍民在撤離前都用樹枝等物品將口掩蓋起來,等日軍撤離後,再扒開繼續使用。就這樣,這口“抗日井”從未遭到破壞,一直完好地保留到了今天。這口井是東滿特委和汪清縣委領導汪清縣各族人民反擊日寇侵略的見證,現如今這口井已成為一處重要的青少年傳統教育基地。

相關資料由中共汪清縣委黨史研究室、汪清縣委宣傳部提供

吉報“大東北”給你講述東滿特委和小汪清抗日遊擊根據地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