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如果武将不答应,会不会变成鸿门宴?

红红火火讲历史


当宋太祖赵匡胤宴请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四位禁军首领时,

已经有预谋夺取他们的兵权。那么,宴席之上,如果有人忤逆了赵匡胤的意志,会否上演鸿门宴上刀光剑影、暗藏杀机的情景呢,答案是否定的

并不是说这些人可以握着军权不放,赵匡胤就对其没有办法,而是这里不像鸿门宴那般的矛盾尖锐,并没有要立决生死。

项羽与刘邦不是君臣关系,而是两股不同的力量,刘邦前来服软,是实力不如对方的权宜之计。项羽对其态度的犹豫,则是过分自信的结果。项羽的心中,刘邦抢先入关只不过是未遇强敌,秦军的主力在项羽面化为齑粉,还有谁人能与他对抗?

亚父范增则对刘邦有着清醒的认识,这个人从前贪图财货、喜好美色。但入秦以后,变得既不劫掠财物、又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要的是更大东西——天下。此人现在不除,日后必为大患,故此,范增屡屡示意项羽行动,但项羽迟迟未动。再召项庄舞剑,刘邦亏得樊哙相救,又离席而逃,从而保住了性命。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鸿门宴时的几点

1、项羽并无杀刘邦之心,他不认为刘邦是威胁,是项羽的谋士要杀刘邦。

2、刘邦有着强烈的戒心,前来赴宴是韬晦之计。

3、鸿门宴上刘邦险些被刺身亡。

4、刘邦逃席而去,隐忍一段时间后,开启了楚汉争霸。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宴席上的主角宋太祖以及赴宴的四位将军与彼时鸿门宴的项羽、刘邦相比,境遇大为不同。

石守信等参与了黄袍加身,是赵匡胤的忠实拥戴者,君臣名分已定。他们虽为禁军将领,但并没有独立于朝廷的军事力量,而且与赵匡胤还有着兄弟之友谊。

那么,宋太祖为何还来这一手呢?因为赵匡胤要进行制度创新

他曾问宰相赵普:"自唐末以来数十年,帝王换了八姓,国家战火不熄,生灵涂炭,这是什么原因?怎样才能长治久安呢?"为达到这个目标,总结了五代十国的教训,赵普提出:"

唯有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

这就是宋朝制度设计的出发点,赵匡胤明确了改革方向,一天朝后,将石守信等留下喝酒,几杯落肚,皇帝诚恳的言道:"我能有今天全靠你们,没有你们的大力支持,我不会坐在这个位置上。"接着他的语音变得落寂:"其实皇帝的日子很不好过,我很羡慕你们,在宫里没有一天晚上能踏实睡觉。"

藩镇的叛乱已经平息,如今国泰民安,皇帝何以如此?

赵匡胤解释道:"这不难理解,谁不想当皇帝呀?"

石守信等坐不住了,这话分量太重,连忙跪下磕头:天命已定,没有人敢存异心。

赵匡胤摇摇头,"不然,汝曹虽无异心,其如麾下之人,欲富贵者,一旦以黄袍加汝之身,汝虽不欲为,其可得乎?"

黄袍加身,这几个都是参与者。皇帝如此说,他们百口难辨,稍有不慎,就会大祸临头,跪在地下,自称粗人,请求皇帝指点出路。

赵匡胤说,大家想要的无非是富贵,交出兵权,派你们做地方节度使,收入丰厚,我还会多加封赏,你们则可以买田置地,过幸福舒适的日子,我们再互相结为儿女亲家,这样,君臣相安。

次日,石守信等全都递上辞职奏章,赵匡胤照准,都调往地方做节度使。皇帝也不食言,大女儿嫁给了王审琦的儿子,二女儿嫁给了石守信的儿子,妹妹嫁给了高怀德,弟弟娶了张令铎的女儿。

赵匡胤谋定而后动,"杯酒释兵权"顺利达成目标,这也离不开四位属下识大体的配合。

但如果这些人中有人恋栈不走呢?也不过是给宋太祖制造点小障碍,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将自己置于皇帝的对立面,岂非是自找不快。

在调动石守信等人之前,军中地位最高的两人,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马步军都指挥使韩令坤都被外放出镇节度使,实际上解除了军权,可见赵匡胤对军队的控制能力,其他的禁军将领也翻不起大浪。

对照鸿门宴的四点:

1、赵匡胤认石守信等为兄弟,朝中也没人要对禁军将领不利。

2、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忠心拥戴,毫无他想。

3、宫殿内没有藏有伏兵,不会有血光之灾,赵匡胤有把握达成目标。

4、石守信等顺应潮流,换取自身的富贵,否则,只能是被贬被杀。

历朝皇帝都有杀功臣的传统,这里有心态转变的原因,也有现实矛盾的刺激。所以,如果众人不在当时接受赵匡胤的方案,即便宴席上没有刀兵,也不能确定其后不动用其他雷霆手段。

赵匡胤开创性的"杯酒释兵权",既有兄弟情深的基础,也显示了他的高情商,不仅一举杜绝了开国功臣、禁军将领对皇权的威胁,还化解了开国君王与开国功臣的矛盾。可以说,他是用和平手段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将领们拥兵自重、经常叛乱、国家无法安定、频于治乱循环的局面。


春秋砚


很可能会


用户9759180290349


谢谢你的问题!

通过查阅《宋史》、《续资治通鉴》等史料记载,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赵匡胤如果和武将们没谈拢,也不会变成鸿门宴,赵匡胤不会当场杀他们,但是很有可能会秋后算账,给他们穿小鞋。以下是我的分析:

一、从军事影响来看

和刘邦项羽的敌对关系不同的是:赵匡胤与石守信、高怀德等人是属于直属关系。项羽即使不杀刘邦,刘邦的部队也不会听他调配,但是石守信等人是赵匡胤的左膀右臂。如果当时就因为谈不拢,把他们就地解决了,不等于是自断手臂了吗?万一边界又有敌人来进攻,难道次次都御驾亲征吗?另外,石守信的手下们如果得知了他因为不听话被弄死的下场,很有可能马上就带着他的禁军要造反

,赵匡胤不可能会给自己制造这种麻烦。因此,从军事影响上来看,即便当时没谈拢,赵匡胤也不可能会弄的场面太难看,更不会杀了他们

于是召守信等饮,酒酣,屏左右谓曰:“我非尔曹力,不及此。”《续资治通鉴》

二、从策略方法上来看

赵匡胤平定天下之后,心里就一直不太踏实,毕竟之前的五代十国太混乱了,很是担心自己抢来的宋朝江山也坐不稳。于是,在某个冬天的夜晚,赵匡胤来到丞相赵普家里,诉说了自己心中的郁闷。赵普认为:“之前局面太乱主要是各个地方的政权太大,军队太强造成的。只需要夺他们的权,扣他们的钱,收他们的兵就好了。”赵匡胤当时就恍然大悟了。

普回答:“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

按照赵普的分析,夺权是第一步,权不好收的话就扣钱嘛!没有军饷,有兵也没用

。所以从方法策略上来说,赵匡胤没有必要直接杀他们,而应该是采取:谁不听话扣谁钱,给你小鞋穿,让你过的很不舒服,乖乖的逼着你把军权交出来。

三、总结

对于当代的我们,“杯酒释兵权”可以当做一个职场问题来看待。对于员工的升降、调配等问题,领导应该像赵匡胤一样站在下面的人角度考虑,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同样,作为员工也不能死叫着某一方面的利益不放,更不能脱离上级的管控。稳定和谐的职场氛围才能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

{钳工雕历史 越雕越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