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一个串串店的上海滩

每一个大城市都是一场盛宴,或如巴黎般流动,或如东京般迷失;也似纽约,承受着最浓烈的爱和恨。

在属于上海的这场盛宴上,你能看到两种人——成功的人和渴望成功的人。

1

早晨10点,位于上海场北路的老成都串串香正准备开门。张磊督促着员工归置桌椅、准备菜品。2006年,20岁出头的张磊从河南到上海打拼,和大多数初到上海的外地人一样,他看中了上海更好的发展机会。张磊的上海之行从一名服务员开始,擦桌子、收拾饭局、招待顾客是日常任务。从服务员做到了主管,攒下了资金、经验、认识了朋友,他也不再满足于打工的收入,准备自己动手干一番事业。

用打工攒下的钱,张磊和朋友合伙开了家150平米左右的三层楼中餐馆,全店总共四个人。一个月租金5000元,考虑到能在租金上省下一笔钱,几乎是一笔稳赚的买卖,他没做调查就定下了投资。谁知道这地方位置偏僻,周围只有一栋居民楼,居住者多是老年人,消费力严重不足。刚开始,还有顾客为了尝鲜而来,日子一天天过去,因为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人流量越来越少。找不到菜品的特色,到店顾客少了,店里服务员闲了下来,餐厅的经营也每况愈下。

经历了中餐馆的失利后,张磊开始寻找新的投资方向。

底料统一配送、成本低、利润高、上手容易,这些条件吸引着张磊,选择在上海开一家串串店成为他的下一个方向。串串店开在上海,辣味无法同川渝地区相比,微辣、鸳鸯锅成为串串店的多数之选。有了之前中餐馆的经验,餐厅位置、人流量也成为他投资的重点。

考察过后,张磊在2016年开下了第一家串串店。

2

下午6点,写字楼里的白领正准备下班,寻找放松的场所,而张磊最忙碌的时刻才刚刚到来。来吃饭的客人们在店里相聚,故事也就攒了下来。

张磊曾经遇到一个顾客,看起来和其他客人一样,正常地点菜、喝酒,可到了最后买单时,却开始赖账、挑刺。张磊意识到,这人是附近的混混,来了就没想过付钱,不是来店里吃喝,而是专门带着挑事儿目的来收保护费。印象中“古惑仔”式的黑帮桥段只在电影中出现,开店时的张磊仿佛误入某个正在拍摄的片场。张磊不得不与混混打交道,三两句之后,他探出些虚实。“古惑仔”来店里吃喝就是来认识新店家的,好方便以后“开展工作”。

店是要开下去的,遇到“古惑仔”危机,张磊只得想方法解决。否则这些人第一次尝到了甜头之后便会变本加厉地“威胁”他。前几年在开中餐馆的经历给了他帮助。他叫了几个认识的朋友来和混混沟通,杯酒之间,彼此之间聊得很愉快,成为了朋友,之后给足大哥面子,“古惑仔”挑的事也就少了。

现在张磊最好的店一天有一万多的营业额,串串店也在上海开了五家。

3

晚上10点,场北路串串店的14张桌子座无虚席。不出意外,今天也能翻上5次台。到店的基本是年轻白领,有的吃过晚饭寻找消遣,有的刚刚加完班打算犒劳自己。顾客们从近百个App挑出一个去付款,谋划着如何省钱,而张磊也正思考如何用更大的优惠吸引顾客。

去年十月份,由你点的工作人员与张磊联系,劝说他尝试新的推广方式。

刚开始推广时,很多顾客是不知道这个App的。有一次,一家三口来店里吃串串,酒足饭饱后正打算买单,张磊主动介绍了由你点。顾客支付完抽中了200元的红包。在张磊承诺红包可以使用的情况下,这个顾客第二天带上了朋友来消费,成为名副其实的回头客。通过使用由你点,回头客多了,销售额度和频率也随即增加。

几年间,张磊见证了顾客从“掏钱包”转变为“掏手机”,收银台前的广告贴、二维码也越来越多。

4

凌晨2点,店里只剩下寥寥几个食客,墙上手绘在灯光的照射下都显得安静下来。串串店一般营业到深夜12点,如还有客人,张磊并不会催促,在一旁静静等待,直到最后一个客人离开。

张磊就像是宴席上的主人,迎来送往每一个客人。

有一次他遇到了个外地顾客,不知道什么是黑鱼,点上来的菜硬是要退掉,怎么都不肯付钱,搞得他哭笑不得。还有几次顾客从锅里吃出头发,虽然知道顾客有可能是故意找茬,但张磊每一次都主动把责任担了下来,他觉得做餐饮就该把服务做到最好。

谈及对未来的规划,张磊笑着说有两个方向,第一是再开五到十家店,只要有好的店铺就要拿到手上,接着开店;第二是研究底料和整个串串店的运营模式,把生意越大。他已经想好过些日子去安徽,在那开几家串串店。安徽,是妻子的家乡。

凌晨已过,外滩上的钟楼开始了下一个24小时的工作。上海就是这样一场永不停息的盛宴,待了12年的张磊还想继续享受这场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