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耻以后,如果赵构是秦始皇一样的人,宋朝的发展会如何?

220君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就要先对赵构和秦始皇两个人做一下分析。

先来说一说宋高宗赵构。首先赵构本来是没有机会当皇帝的,他不过是宋徽宗赵佶众多儿子之一,过去也就是个康王赵构。若不是靖康之难,除了他之外,其他赵光义嫡系子孙不是死了就是被金国俘虏了,赵构是无论如何也坐不上皇帝宝座的。

赵构这个人本身就存在性格缺陷,做事情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从他杀害岳飞这件事就能看出来,这个人太在乎自己的皇帝位置了。他担心岳飞真的直捣黄龙迎回徽钦二帝,那他赵构自己的皇位不保。仅仅因为自私自利而不考虑民族国家大义,这就是赵构。

再来看看秦始皇嬴政。始皇帝为人杀伐决断,做事果敢。秦皇一扫六合统一天下结束了长达几百年的战乱攻伐,这本身就是一种英雄主义。

如果赵构是秦始皇,那么一定会毫不犹豫的攻打金国,以嬴政的决心和意志力,根本不存在办不成的事情。那么也一定会改变宋王朝重文轻武的局面,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宋王朝推向巅峰。但是这也许会在短暂的辉煌后加速宋王朝的灭亡,因为秦朝本身也就是二世便灭亡了。





史海扯谈


始皇与高宗二人之历史功业似乎大相径庭,一个是“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千古一帝,一个是重用奸臣,枉杀忠臣,又偏安一隅的皇帝,但笔者认为,许多历史事件,无论是春秋大业,还是日薄西山,虽不排除有主人公的因素,但终归还是时势使然!

首先看秦始皇为何能在短短十几年可以平定六国,定鼎天下。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历代老秦人的艰苦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人先祖是以靠给周天子养马有功,而被册封于帝国最西边,封邑起初只有50里地,在那个强国林立的时代里,偏居西隅的秦国,真可谓是寂寂无名,加上地处荒僻,中原诸国搞会盟什么的都是不带秦国玩的。而且老秦人日子也过得不安生,西边的犬戎人屡屡进犯,骚扰不断,给老秦人带了了很大的困扰,可能也正是在这种不得安宁的境地中,老秦人养成了很好的忧患意识,不贪功享乐。在中原诸国你来我往,争霸结盟的时候,老秦人却艰难的与西戎人死磕。

到了秦穆公时代,秦国才翻开来新的一页,这时候秦国基本稳定住了国本,也是在这一时期,秦国地盘得到了有效扩充,同时穆公因为护送周天子西迁有功,被册封为周王亲室,得到了官方的认可,这时候的秦国才引起了中原诸国的注意,但即便如此,以礼乐自居的中原诸国,仍然嘲笑秦国无礼乐,没文化。但老秦人从来不气馁,依然艰苦卓绝的奋斗,后来伴随着西戎人的骚扰不断,义渠人的屡次烧杀劫掠,这一时期的晋国也是一直虎视眈眈,双方摩擦不断,后来秦武公东征西伐,战死疆场,昔日的秦晋之好算是彻底崩了,双方也彻底结下了血海深仇。

后来秦孝公继位 开启了商鞅变法,从此秦国焕然一新,举国振奋,但即便如此也没有改变秦国继续韬光养晦的策略,直到继任者秦惠文王,才开启了东出的步伐,东面从大魏王那收复了河西之地,北面彻底平定了义渠之乱,进而中原会盟称王,成为了秦国第一代秦王,史称秦惠文王。接着上台的秦武王,沿袭前代帝王未竟事业,挥师打趴韩魏,示国威于周王畿,后虽英年早逝(举鼎而死),抱憾而终,但其继任者依然很好的抗住了这面大旗,继续执行秦国东出大略,此时的韩魏等国早已对秦虎狼之师是为之侧目,莫敢相望,昔日的齐、楚两个老牌大国,也相继被打垮,新兴崛起的赵国,虽风光一时,奈何也在长平之战后,彻底一蹶不振。百尺高台起于垒土,秦之历代先祖,兢兢业业 ,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的打下来如此厚实的基础,一统六国,已是时间的问题了。后面的嬴政上位,只是将这这份事业,顺势推到了高潮而已。

反观宋高宗赵构,虽然乱世上位,勉强在南方站稳了脚跟,但整个帝国的国力,早已是日薄西山。虽说帝国刚在神宗朝经过王安石变法的大力整顿,似乎有了好转,但这就像早已病入膏肓之人,突然用猛药加以诊治一样,往往可能会使病人的身体适得其反一样。然后整个帝国经过荒淫好色的哲宗、艺术家徽宗、背锅侠钦宗三位皇帝的折腾,帝国的最后一点国力终于是被掏空了,然后在金国的铁蹄下,迅速败落,并且留下来遗恨千古的靖康之耻。

而继任者赵构,在南方凭借长江天险,在乱世中奋力支撑起了半部帝国,成就了后面百年的南宋帝国。可见赵构也绝非等闲之辈,虽偏安一隅,但也绝非其心之所愿,此亦是时事使然也。

由此可见无论是被赞为雄才大略的秦始皇,还是被贬为偏安一隅的宋高宗,二人之才干,今人实在难以评判,但成就二人之功业者,最终还是那个时代!






江川流剑客


靖康之耻发生在公元1126年到1127年。这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二圣被俘,这也成了大宋历史上无法磨灭的一大耻辱。

宋高宗赵构,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之弟,在位初期,迫于形势民心,任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抗击金军,后来一味求和,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偏安一隅。

如果赵构能像秦始皇一样的雄心的话,那么宋朝发展将会十分强劲。下面我们来试着分析看。

一经济。宋朝本来经济就比较发达,而赋税重地还在手中,所以赵构不缺钱,没钱一切无从谈起,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都要用钱,这是根基。

二人心。在当时中原地区全都是被儒家思想熏陶了几百上千年,人心向背,对胡人是没一点好感的,人的思想不是金兵刚占领几年就能改变的,更别提南方那些士大夫阶层,只要是皇帝下定决心,民心是相当齐的。

三军事。南宋军事上有岳飞、韩世忠、李纲等一大批冲锋陷阵的猛将,虽然北方被占领,但人口数量还是远远超过北方,不缺兵源。

也就是说,只要赵构想干,有秦始皇的眼光,想打败金兵,恢复故土,应还二圣是没有问题的。然而赵构考虑的东西太多了,如果不是靖康之变,他是做不上皇帝的,应还二圣的话他这个皇位是让还是不让,这是最根本的问题,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历朝历代没有那个人能抵御权利的诱惑,这也就导致了赵构只能偏安一隅,苟且偷安。我们学历史的时候说秦桧是奸臣,想来他也是顺从皇帝的意思,皇帝也需要这一号人物来替他做一些不干净的事[灵光一闪]


棱镜看点


靖康之耻之后、北宋被灭、徽、钦二帝被俘受辱,如果南宋赵构换成千古一帝秦始皇,以他的雄才大略、宏图大志,早就派得力猛将灭了金国,一雪前耻扫除这一心腹大患,南宋也会走向兴盛之局。


小龙女5505


赵构如果是秦始皇之类的人 那肯定不会隔岸犹唱后庭花 一改宋轻武重文之风 整军待发 北定中原


辰花妍月


赵构如果真有秦始皇的性格,南宋也未必收复得了北方,甚至可能加速灭亡。

宋室南渡后,很多人希望赵构能出兵北伐,收复失地。赵构在即位之初,虽然对金国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抵抗措施,但是成效不彰。对主战派逐渐采取打压政策,宋朝也失去了收复北方的机会。很多人认为,南宋之所以无法战胜金国,是因为赵构怯懦多疑,如果他能胆子大一点,放手让武将去打,也许局势就能出现转机。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成立。首先,宋朝与金国交过手,深知对方的实力,若常年征战,不仅徒劳无功,而且会拖垮国家财政,金国没打过来,自己就先灭了。其次,历朝历代,凡是割据南方的政权,没有一个能成功征服北方。主要原因除了南方不出产骑兵以外,后勤补给也很难跟上,历史上的北伐几乎没有成功,宋朝正因为吸取了教训,才避免盲目出征。第三,北宋因为与大辽签订澶渊之盟,两国获得了百年和平,赵构显然想模仿北宋,与金朝维持和平的局面。南宋能否收复北方,与赵构的性格没有太大关系。




啸瞰风云


既然是假设,那么我们不妨先看看秦始皇是什么样的性格。21岁平定长信侯嫪毐,接着又除掉权臣吕不韦,开始大权独揽,30岁-39岁间灭六国,改革中央机构,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车同轨,驱匈奴七百余里,筑长城,南征白越,秦始皇基本奠定了中国2000年以来的政治和领土基本版图,是名副其实的千古一帝。

一句话,只有他想不到的没有他做不到的,而且一定是独一无二的至尊,即使像寻仙问药,他也做得煞有其事,以致徐福在后世都位列仙班了。

假设赵构是始皇帝一样的人,虽然开局不太好,但好歹后面稳住了局面,而且掌握着江南赋税重地,手下大将有岳飞、韩世忠、李纲、张俊、刘光世,民情民愤高涨。文臣是弱了点,但是你知道秦始皇有点能耐的文臣也就李斯,打天下还是靠的王翦、蒙恬、王贲、李信,退一步讲,赵构是始皇帝一样的人也就有了始皇帝的眼光和手腕,宋朝文化强盛,想挑几个有能耐的文臣还不是轻而易举。

那么有一问题,如果按照始皇的性格,岳飞必然能打多远打多远,直捣黄龙不是梦,迎回二圣指日可待,等等,迎回二圣把我赵九放哪儿,先别急,你真的以为都有了始皇的手段还怕这个吗?到时候可以学着历朝历代篡权者的办法:

赵九:“爹,哥,你们回来了,这皇位还给你们。”假意从座位上起来,眼中发着毒光看着这俩货,然后扫一眼文臣武将。

文武:“陛下收复中原,直捣黄龙,迎回二圣,千古之功,现在大位已定,太上皇和太太上皇应该好好安详富贵。”

说完,跪下口呼万岁。

徽钦一看这阵仗,就这俩怂包,估计当场跪下唱征服,毕竟他们在金国干了比这还不知廉耻的事。

椅子稳了之后,可以安安心心收拾金国和蒙古,还有那个恶心的西夏,什么玩意,也能让它立国这么久,简直是华夏文明的耻辱。统统灭掉。搞不好,赵构就是再造中华的又一人,次点也是刘秀一样的人物,再次一点朱棣也行。

都是始皇一样的人了,怎么着也不会做成现在这个德行,简直找不到词形容他,一个卖国皇帝,靠出卖国家的利益尊严和功臣博取敌人的施舍,你跟那个钉在耻辱柱上的石敬瑭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