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房地产市场,势必会成为自房改以来最显著的“分水岭”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口天然会向经济发达的区域流入,由此带来的是城区住房价值不断抬升。

经济学家任泽平前两天发了一组数据:2020年1月,中国广义货币M2首次超过200万亿,距离2013年3月突破100万亿不到7年。

过去四十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年均增速15%,1998-2017年,M2增长了16倍。

所谓的M2,就是“流通中的货币”,这些钱流入到社会上,必然要有去处,显然,过去这些年钱都流入到了房地产里面。

“上车”早的购房者,房贷利率动辄打7折,持有房产几乎没有什么成本,变现时的税费也都由买家承担,这让买房成了一件“一本万利”的“生意”。


而到了2020年的今天,房地产市场,势必会成为自房改以来最显著的“分水岭”

有人看到了无房者的辛酸。

前段时间,很多返程人员回到租房小区时,因为不是业主而无法入内,疫情期间,也有租户被房东要求搬走,这种现象在各个城市都时有发生,虽然现在“租售同权”的理念已经越来越普及,但到了紧要关头,房客与房东的待遇差距却如此之大,多少有点讽刺的意味。

有人感受到了城市里的拥挤。

最近两个月,越是人口密集的城市,容积率高的小区,似乎风险就越高,窝在家里狭窄的空间,下个楼都犹豫不定,生怕跟陌生人交谈,出门都要看外面是否有人,还不如回农村老家大院里,要多惬意有多惬意。

尽管这两种观点如此迥异,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房产价值逐步“分化”的事实,楼市已经不再是普涨普跌的市场了。

因此,对购房者来说,2020年起,挑选房源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有3类房子可能会成为新的“避风港”。

更重要的是,它们有2个业内认可的优势:稀缺性(同类房源越来越少),强预期(2020年后升值空间较大)。

1,低密度小区的大户型房子。

最近几年,老破小房源、市区高密度房源很抢手,原因无它,大家一门心思想往中心城区挤,这样的思路搁在平时当然没错,毕竟核心城区的土地稀缺,价值珍贵,从投资保值的意义上来说,有很大的安全边际。

然而,今年开始,很多人才发现低密度房源、大户型房子有多重要。

有人说:一个良好的居住小区,高层住宅容积率不应超过4,多层住宅不超过3,否则,就连下楼“放个风”,也是件奢侈事儿。

也有人说:在家里办公、上网课的时候才发现,一居室和两居室的压抑感扑面而来,过于狭窄的客厅无法容纳一家人的活动空间,只有一个卫生间让行动显得分外局促。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未来5年,随着人们对于健康、舒适度的追求不断提升,中心城区内容积率较低的房源,会受到更多购房者的追捧。

2,大型开发商,优质物业的房子。

有一个数据值得注意,从2月份至今,物业管理行业24家上市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均强于其他行业,从市盈率角度看,绝大多数物业行业上市企业的市盈率高于港股主板平均市盈率(11.22倍)和A股平均市盈率(18.33倍),有五家公司市盈率都高于其母公司。

为什么物业上市公司反而逆势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原因很简单,最近一段时间,很多人逐渐发现,拥有一个好的物业是多么重要,不管是往来人员的登记,还是住户的筛查,抑或是院内的绿化、维护,都会使业主产生安全感。

反过来说,常年无人看管的老破小家属院,即便门口有值班的老大爷,照样也是“形同虚设”。

3,户型方正,通风、采光良好的房子。

这个描述可能有点宽泛,但在目前看来,很多高容积率小区的房子,因为受限于规划,公摊又很高,不少奇葩户型也并不鲜见。

重点在于通风和采光这两项,比如塔式住宅楼单朝向多,风难对流,通风采光状况比较差,日常的油烟及卫生间潮气等难以排出。

而板式住宅楼双向面宽大,南北通透,可以通过自然通风形成对流,形成穿堂风。特别是现在这个阶段,更有益家人健康。

采光也是一样的道理,尽管现在大部分都是坐北朝南的房子,但未来要从竖厅向横厅逐渐转变,因为横厅由于开间>进深,采光面更大,同时满足客厅和餐厅都临采光面,增加了整个厅的观景面,宅在家里身心也会愉悦一些。

以上这3类房子,虽然一直以来都是买房考虑的重点,但购房者的需求,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迫切。

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5年这几类房子的溢价或许会持续提升,在业内人士看来,比那些高容积率、低端物业的房子,升值空间多出20%,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有一点笔者要提醒各位,即便这些房子在未来会受到市场的热捧,但楼市的整体气氛已经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所谓的“升值空间”,需要看具体的产品、地段、户型以及所属城市。

未来5-10年,将是房地产市场“结构分化”愈加明显的阶段,无论是一二线啊城市与三四线城市之间的差异,还是人口流动的方向不同,对购房者来说,这些因素都应该考虑在内,买房除了要考虑户型、开发商、物业、容积率之外,还要综合评定自身的财力、工作与自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