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和貂蝉都是陕北人?你一定要知道的22个陕西冷知识

1.小南门大名叫个啥?

朱雀门旁边的小南门,又名勿幕门,就是民国时期为纪念辛亥革命中陕西革命先烈井勿幕先生而修。

2.最早的锅巴零食在陕西

西安太阳食品生产的太阳锅巴,是最早的锅巴零食。1990年太阳锅巴产量占据中国零食产量半壁江山,月产量达3000吨。

3.孙悟空舍利竟然在陕西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原型是陕西泾阳人,俗名叫车奉朝。悟空禅师的舍利在陕西泾阳嵯峨山。

4.好猫烟的牌子竟然这么来的

好猫名称的来历,源于一位伟人的名言“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5.世界上最早的推拉门在陕西

推拉门早在2200年前就被秦人发明并使用,它的原型就出现在秦陵兵马俑二号铜车上。

6.兵马俑的战马为啥个个膘肥体壮?

《秦代养马法律》以立法形式保证对各地养马业的考核与评比,法律规定,谁负责饲养的马体形消瘦、行动迟缓或者不按期参加评比,都要受处罚,还要追究领导责任,由此表明秦朝中央政府对养马业的高度重视。

7.“西安”这一名称哪朝开始用的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朝廷改奉元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由此定名至今。西安这个名字迄今叫了646年。

8.世界上第一个百万人口大都市是西安

七世纪唐朝的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城市,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大都市。

9.貂蝉是陕北人

貂蝉这位活跃在一千八百年前的宅男女神,就是陕西米脂人!另据,《绥德县志》记载:“才貌双全的吕布是绥德人”。

10.“石油” 这个名字起源于陕西

最早给石油以科学命名的是我国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他在百科全书《梦溪笔谈》中,对石油作了极为详细的论述,并对延安、延长县一带的石油资源亲自作了考察。

11.熊猫的故乡在陕西

大熊猫当然也有故乡,位于秦岭南麓的陕西佛坪,就被誉为“大熊猫的故乡”。

陕西汉中佛坪大熊猫野外分布密度居全国之首,设有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专家称为“野生大熊猫最有希望生存繁衍下去的地方”。

12.世界最早的方便面来自陕西

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面名叫礼泉烙面。礼泉烙面是陕西关中地区汉族特色面食,可加汤食用,亦可干吃。

13.世界上最早的纸片在陕西

灞桥纸是在西汉时期的一种纸,1957年在东郊灞桥取土时,发现了大大小小共80多片纸,被称为灞桥纸。灞桥纸是迄今所见世界上最早的纸片,它说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一、二世纪。

14.永宁门为啥老不开

中国民间,百姓都认为南方是火神的所在地,为避火灾,炉灶一般不开向南面。南门永宁之意,就是向火神祷告,勿起火灾,永保安宁。为以示诚心,永不开正南门。

15.“桥梓口”意思是“父子口”?

桥、梓为南山高、矮两种树木,桥树高大,梓树低矮。桥亦名“乔”,“乔者,父道也;梓者,子道也。”桥梓,又作“乔梓”。用来比喻父子关系。儒家认为父权不可侵犯,似乔;儿子应卑躬屈节,似梓。故后世称父子为“乔梓”(即桥梓)。

16.陕北唢呐原产地竟然不是陕北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唢呐这个名称,是古代波斯语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17.资深文青柳青在陕西哪里写的《创业史》?

柳青为了创作长篇小说《创业史》,1952年,他把全家从北京迁到陕西省长安县的皇甫村,时任长安县委副书记。也就是在那里,他经历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各个阶段,并且在他以后创作的长篇小说《创史业》见证了那时代。

18.小南门大名叫个啥?

朱雀门旁边的小南门,又名勿幕门,就是民国时期为纪念辛亥革命中陕西革命先烈井勿幕先生而修。

19.花木兰的故乡在延安

花木兰是咱中国陕西省延安市万花山下的花园头村人氏,而木兰园陵就建在万花山下。

20.陕西最高的古塔居然不是大雁塔!

陕西境内最高的古塔是崇文塔,位于陕西咸阳市泾阳县,是楼阁式砖塔,八角形,高87.2米。

21.西安的城隍是谁?

在民间传说中,城隍是冥间地方官,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西安的城隍是纪信,纪信是汉朝将军,曾参与鸿门宴,随刘邦起兵抗秦。项羽见纪忠心,有意招降,但纪信拒绝。最终被项羽用火刑处决,多年后被多地人民奉为城隍,咱西安就是其一。

22.“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竟然是陕西人发明的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世界上没有透风的墙,做了啥事总会有人知道的!不过,这“你知、我知”最开始到底是“谁知”呢!这“四知”的千古名句,出自东汉杨震之口,杨震是咱陕西华阴人,为官清廉、嫉恶如仇。当他调任东莱太守去赴任时路过昌邑县,县令带了金十斤作为礼物送给他,说“幕夜无知者”。杨震很生气,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县令只好作罢。陕西省潼关县有一个“四知村”,即得名于这个典故“天知、地知、你知、我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