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清朝搞笑故事:皇帝写了一首诗,大臣立马告状说皇帝要造反

众所周知,乾隆原本应该是清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但是他说自己是不能超过自己爷爷的,于是自己主动将自己的皇位让给儿子嘉庆,做了清朝唯一的太上皇,

“太上皇帝御太和殿,传位于上,上即位”。然而,乾隆皇帝并没有真正的退休,很多事情都是需要乾隆皇帝点头同意之后,嘉庆才有真正的处置权。

乾隆做太上皇的已经85岁了,在那个时候是非常的高龄。人老了,做事怎么说精力都是不济的,尤其是处理国家大事,这是非常用脑的。按理说,立了皇帝,太上皇就算不放权也要对新皇帝信任吧,但是乾隆皇帝信任的不是嘉庆,而是大臣——大名鼎鼎的和珅。

和珅和嘉庆不怎么对付,他一直觉得嘉庆不应该是下一任皇帝,但是皇权是乾隆的,他没有决定权,不过给嘉庆搞点小手段,那倒是常事。而,面对权势熏天的和珅,嘉庆也只能是一味的忍让,毕竟和珅的话在乾隆那里比自己的话有分量。嘉庆能够成为皇帝,审时度势的能力自然不同于一般人,他很懂得避开和珅的锋芒,表面上对待和珅也是非常的恭敬,但是和珅并不觉得小皇帝是一个省油的灯,还是处处想要让小皇帝难堪,甚至想通过使手段让乾隆皇帝换新的继承人。

清朝曾经有过很多件文字狱大案,很多人最后都是家破人亡,和珅把心思动到了文字狱上面,派人随时留意嘉庆写的文字,只有有不合适之处,就拿出研究,看有没有能够扳倒嘉庆的可能。而这机会,还被和珅抓到了。

乾隆嘉庆年间有一个大臣叫做朱珪,这人呢,做官做不好,但是做学问是有一手,他曾经被外放多年,明明已经做到了山西布政司,但是却被同事按察使(主管一个省范围的刑法之事)黄检上书说他不务正业,“朱珪终日读书,于地方事无整顿”,乾隆干脆就让他回京做了侍讲学士,后来还是被外放了。

这个朱珪还有另一个特殊的身份,那就是嘉庆皇帝的老师。

嘉庆初年,外放的朱珪再次一次回到了京城,这一次算是沾了嘉庆的光,乾隆说:“师傅之职,陈善纳诲,体制宜尔,非汝所知也”,朱珪出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作为学生的嘉庆自然为老师高兴,于是准备写诗送给老师,谁知道诗还没有写完,和珅已经得知,并将已写部分的内容捅给乾隆知道,“坤取以白高宗曰:‘嗣皇帝欲市恩于师傅耶’”。这句话看着简单,实际上水深得很,嘉庆皇帝的用意本来是要祝贺老师,但是和珅这样一说,意思就变了,说嘉庆的行为就是在笼络人心,架空乾隆,这样的行为就是造自己父亲的反。乾隆一直不愿意真正的交出权力,就是害怕自己被儿子架空,和珅的话直接刺中乾隆的心窝,所以乾隆在听了和珅这句话的时候,脸色都不好看了,

“高宗色动”。

好在和珅说这句话的时候还有其他大臣在场,不然,嘉庆可能就在劫难逃了。乾隆问大臣董诰:“汝在军机刑部之日久,是于律意云何?”董诰只说了五个字就帮嘉庆化解了一场危难:“圣主无过言。”短短的五个字直接把和珅曲解的意思拉回正途——老师升官,学生祝贺老师有什么错?是啊,学生祝贺老师本来就是人之常情,而这老师还是乾隆自己选的。

这件事,嘉庆皇帝没有受到什么惩罚,不过朱珪则被乾隆另外找了理由不让他出任大学士,依旧留在地方上,和珅的话终究还是在乾隆那里起了作用。

出来混迟早迟早是要还的。嘉庆四年正月乾隆皇帝死后,嘉庆立刻对和珅下手,不久后,和珅被赐死,“和珅赐死於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