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年味,从未在美食中走远……

中国是一个十分重视传统节日的国家。在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民间传统节日从先辈那里就与食品、饮宴密不可分,并世世代代传习不断。

农历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可以认为是最集中的饮食节日,各地各种走亲访友、礼物馈赠等方式都与吃请和食品有关系。

《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如诸饮食。”礼制的产生是从饮食开始的。很自然,礼俗也离不开饮食的活动。

《礼记·曲礼》云:“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尚往来”的原则在礼制文化初始时期即已产生,在长期的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处理社会生活与人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中国节日风俗都很讲究礼仪,礼俗与风俗是紧密相连的。节日期间走亲访友,看望前辈等,必少不了食品相馈赠,以示对长辈和前辈的尊重。尤其是过年,同宗拜祖,晚辈拜长辈,朋友互拜,也少不了面糕、点心及各类食品。

除了馈赠食品,享乐美食也是节日交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在以往的春节活动中,从初一到十五,家家设宴,你邀我请,互为宾主。

今年春节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在春节期间,家里取消了亲友间的聚餐,亲戚与朋友之间也由登门拜年改成了电话或是微信拜年。在大年三十,那时还不知疫情的严重性,自家人一起吃团圆饭,为着晚上那桌菜忙了一整天。团圆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

在乡下,有的家庭并不很讲究过年三十,他们有自己过大年的日子,随自己这个村的风俗而定。我姐的婆婆家是腊月29号过大年,这一天,一家三代人齐聚一堂。由于家里在建一栋三层的楼房,还未完工,暂时住在亲戚的老房子里。即使这样,也不影响大家过个热闹年。

厨房里的灶是烧柴火的大灶,灶台边的墙面早已被烟熏得乌黑,那是时间留下来的痕迹,仿佛在告诉大家不知有多少美食都是从它这制作出来。

柴火灶没有现代的灶具那么方便,做饭时,一个人既要在锅里炒菜,又要给灶膛添柴,显然面对年夜饭这顿大餐会手忙脚乱,很是力不从心。于是,婆媳间分工合作,有的洗菜切菜、有的掌勺、有的负责烧火。

之前家里拆房、建房,留了好些旧木头下来,这些木头虽在建新房时起不到作用,但用来烧火做饭却是很好。灶上一口大锅炖着大菜,另一口大锅则在烧其它烹饪时间相对短一些的菜,两口锅同时在用,这灶膛里的火不能熄,需要人守在灶前留意木头燃烧的情况,等燃烧到一定程度,便要把木头再往灶膛里推进去些。

这过大年的一顿餐食,餐桌上最不缺少的就是肉。这一餐仿佛是荤菜的大汇聚,猪肉、牛肉、鸡鸭鱼都摆在餐桌上等着人们大快朵颐。乡下的土猪肉与土鸡,那香醇的滋味,一直是城里人所向往的味道。在乡下却视为平常,很多人家都养鸡,过年过节炖上一只也方便。有人家里宰了一头猪,便会通知村里人,于是大家按自家的需要去买上一些过年。

旧时老南昌地区的人在过大年时,餐桌上都会有一盆整只的蹄花(蹄膀),还有一盆鸡,这鸡得用阉鸡,整只烹制,用火慢慢炖熟。在乡下,这两样食材仍然是现在人们过大年餐桌上的标配,只不过,有的家庭不用新鲜蹄膀,而是腊月里腌腊好的蹄膀,这又是另外一种不同的风味。

猪蹄膀与土鸡,这两样单拿出一样来做菜,味道都足够的鲜美。我姐的婆婆在每年家里过大年时都喜欢做这样一个操作:将整只猪蹄膀与土鸡一起炖煮。往年是两只猪蹄膀与两只土鸡一起在大锅里炖。今年因为忙着盖新房,没有准备那么多食材,猪蹄膀与土鸡每样就用了一只。两样至鲜的食材,用至简的烹饪方式,炖出原汁原味的鲜,这是只在过年才能吃到的美味!

猪蹄膀肥而不腻,与土鸡的风味交融,在柴火灶的热力作用下,浓浓的醇香味由灶间飘到屋外。屋外的人正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天,有肚子正饿着的,禁不住香味的诱惑,偷偷咽了下口水,恨不得立即开饭,把这人世间的美味牢牢锁在唇齿间。

这浓浓的肉香对于一直奋力往灶膛里添着柴的人来讲,也是一种考验,终究抵不过,让同伴去堂屋随便抓些瓜子花生或是冻米糖之类的年货过来吃,而自己仍然认真负责地守着灶膛里的火。灶膛里这明晃晃跳动着的火焰像是在舞蹈般,在这一天显得格外迷人……

终于,猪蹄膀与土鸡都已炖得差不多,用筷子朝蹄膀戳了戳,能戳进肉里,则表明蹄膀已经煮熟。蹄膀比鸡难煮熟,蹄膀一熟,那么鸡肯定也煮熟了。调入适量的盐搅匀,再盖上大锅盖略煮一会儿后,将它们分别捞出盛到两个大盆里,再舀些汤进去。

剩下的又浓又香的汤则另外放进些切碎了的鸡杂、豆腐、香菇以及自家种的青蒜、胡萝卜丝等食材,做了锅香喷喷的糊羹。糊羹是南昌的特色美食,它在大年三十晚上至少要出现两次,一次是在开始喝酒前,每个人先吃一碗糊羹暖暖胃,还有一次是在守岁时,全家老小也要吃一碗糊羹。

炖蹄膀土鸡时,另一口大锅也没闲着,不断做着其它的菜。红烧的牛排、自家菜园子里种的新鲜蔬菜配上些猪肉炒几个菜,鱼也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一桌团圆大餐终于在忙碌中完成,一家人终于可以闲下来围桌而坐享受这美味的菜肴。边吃边聊,聊聊一年的工作成绩,还有对明年的期许,再聊聊某某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样,虽是家长理短,倒也是其乐融融。此时的人们,都沉浸在浓浓的年味当中,心里隐约有种说不上来的兴奋感。

曾听不少人说过,总觉得现在的年味没有小时候那么浓。是啊,人都在慢慢长大,心里所期待的东西也不像儿时那么单纯,只是年味从来未在美食中走远。

年前去菜市场、超市购买年货,用“人头攒动”形容当时的场景一点也不为过,食物是人们生存的根本,一家人齐聚在一起,最大的节目就是“吃”,父母最想做的就是孩子喜欢吃的美食,所以在菜市场、超市里走上一遭,你便会立即感受到那浓浓的年味。

在传统春节风俗中,食俗表现的最为丰富。南方人爱吃年糕,有借年糕之意,祝愿生活”年年高“,而饺子作为”贺岁“食品,历来受到南、北方人们的喜爱,因形如元宝,在春节吃饺子有”招财进宝“之意。

年前,人们围在一起做着年糕、包着饺子的场景,还有为着一顿年夜饭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客厅里整理年货的父母,以及趁着空闲时间磕点瓜子花生闲聊上几句的人们……这些都会让你觉得年味无处不在。

从年前一直到元宵节,可以说美食是始终贯穿其中的。今年特殊,因为疫情的缘故,家人没有在一起聚餐。宅在家里翻看小说,看到《红楼梦》中有一段描写元宵节和吃食的场面。

第五十三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至十五这一晚上,贾母便在大花厅上命摆几席酒,定一班小戏,满挂各式花灯,带领荣宁二府各子侄孙男孙媳等家宴。在祥和的气氛中,菜肴一道接一道的摆放着,上了热汤接着又献了元宵。

即使是节日里的娱乐活动,也少不了用美食作为其中的调剂品,这不光在古代小说中时常可以看到,在我们现代的生活中其实也是如此。这说明从古至今,在节日团聚时,人们都会把美食放在重要位置。

现在春节吃的传统美食更是成了一种具有民族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年味包含的内容很多,我们要感知的年味,有一部分就藏在美食当中,从未走远……

生活是很真实的柴米油盐,一箪食,一瓢饮。谢谢阅读,大家有什么更好的烹饪方法,欢迎在下方评论或留言!如果大家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希望大家能为我点个赞,并关注我一下,最后别忘了帮我分享,转发一下哦!特别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