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研判: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影响

自2019年12月中上旬武汉发现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以来,确诊规模不断增加,波及区域从武汉扩散到全国,也从国内向海外蔓延。据国家卫健委消息,截至2月6日24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1254例,现有疑似病例26359例,累计死亡病例637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631例。

与此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虽然目前仍处于疫情的爆发期,评估疫情可能给中国养老服务业带来的损失为时尚早,但我们可以大体参照2003年SARS对服务业的影响,对新冠肺炎疫情可能给我国养老服务业带来的影响做一个粗略的研判,为市场提供参考。

此次研判,基于以下几个前提:

1.此次疫情情势复杂,“拐点”无法预测,何时结束尚无定论。

2月2日钟南山院士在接受新华社、央视等媒体采访时称“我们判断此次疫情有望在未来10天至两周左右出现高峰。”据此,新冠肺炎疫情的高峰将出现在2月12~16日之间。

根据耶鲁大学全球健康政策与经济学助理教授、美国中国卫生政策与管理学会会长陈希与耶鲁大学部分学者研究,疫情的高峰(或者说最高峰向下转变的“拐点”)可能会在2月下旬,大致在2月21日左右出现。

另据中国工程院的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院士2月5日接受《新闻1+1》白岩松连线采访的说法,此次疫情的底数并不清楚,此外,现在社区和社会上未能进行隔离的病人,在家庭和社会的传播威胁性还是很大的。如果不加以有效的管控,这个“拐点”无法预测。新型冠状病毒是新加在人体上的,它还有不断变异的可能,具体体现在传播性和致病性上,这也无法预期。此外,人员流动、天气变暖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根据上述专家观点,此次疫情高峰可能在2月下旬出现,参照2003年SARS疫情,结合此次防控力度与措施,此次疫情可能在5-7月份宣告结束。持续半年的疫情将不可避免地对养老服务业造成重大冲击。

2.本文是对“养老服务业”而非“老龄产业”(又称为养老产业)的研判。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11月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结合国际通用的三次产业划分理论与服务业细分理论,我们将养老服务业界定为“从属于服务业,是为满足老年人各种生活服务和精神文娱需求而形成的服务行业的总称”。因此,本文主要对养老服务业4大细分领域——机构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旅居养老服务的情势进行研判。

3.此次研判参考了2003年SARS疫情对当年社会服务业的影响,也参考了国内相关专家学者就此次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作者非经济研究领域人士,本文观点也未经过严谨的数理论证,仅仅是基于作者对养老服务领域的认知作出的定性判断,不作为投资依据。

一、对比2003年“非典”疫情,新冠肺炎疫情下养老服务业的总体态势

养老服务业涵盖老年人衣食住行、生活照料、医疗服务、健康娱乐等多个领域,具有涉及面广、产业链长、贴近群众需求等特点,对上下游行业具有明显的带动效应。

“非典”疫情自2002年11月末发现首例病例,至2003年6月末基本被控制,持续时间约半年以上,其中2003年3月至5月为疫情高发期和抗击疫情的关键期。

时认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局长马力强撰文,用数字披露了非典对服务业的影响:

——2003年一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2%,同比加快0.8个百分点,但5月份被腰斩,仅增长4.3%,增幅之低多年未见。

——旅游业遭受重创,全行业一度陷入停顿状态,国家旅游局估算二季度国内旅游收入减少840亿元,旅游外汇收入减少40亿美元。4月下旬至5月上旬,商贸、餐饮业明显萎缩,旅客人数下降使交通行业损失严重,经营正在逐步改善的民航业又受重挫,出现较大亏损。

其中,客运业、餐饮业、社会服务业、旅游业等受损严重。二季度客运量下降23.9%,其中航空客运下降近50%;据对全国29个省区市13个主要社会服务行业调查,上半年社会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4.8%。

总体来看,非典期间,社会服务业(包括旅游、住宿、公共服务、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等,其中也包括当时并不成熟的养老服务行业)是受到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

相比非典,本次疫情传染性更强但致命性更弱,政府应对较快,经验更为充分。但相比2003年非典,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更大,外部环境更差,且当前疫情发生的时点为对第三产业需求较大、工人未能返城的春节,因此,我们初步判断此次疫情对劳动密集型的养老服务业的影响程度将大于2003年非典,但时间可能更短,具体影响大小取决于疫情持续时间和政策对冲力度。

两次疫情,国民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换挡,人口老龄化加重,宏观杠杆率较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2019年底经济暂稳但基础不牢,且财政货币政策空间小于2003年。

与2003年相比,当前第三产业、消费占比更高,而疫情对服务业消费影响较大。2019年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占比7.1%、39%和53.9%,一二产业分别较2003年下降5.3和6.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11.9个百分点。

本次疫情的传染性更强,叠加春节时点因素,对养老服务业和养老服务企业复工冲击更大,但防控力度更强,出手更快,预计影响时间短于2003年非典。

由于反应更快、抗击疫情力度更强,因此此次疫情影响更大,乐观估计影响主要在一季度,但也要估计第二和三种情形:

情形一:防控及时得力,疫情持续时间较短,对国民经济的冲击也主要局限在一季度,疫情高峰出现在2月中旬,此后逐步下降,3-4月结束,养老服务业各环节、各部门正常运转。

情形二:由于春节复工人口流动、气温较低利于病毒传播以及防控不得力,疫情可能延续至二季度,最终各方面努力下并在气温升高的帮助下于6月左右结束。疫情持续时间较长,将影响整个上半年的经济增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养老服务业受到拖累,养老服务消费信心降低,资金与人工成本高企,上下游供给不足,养老服务业复苏尚待时日。

情形三:考虑到病毒的前期潜伏期较长、传染性较强以及未来变异的可能性、复工以后再次扩散和传播、防控上可能的疏漏,疫情持续时间可能会超出预期,要充分估计形势的演化可能比第二种更严峻,坚持底线思维。

总体看,各细分行业的龙头仍然具有较强的护城河优势和长期的成长性,新冠肺炎疫情对国民经济与养老服务行业的影响是短期性的。中长期来看,老龄化加深、空巢率上升催生养老服务庞大需求,养老服供给多元化趋势进一步加深,政策红利进一步释放,养老服务“供需不匹配”日益激化,2019年我国养老服务市场规模将从2019年的4.4万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13万亿元,养老服务业发展前景可期。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机构养老服务业的影响

机构养老是指以社会机构为养老地,依靠国家资助、亲人资助或老年人自备的形式获得经济来源,由专门的养老机构,如福利院、养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医养结合机构等,统一为老年人提供有偿或无偿的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以保障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养老方式。

2019年三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31997个,养老床位414.3万张。疫情爆发后,民政部、国建卫健委以及各地方政府纷纷发布措施,对养老服务机构全面实施十分严格的封闭管理。封闭管理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正常运营产生一些列“连锁反应”。

1.封闭管理进一步拉升养老服务机构的床位空置率。

在各地封闭管理的措施当中,“不再接收新入住老人”“暂停来访咨询接待业务”和“经常看病与回家过年老人暂停返院”这几项措施,对本是惨不忍睹的养老服务机构入住率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按照以往行情,春节前后各养老服务机构将迎来一波入住高潮,尤其是春节过后,相当一部分家庭中子女返回工作岗位,老人被送入养老机构。疫情之下,全国养老机构均不再接收新入住老人。当下,疫情何时结束尚无定论,后疫情期大众对这种人员密集型的机构养老服务的消费意愿尚不确定,因此,养老机构封闭管理对入住率的影响,至少在2020年内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2019年下半年新开业的民营养老机构,此次疫情夺去了它们的一个最佳营销窗口期,预料将极大影响运营收益。

另外,部分入住老人在封闭管理之前返家过年,或者一部分老人外出就医住院,节后返回养老院需要经历隔离期,或者家属拒绝返院,或者养老机构不再接收入住,凡此种种也会导致养老机构出现床位空置,进而影响营收。

我们也注意到,在疫情重灾区,已有养老机构发生感染。如果防控措施不得当,极有可能会有新的养老机构出现确诊或疑似病例。一旦感染情况发生,或者疑似感染情况外传,这将对养老机构后续的经营和社会声誉造成影响。

2.部分养老服务人员无法及时返岗,影响养老服务质量。

此次疫情与春节叠加,按照常规,多数养老机构会安排部分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回家过节。各地出台养老机构封闭管理措施后,一些疫情严重地区,或者来自疫情严重地区的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将无法及时返岗,这会导致部分养老机构人手紧张,服务效率降低;再加上疫情期间养老机构防疫与消毒工作量加大,部分养老机构内部管理压力增大,这不可避免地对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3.生产生活物资成本升高。

截止到目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已启动一级应急相应。一二三产业均已不同程度地停工停产,这不可避免地造成物价上涨。

对于部分养老机构而言,节前储备了大量的过节物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应对当前物资匮乏物价上涨的压力;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部分养老机构在节前采购的大量非生活类物资,疫情发生后这类物资不发使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金损耗。

另外,随着疫情加重,防控力度加大,流通环节效率降低,菜肉蛋禽等餐饮食材成本升高,卫生消毒成本增加,生活易耗品也增加,这对于空置率不高的养老机构而言,将是一笔不菲的开支。生产生活成本增加,必将影响养老机构的运营效益。

三、新冠肺炎疫情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的影响

严格意义上来讲,社区养老在我国并非一种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服务也没有形成广泛接受的官方定义或权威定义。从实践角度来看,所谓的社区养老与居家养老往往同时出现,本文将这两种养老服务合并进行研判。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由社区内4050人员、护理人员、社会工作者等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迄今为止,受传统生活习惯和养老观念影响,社区居家养老仍是绝大多数老人首选的养老方式,即国情特色的“9073”养老格局: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机构养老。居家养老也直接带动了居民对包括家务、老人看护等方面的家政服务需求。

据全国老龄办数据显示,在城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中,老年餐桌和家政服务需求强烈,比例高达42.2%和33.3%;老年人对康复服务、长期照料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比例达到了21.4%和20.6%。

显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家政服务是城市家庭,尤其是居家养老家庭的迫切需求。

“上门服务”和“去社区日间照料站点接受服务”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特征,这不可避免地出现服务提供者与老人接触的情形出现。疫情期间,各地纷纷封城,限制人员流动;另外,各地出台的养老机构封闭管理措施中,也都包含暂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以说疫情之下,全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基本全线停滞。这对于居家养老服务企业或者机构而言,将造成以下影响:

1.居家养老服务收入中断,对服务供应商的经营业绩造成影响。

目前,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多为小微型的养老服务机构或者服务企业,其服务订单多来自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疫情发生后,各地政府叫停了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这会影响居家养老服务供应商的当期收入。

对于头部居家养老服务企业或者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单一业务来源的养老服务企业,在疫情控制未完全解除之前,全面暂停服务提供,意味着企业经营基本停摆,经营性收入完全中断,经营压力巨大。

2.服务停滞,人工成本与物资成本难以消化。

居家养老服务全面停滞后,居家养老服务企业既面临着收入来源断崖式下降的局面,也面临着人工成本与前期物资购买成本难以消化的窘境。鉴于疫情还需要持续一段时间,完全解除控制尚待时日,因此,经营成本依然是这类企业未来一段时间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3.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流失,影响疫情结束后的正常开工。

居家养老服务全面停滞后,一些企业必然面临着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流失问题。尤其是后疫情时期,人员无法及时到位恐将影响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质量与效率。

四、新冠肺炎疫情对旅居养老服务业的冲击

旅居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是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补充。它遵循健康养老目标,利用养老机构、度假村、酒店等资源,结合休闲旅行,提供安全愉悦的高品质养老生活。旅居养老是候鸟式养老、度假养老的融合体,与普通旅游的走马观花、行色匆匆不同,选择旅居养老的老人追求旅途和生活过程中的健康、环保和舒适。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趋加重以及“四二一”家庭、“空巢”家庭的不断增多,中国涌现出一批热衷旅游的“活力老人”。传统的旅游产品和养老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他们休闲养生、丰富生活和涵养灵魂的高层次需求。

根据调查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出行多会选择8至15天中长期旅行。比重占总人群的43%,接近7成老年人在出游时选择8天以上旅行。因此表明老年人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旅行,中长期旅行更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从老年人经济自评来看,城市老年人中,自评经济状况宽裕的近两成。新一代老年人收入更高,观念更新,有高品质养老的愿望与能力,将构成旅居养老主要的消费群体。

按照每位老人一年平均出3次,每次旅游消费1500元来算,中国老年旅游市场规模达到近10000亿。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老年人对价格比较敏感,在假期上限制性很小,银发族往往成为节后错峰游主力,不仅形成了淡旺季市场的“互补”,也直接扩大了旅游业淡季业绩增长的空间。

旅居是一个综合性或者混合性消费,旅居养老消费具有消费内容多样、消费范围广泛的特征。一般的商品消费活动只是针对相关生产和商业销售这两类行业,一般的服务消费只是针对一两类直接提供服务的行业,而旅居消费所针对的至少是“行、游、住、食、购、娱”这六类行业,而且是跨地域的。

因此旅居最大的价值在于既有其行业涉及面上的乘数,又有消费支出上的乘数,并且是跨地区的流动性消费。所以说,旅居是一个“多赢”的活动,可以形成一个多门类的行业群,这是旅居消费与其他消费活动最大的区别。

严格意义上来讲,旅居养老服务业是一个环境敏感的产业,这种敏感性表现在易受境内外突发事件的冲击和影响,从而导致旅居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出现严重的衰退和滑坡。就目前来看,旅居养老基本处于全线停滞状态。

疫情期间及后疫情期,旅居养老消费者为避免自身感染,降低与传染源接触的概率,更加偏向于避免进入人员拥挤的场所,特别是火车、飞机等疾病传染的高发地,减少旅居活动,出于对疫情期间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的考量,也会避免外出用餐。导致旅游业、各类住宿和餐饮业以及交通运输业受疫情影响较大、损失较多。

初步来看,旅居养老全线停滞的冲击可以分为直接冲击和引致冲击两个阶段,造成的损失为直接损失与引致损失之和。

1.收入直接冲击

发生在旅居养老直接相关或相关程度比较大的行业,例如旅居养老接待基地、景区、民航客运、铁路客运、公路客运、餐饮、国内商业等,这一轮冲击主要表现在各行业业务数量和营业收入的下降,以及失业。

2.收入引致冲击

直接冲击导致的收入减少和失业除了继续影响以上行业和领域外,还继而在消费需求方面影响到其他间接或引致相关行业,例如工业品制造、健康理疗服务等多个行业。

另外,冲击还将影响到相关行业的投资,除了旅居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商品或装备生产领域的投资,还包括其他领域的投资,继而对国民经济造成进一步影响。基于此次疫情的短期性判断,旅居养老目前的损失对中、长期投资的影响不大。

3.人员流动减少的直接冲击和引致冲击

旅居养老消费者数量的减少,首先直接体现在旅居业务收入的减少上,但随即发生的就是交易和洽谈活动的萎缩。一个旅居养老团体的旅居消费可能达到数万元甚至十几万元,但他带来的商业交易额可能是上百万元。对于特定的旅居养老团体而言,这种扩大效应超出人们的想象。

实际上,1元旅居消费(收入)的减少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要大于1元,总影响应该乘以一个大于1的系数。如果考虑到人员流动减少对各类商业活动的影响,这种冲击扩大倍数应该更大。

五、疫情后的养老服务业政策建议

疫情当前,首要任务依然是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但在抗疫同时可以适当采取稳预期、稳消费措施。加大疫情的防控,尽可能地减少疫情地扩散,缩短其持续时间,依然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

在此次疫情中,养老服务业受到重大冲击较大,不少养老服务机构不得不关门歇业,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持续,对本就脆弱的中小养老服务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上下游、产业链、材料储备、人力资源,尤其是资金的准备等都是众多养老服务企业复工面临的巨大挑战。

为此,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在防控疫情的同时,适当采取一些措施以纾解养老服务业的困境。

1.尽快明确疫情期间金融政策

疫情期间很多中小养老服务企业因为生产和经营暂停,但却要照常支付房租、工资、利息等刚性成本支出,导致现金流中断、资金周转困难。

为此,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发放贷款按政策范围内最低标准执行,中小微企业存量贷款疫情防控期间到期办理续贷或展期,利率按原合同利率下浮等。

对受疫情影响较大、有发展前景但暂时受困的中小养老服务企业,不得抽贷、断贷、压贷、罚息。对金融机构在疫情防控期间为中小养老服务企业提供续贷支持而造成贷款损失的,省、市(州)、县(市、区)政府予以进行分担。

总体而言,货币政策在保持稳健基调同时加强结构性调整,为中小企业恢复生产提供较为充足的资金保障。充分利用再贷款、再贷款以及结构性降准等工具,加大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支持力度,为企业恢复生产提供资金保障。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在疫情防控期间,对承租国有资产类经营用房的中小养老服务企业,减免1-3个月房租。鼓励租赁主体在疫情期间对中小养老服务企业减免租金,各地可对减免租金的业主给予适度财政补贴等。

对于养老服务企业与机构,尽快出台相关措施,适当减免一季度社保缴纳额,降低社保缴纳基数/费率,以减轻养老服务企业和养老服务机构的负担。

另外,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尽快出台措施阶段性减免企业税负、取消/暂停/减征部分政府性基金、行政性收费、进一步提高小规模纳税人企业所得税及增值税起征点。

因疫情导致重大损失,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受到重大影响的困难中小养老服务企业和养老服务机构,可申请免征疫情期间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允许部分中小养老服务企业和养老服务机构延期缴纳水费、电费、燃气费等。

3.加大稳岗支持力度

对受疫情影响的中小企业延期缴纳税款,缓缴社会保险费。中小企业在停工期间组织职工参加各类线上职业培训、吸纳因疫情无法返岗的农民工就业等,给予相应补贴。

规范企业用工,支持企业与职工集体协商,采取协商薪酬、调整工时、轮岗轮休、在岗培训等措施保留劳动关系;对已成为失信主体的疫情防控领域企业,开辟信用修复绿色通道。允许调剂使用年内的休息日。

后 记

近两年的中国经济正日益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即便是国际市场环境再怎么变幻莫测,我们都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绩。而医疗实力与科技手段的巨大进步,更是我们击退疫情、稳住经济和消费的最大资本和底气,这些都是2003年非典疫情时期所无法比拟的。

立春已至,万物复苏的春天正款款而来,无限的生机和希望,都在此间孕育和承载着。

只要满怀信心,胜利一定就在不远处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