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1900年往事

1900年,庚子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最终导致清政府签订辱国丧权的《辛丑条约》。

入侵大清的八国联军前期由英国海军将领西摩尔(1840--1929,英国远东舰队司令)率领,开始时总人数约3万人,后来有所增加。

面对区区3万多人,清政府的八旗子弟军毫无战力,最终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弃城西奔。

这八个国家和兵力分别是:

大英帝国,出兵3000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出兵800人;德意志帝国,出兵7000人;俄罗斯帝国,出兵4800人;美利坚合众国,出兵2100人;日本帝国,出兵8000人;意大利王国,出兵53人;奥匈帝国,出兵50人。


八国一共出动军舰约20艘,陆战队约540人。八国以日本派遣的军队人数最多,是八国联军的主力。 


背景

1898年,光绪帝任用康有为、梁启超等推行变法失败,各国多同情变法维新派,主要领袖纷纷逃往国外,慈禧太后仇外情绪严重。

义和团在山东一带兴起,被山东巡抚毓贤利用来抗衡教会、威吓教民脱离基督教会。在各国压力之下,清廷改派袁世凯入鲁取缔,义和团乃转移至顺天府、涿州等地,京师也渐有拳民活动。

义和团的迅猛发展,使列强大为恐慌,他们纷纷要求清政府采取措施消灭义和团。


大清门

发端

1900年4月,聚居北京东交民巷的十一国公使对清军的保护失去信心,于是向清廷提出自备卫队保护使馆的要求,几经交涉,总理衙门终答应要求但限每国只准许派30人。

情况自此开始变坏。

光绪二十六年三月(1900年4月),英、美、德、法四国公使先后照会清廷,限令清廷在两个月内剿灭义和团,否则将直接出兵干涉。


5月28日在北京北堂(西什库教堂,当时是中国天主教的总堂)主教樊国梁的建议下,列强遂于提出派出“使馆卫队”进入北京,

驻北京的各国公使举行会议,决定以“保护使馆”为名,联合出兵北京。

5月31日,多国卫队入京。其中英国79人、俄国79人、法国75人、美国53人、意大利39人、日本24人。

清政府先是拒绝,后被迫同意,但提出“每馆以二三十人为率”,结果列强先后派出400多人进京。后来列强又派遣西摩尔带领2000 人前往北京,这些行为对清政府形成了严重威胁。

对此,清政府一方面继续发布镇压义和团的命令以消除列强派兵的理由,另一面调集军队进入北京以防不测。

5月31日晚,英、俄、法、美、意、日六国从天津派水兵及陆战队349人登岸,乘火车于当晚抵北京。6月3日,德国水兵51人、奥匈士兵32人入北京。

列强向北京强行进军,以及义和团抵御外国军队,使清廷对义和团的态度开始出现转变。


日本海军陆战队

形势恶化

6月4日此时,北京形势迅速恶化。中外对立局面日趋严峻,大规模的流血冲突一触即发。

法国公使提出建议:“凡有舰队在中国沿海一带的各国公使,应立刻通电本国政府,要求下令给各国海军统帅,在北京被封锁而排外运动占上风的情况下,立刻采取必要的营救办法。


6月6日派军机大臣刚毅去涿州“劝散”义和团,实为考察情况。结果刚毅的态度是“力言拳民可恃”,赵舒翘等也赞成采取招抚的措施。再加之载漪等官僚的鼓动,清政府逐渐开始承认义和团为合法组织。

慈禧信任毓贤,相信团民能“刀枪不入”“枪炮不伤”,欲借助义和团之力排外。

在部分朝廷亲贵支持下,义和拳开始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大举进京勤王,反抗外国列强国瓜分中国的行径。拆电线、毁铁路,并攻进天津租界。

6月9日董福祥所率领的武卫后军(甘军)即日被调入北京驻守。

6月10日起,在清朝官员的默许下,义和团开始大量进入北京。在初期,义和团与北京的外国人关系紧张,但并未发生大规模流血事件。

1900年6月10日凌晨,西摩尔率2000兵力自塘沽下舰,兵锋直指北京,对中国不宣而战。美国军官麦卡加拉为副统帅,率军自天津向北京进发,此为八国联军侵华的标志。


西摩尔

​ 6月11日,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八国的2066名(英军915人、德军540人、俄军312人、法军158人、美军112人、日军54人、意军40人、奥匈军25人)联军先遣队到达北京保卫使馆。

日本书记官杉山彬前去迎接入京的西摩尔联军,在永定门外被甘军所杀,开腹剖心。事后,大臣荣禄亲赴日本使馆道歉。

6月14日,在使馆卫队入京后,以德国公使克林德为首的部分外国外交人员一味使用武力解决问题。克林德带领水手一排行于内城之上,发现有沙地有义和团练习,即毫不迟疑发令开枪,当场打死二十余人。

6月15日,军机处曾一度传旨,令在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及山东巡抚袁世凯速入京。

6月16日,天津租界之对外电报中断。各国海军将领会议,决定占领大沽口炮台。同日,慈禧召开御前会议后,发出勒令解散拳民的上谕。

6月17日(清光绪26年)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大沽炮台陷落。慈禧收到洋人出兵的同时还要求她归政于光绪的虚假情报。于是慈禧态度作出一百八十度转变,命刚毅、载漪、载勋、载濂、载澜统领义和团,载勋任步军统领九门提督。

6月20日,克林德去总理衙门交涉时与神机营章京恩海相遇,并被后者射杀,这就是著名的“克林德事件”。

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的名义,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

清廷向各国宣战的同时,也悬赏捕杀洋人,规定“杀一洋人赏五十两;洋妇四十两;洋孩三十两”。义和团及朝廷军队(主要为荣禄手下之甘军)围攻各国在北京的使馆。

义和团及朝廷军队围攻各国在北京的使馆。由于列强早已做好以武力镇压义和团的准备,北京各使馆已筑起防御工事,由英国全权公使窦纳乐负责指挥防卫。

6月23日,大沽登陆之联军,解西摩尔之围。

6月25日,慈禧太后谕荣禄停攻使馆,送蔬果食物等往使馆慰问。

6月28日,复攻使馆。


7月2日,德军在北京陷落之后两个月才到达中国。他们热切执行德皇威廉二世1900年7月2日发布的命令:“你们知道,你们面对一个狡猾的、勇敢的、武备良好的和残忍的敌人。假如你们遇到他,记住:不要同情他,不要接收战俘。你们要勇敢地作战,让中国人在一千年后还不敢窥视德国人。”、

威廉二世的这段讲话是对5世纪匈奴入侵欧洲的回忆。後来这段话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英国人借用来贬损他们的德国敌人。

7月9日,聂士成于天津城南战死。

7月14日攻陷天津;联军占领了天津;直隶总督裕禄兵败后自杀。

7月15日,俄军于黑龙江海兰泡越境,悉数屠杀华民六千多人。

7月26日,慈禧以李秉衡掌京郊之武卫军防守京畿。

7月28日,主和的大臣许景澄及袁昶被清廷处死。

8月2日,集兵二万自天津沿运河两岸进发,在廊坊受义和团围攻,(史称廊坊大捷)兵败后加大兵力一举占领廊坊,联军集兵二万自天津沿运河两岸进发,日军有8000人、俄军3500人、英军2500人、美军2000人、法军1000人,奥军和意军仅不到百人,拿着国旗虚张声势。

8月4日,联军向北京进逼。次日,八国联军进抵北仓,受到清军马玉昆、吕本元等部及李来中所部义和团阻击,伤亡635人后,攻占北仓。当时沿途的清兵和义和拳民估计有15万之多,而联军总数开始时仅3万多人(后来有所增加)。时值8月,气候炎热而潮湿,加上沿途浓密的玉米地形成天然屏障,也为进军增添了种种困难。

18月5日早上8点,八国联军指挥官Gaselee指挥部队向北京出发。下午1点,第五炮兵联队实施炮击。

8月11日,清廷处死主和的大臣联元、立山及徐用仪。李秉衡于通州自杀。

8月14日凌晨,联军来到北京城外向北京发起总攻。俄军攻东直门,日军攻朝阳门,美军攻东便门。俄军与日军面对的城墙较高,且遭遇的抵抗较强,各自阵亡了约100人左右。而美军进攻的东便门城墙较低,离清军的火力较远。上午11时,美军决定用梯子从城墙角边爬上,第九步兵队一些人带着星条旗爬上城墙,是最先攻入外城的军队。虽然美军先攻入北京外城,但被清兵的炮火压制,难以前进。英军中午始达北京,攻广渠门,至下午2时许攻入。晚上9时,俄、日军各自由东直、朝阳破门而入。

8月15日,逐步攻占了北京各城门,随即与清军在京城各处展开巷战。

8月16日晚,基本上联军已经占领北京全城。慈禧太后、光绪帝和亲贵大臣离京,珍妃投井溺毙,下罪己诏,派奕劻和李鸿章与联军谈和。慈禧太后等人逃至怀来县,随后又辗转逃亡至大同,后来又逃到太原和西安。

至此,北京城陷落。



签订条约

8月28日,八国联军在皇宫阅兵,各国军队在天安门广场金水桥前集结列队通过天安门、端门,穿过皇宫,出神武门。

这就是阅兵!

依次有俄军、日军、英军、美军、法军、德军、意军、奥军等3170人,俄罗斯军乐队吹奏各国国歌、乐曲。这是对中国的严重的侮辱,对中国主权的践踏。阅兵之后,各国军官重新回到皇宫,以参观为名公然疯狂抢劫,一个英国侵略者事后回忆说:“一大群联军军官见到这些东西伸手就拿,把他们想要的东西装入口袋”。

北京被占领以后,八国联军统帅、德军元帅瓦德西特许士兵公开抢劫三天,以后各国军队又抢劫多日。中国的珍贵文物遭到了空前的浩劫。皇宫和颐和园里珍藏多年的宝物被抢掠。俄军最高指挥官阿列科谢也夫将军等人把慈禧寝宫用黄金和宝石精制的数十件珍宝“洗劫一空”。英、法士兵把各类珍宝抢光以后,以搬取大件之物

9月,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被推为联军总司令来华。联军陆续增至十万,由京津出兵,分攻山海关、保定、正定以至山西境内。其中法、德军队在侵入山西时,被清军刘光才部击退,停止继续深入。

此间,俄国又单独调集步骑兵十七万,分六路侵占中国东北。

10月4日,法国向各国提出备忘录,包括惩凶、赔款,在北京及其附近地区驻军、毁大沽炮台等六项要求;

俄罗斯除了与随联军进攻北京外,更另外从南北两路派二十余万人进占中国东北。北路俄军8月攻占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9月至占领吉林省城吉林;南路8月占据营口,10月占领沈阳,

10月6日两军会师,占据了东北全境。

12月联军提出《议和大纲》十二条,24日迫使清政府全盘接受,后来又加入了比利时、西班牙、荷兰。


1901年正月(清光绪27年),惩治义和团罪首,端亲王载漪、辅国公载澜,发配新疆。庄亲王载勋、右都御史英年、刑部尚书赵舒翘等人自尽。山西巡抚毓贤、礼部尚书启秀等人处斩。

1901年四月,醇亲王载沣任头等专使大臣,赴德谢罪,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

1901年9月7日(清光绪27年)签署了《辛丑条约》。后八国联军除留一部常驻京津、津榆两线,其余撤兵回国。 


十一国商议条约内容


1900年庚子年,以签订《辛丑条约》为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