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庚子年”说法聊起,以“代汉者当涂高”为例论述谶语来龙去脉

最近网上流行一种“庚子年”的说法,他们从1840开始找了三个庚子年。

1840年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开启,列强敲开了清王朝的大门,发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时隔60年后的1900年发生了义和拳及八国联军侵华,然后1960年也发生了一些事。

他们将这三个年份的事件组合起来,认为这就是一种规律,从而形成了“庚子年”的说法。

靠谱吗?这真有规律吗?

从“庚子年”说法聊起,以“代汉者当涂高”为例论述谶语来龙去脉

知常容一开始看到这个也很惊讶,的确太过于巧合,所以我就产生了好奇心。

产生好奇心的最好办法就是继续去查,如果真的是规律,那么肯定会重复出现。

我先找到公元100年,这一年是汉和帝永和十年,这一年舞阳大水,日南、象林的夷族起兵,这些都是局部的事情,没有全国性的灾难。这种局部灾难翻开史书可以找到很多,就算是大唐的贞观之治也出现过,并非庚子年独有。

我又找了220年,这一年曹操病死了,曹丕继位,然后汉献帝禅让,曹魏建立,全国没有什么大灾,相反有祥瑞出现。这种祥瑞肯定是人为造出来,为禅让造声势。

280年三国结束,西晋统一全国,全国大一统,这对百姓来说免去兵灾,不是坏事。

340年是东晋咸康六年,也没有发生什么大事。

从“庚子年”说法聊起,以“代汉者当涂高”为例论述谶语来龙去脉

如果从1840开始往前推,1780年是清乾隆四十五年国内也没有什么大灾,倒是外国不太安定。

1720年是清康熙五十九年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百姓之事。

1660年是大明永历十四年,清顺治十七年,这一年也没有发生什么重大的天灾。

1600年是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没有大的天灾发生。

1540年是明世宗嘉靖十九年也没有什么大灾。

从上面来看,有没有天灾人祸跟年份并无太大的关系,反而跟国力有关系。康乾盛世国力强盛,嘉靖时期的国力也不弱。

倒是从1840年开始,是耻辱百年开端,国力下降,是中国受列强欺负史的开启年,国力变弱,自然天灾人祸不断。当时的世界也是战争频发,二十世纪前面五十年就发生了二次世界大战。整个世界本身就极度不稳定,这是大环境。

当然国家这么大,局部发生问题几千年来肯定不止只是庚子年,就是其他年份也是有的。

从“庚子年”说法聊起,以“代汉者当涂高”为例论述谶语来龙去脉

那你说一定没有道理吗?似乎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因为有这么多巧合在,让人不由不信。

这恰好是这种说法被很多人采纳的原因。

这让我想到古代流传的一些谶语和图谶,留传到现在,在民间还保持较大影响力的自然属唐代李淳风、袁天罡撰的推背图,有人说这图不但预测到现在还预测未来。

至于是不是,知常容不作评论,我没研究过也不懂,所以没有发言权。

但至少有一点就是对未来的走势,似乎没有一个统一和确定的答案,至少这些爱好者和研究者得出的并非完全相同的结论,包括年份事件和人物。

这又让我想到我曾经想过的一篇文章:《三国谶语:代汉者当涂高,谁才是涂高?》。对三国了解稍深的朋友肯定听过“代汉者当涂高”这几个字。

这几个字并非从三国开始流行的,而是从西汉末年就开始流行了,为什么流行这句话呢?

这个还要从刘邦开始说起。

从“庚子年”说法聊起,以“代汉者当涂高”为例论述谶语来龙去脉

《史记》记载这么一件事情,吕后想封诸吕为王,丞相王陵冒出这么一句话:

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史记·十二本纪·吕太后本纪》

吕后很不开心,王陵就被明升暗降了,离开丞相的位置了,但这句话就留下来了。这件事有没有呢?反正有争议,但是这句话是百分百流传下来,而且深入民心。

换句话说这天下刘氏继承才是正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刘姓建立的“汉”特别多的原因,他们建立汉时一定会想方设法与刘邦扯上关系。

诸吕夺权之后,西汉功臣联手将权力还给了刘氏,这是第一次,王莽代汉之后,最终又回到刘秀手中,这是第二次。连续几次之后,大家自然也就信了。

要是司马迁看到这情况,估计他也不需要浪费千余字在《高祖本纪》中神话刘邦了。

其他人想要替代汉室,就必须要造舆论,这样“代汉者当涂高”就应运而生了。

一开始割据巴蜀的公孙述认为这个就是指自己,他在巴蜀称帝。刘秀写信给他说你理解错了,反问了一句:君岂高之身邪?

这是这句谶语有史记载的第一次争执。

从“庚子年”说法聊起,以“代汉者当涂高”为例论述谶语来龙去脉

接着袁术认为指自己,他也称帝,当然结果大家都知道。

巴蜀之地在刘备时期就流传着认为这句话指的是魏国,暗示魏国将统一天下,这也是为什么刘禅不战而降,谯周劝自己的主公投降还这么理直气壮的原因。

光一句话,就有很多种解释,仿佛一个大筐,可以不断往里装

但刘邦的这句“非刘氏王,天下共击之”的影响力和压力还是有的,所以曹丕才会想到禅让的方式。

你让给我的,不是我抢的,这样我的得到也正当了。

曹丕称帝魏国没有很快灭亡,而是传递下去了,就破了非刘氏王这句话,“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话的作用就降低了,也没有太大的多传,因为汉献帝已经将天下转让给曹家了。

有人问为什么曹丕这么复杂称帝,而刘备直接称帝就可以了,因为刘邦这句话在当时认可度还很高。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也明白晋司马炎为什么要用禅让制了。因为既然刘姓可以传给曹姓,自然也可以传给司马氏了。

大家看原来可以用转让的方式破这个谶语啊。因为最后大一统是司马氏,而不再是刘氏,整个谶语就完全破掉了。

“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话自然失去了价值,就进入历史书册中了。

从“庚子年”说法聊起,以“代汉者当涂高”为例论述谶语来龙去脉

谶语的形成很多是有目的,比如陈涉起事之时就造了一句话“大楚兴,陈胜亡”,张角张梁起事时也造了一句话“苍天已死 黄巾当立 岁在甲子 天下大吉”。

这两句话指向性比“代汉者当涂高”更有针对性,但作用和意义是相近的。

那古人是怎么对待这些谶语或者占卜呢?

有这么一句话或许可以代表一种态度:子不语怪力乱神。这是孔圣人的观点。

姜子牙和周武王讨伐商纣时,占卜的卦相显示很坏,这一次肯定要失败。

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史记·齐太公世家》

但姜子牙坚持要讨伐商纣,因为时机到了,结果自然成功了。

前一次占卜的卦相很吉,武王却没出兵,那是因为时机没有到。

这件事发生在科学很不发达,占卜、谶语,巫术很流行的商周之际,他们作出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