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自诩汾阳主人,视察汾阳时为何未提“拜祖”之事

郭沫若先生

1965年12月4日,郭沫若先生满怀激情地到汾阳视察,先生一行刚到汾阳,便驱车来到驰名中外的杏花村汾酒厂。在走往酒厂的路上,先生脸上挂着舒心的笑意,连连对陪同人员说:“呵!远远地就闻到杏花村的酒香了。”

进入酒厂,郭沫若就急切地走进工厂的每个车间,每个工作室,兴致盎然地观赏汾酒、竹叶青的生产流程。他仔细地观看着每一道工序,还不时地询问陪同人员和正在干活的工人一些问题。

在包装车间,他一定要亲手参加劳动,包装汾酒。一位老师傅细心给他讲解后,他便认认真真地学着示范动作干起来了。他铺平第一张包装纸,包好了,但不理想;又试着改进一下,包了第二个,稍好点;再琢磨着仔细包第三个,终于完全符合了要求。

郭沫若自诩“汾阳主人”,他四川沙湾老屋内,至今有“汾阳世第”匾额

郭沫若兴致勃勃地一口气包装了8瓶酒才罢手。看着自己亲手劳动的成果,郭沫若深有感触地对大家说:“喝酒人要想到做酒人的辛苦,你们的酒远销五大洲,为国争了光,谢谢你们啦!”在场的人们鼓起掌来。

中午,酒厂设宴为郭沫若接风。当大家正要举杯痛饮时,郭沫若的随行医生出面劝止:“您的身体可不允许多喝酒啊!”

郭沫若一笑,说:“到了老家,更何况已经身在名酒的产地,不喝汾酒,那真是虚枉此行啊!今天我就不听你的了。”说完,举起酒杯,痛快地一饮而尽。

一直喝到半醉,郭沫若才停下手中的酒杯。此时,他诗兴大发,铺纸提笔,挥毫泼墨,草诗一首:

杏花村里酒如泉,

解放以来别有天。

白玉含香甜蜜蜜,

红玫年陈软绵绵。

折冲樽俎传千里,

缔结盟书定万年。

相共举杯酹汾水,

化为霖雨润林田。

令人难于费解的是,郭沫若自诩“汾阳主人”,他四川乐山沙湾的老屋内,至今悬挂着“汾阳世第”的金字匾额。他首次踏上汾阳的土地,为啥并未提及“拜祖”之事呢?原来,先生心中一直有个心结:郭沫若先祖郭有元迁自福建宁化石壁村,此前由福建龙岩迁来。龙岩与汾阳数千里之遥,其间是怎样的传承关系呢?这个心结一直难于解开。在未厘清谱系关系的情况下,先生拜祖的心愿也一直没有提出来,直到1978年6月12日,带着终生遗憾辞世。

事过二十三年后,重庆市110中学退休教师黄久恒,辗转福州、宁化、龙岩等地,通过查阅地方志和石碑,向先生后人提供了《福州郭氏支谱》,该谱载:“虢叔后裔七十世孙郭子仪生八子,长子郭曜子孙徒河南光州固始县。唐懿宗咸通年间,王审知堂弟王想任闽节度使。郭曜孙郭嵩(官授枢密使),随同王审知从弟王想,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奉王(汾阳王)图像香火入闽,居于新宁县郭坑村(今福州长乐芝山)……而郭曜一后裔宋朝时任龙岩武官,后从龙岩迁至宁化石壁村,郭沫若为郭曜后裔无疑。这则消息,自然使九泉之下的老先生感到欣慰。

附:郭沫若赞扬汾酒的手迹

(录自《郭氏文化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