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沉浮录”之------“富贵寿考”的汾阳郡王郭子仪


“名将沉浮录”之------“富贵寿考”的汾阳郡王郭子仪

郭子仪,生于大周通天二年(697年),山西曲阳人。唐代著名将领、军事家。以武举入仕,历任左卫长史、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卫尉卿、朔方节度使、御史大夫、兵部尚书、司空、司徒、太尉、中书令等职。他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尊封为代国公、汾阳郡王,赐赠丹书铁券。建中二年(公元781)病逝,追赠为太师,赐谥号尚父、忠武,陪葬代宗宗庙。他富贵长寿,后代繁衍安泰。他有八子七婿,都是朝廷重要官员。

郭子仪在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中状元,是历史上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的人,也是历史上“富贵寿考”四字俱全的绝少数名臣之一。他历仕玄宗、 肃宗、 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名将沉浮录”之------“富贵寿考”的汾阳郡王郭子仪

一、忠勇爱国,军功至伟。他为四朝柱石,卫国功臣,力挽狂澜,对唐王朝有再造之功。

1、平定“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年,爆发安史之乱,唐玄宗任命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命令他带领朔方军讨逆,唐朝的国运几乎系于他一人之身。756年四月,一举收复重镇云中,接着获得马邑大胜。马邑的收复打通了朔方军与太原军的联系,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

他又率部东进,与李光弼会合,以十万官军,分别于九门城、沙河、嘉山等地取得大胜,斩杀叛军数十万人。随后河北十多州郡归降唐朝。郭子仪在河北的辉煌战绩,扭转了唐军仓卒应战的被动局面,改变了整个战争形势。

第二年八月,郭子仪与李光弼率兵在潼关大破贼兵,收复洛阳、长安二京,至此延续了七年零三个月的安史之乱彻底平定。

“名将沉浮录”之------“富贵寿考”的汾阳郡王郭子仪

2、大败吐蕃兵。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变衰,吐蕃乘虚大举攻唐。763年十月,代宗逃到陕州避难,吐蕃兵占领了长安。朝廷急诏拜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讨伐贼兵。郭子仪采取声东击西、虚张声势之计,以几千人的兵力收复了陷落15天的长安。

广德元年(763年),仆固怀恩叛变。广德二年十月,仆固怀恩招引吐蕃、回纥、党项数十万部众南下,京师惶恐。郭子仪采用闭城拒守的策略,粉碎了叛军的进攻。永泰元年(765年)八月,仆固怀恩又率30万人马,直取长安。郭子仪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他亲自到回纥军营会见回纥首领药葛罗,商谈双方和好共破吐蕃兵。随后,郭子仪与回纥会师,在灵武台西原大破吐蕃,斩首5万,生擒上万人。

二、宽厚待人,知足知止。他深谙“冲而用之或不盈”之理,真正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屡黜屡起,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拥有极高的威望。人们十分尊重他,吐蕃、回纥称他为神人。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甚至有些安史之乱的叛将也很尊重他。 

“名将沉浮录”之------“富贵寿考”的汾阳郡王郭子仪

1、冰释前嫌,携手抗敌。

李光弼和郭子仪同为唐朝著名将领,他们曾经共同镇守朔方担任将军,可是两个人的关系并不太好。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提升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位居李光弼之上。这时朝廷要郭子仪挑选一位得力的大将,去平定河北。郭子仪出以公心,推荐了李光弼。李光弼却以为郭子仪是借刀杀人。临行前对郭子仪说:“我赴死心甘,只求你不要再加害我的妻子儿女。”郭子仪听到他冤枉自己的话后,流着热泪对他说:“现在国难当头,我器重将军,才点你的将,愿与你共赴疆场讨伐叛贼,哪里还记着什么私忿呢?”李光弼听了非常感动。两人手扶手相对跪拜,前嫌尽释。 

2、以德报怨,化敌为友。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十二月,宦官大臣鱼朝恩派人暗地挖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大历四年的春天,郭子仪回到朝廷时,朝野人士都认为郭子仪必定杀掉鱼朝恩,朝廷上下也会掀起一场大风暴,代宗也为了这件事,特别吊唁慰问。郭子仪却哭着上奏说:我在外面带兵打仗,士兵们破坏别人的坟墓,也无法完全照顾得到,现在我父亲的坟墓被人挖了,这是报应,不必怪人。这是臣的不忠不孝,招致上天的谴责,不是人患所造成的。满朝的公卿大臣听了他的回奏后,都对他无限钦佩。郭子仪想到的是国家安危而非更让人恩怨,朝廷的安稳远比自己私事重要。

“名将沉浮录”之------“富贵寿考”的汾阳郡王郭子仪

3、保人颜面,趋吉避祸。

郭子仪的晚年,用忘情声色来排遣岁月。有一天,他正与歌伎们尽情玩乐,卢杞突然来访。他知道卢杞心胸狭窄,眼瞅必报,长相难看,半边脸是青的。郭子仪担心女眷及歌妓耻笑,立即命令所有人一律退出,不惹事端。他单独和卢杞谈了很久。后来卢杞果然作了宰相,凡是过去有人看不起他,得罪过他的,一律被杀身抄家。只有对郭子仪的全家,即使稍稍有些不合法的事情,他还是曲予保全,认为郭令公非常重视他,大有知遇感恩之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