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涮羊肉回忆:大白菜、冻豆腐、粉丝、直沽高粱一个不能少

前天一篇小文 获得不少朋友称赞,着实出乎本人意料,这两天趁着夜深人静又捣鼓这么一篇,也请各位过目。

在此说明一点,所写的事儿都是本人经历和回忆,有的片段记忆模糊,导致描述有误,还请各位指正。我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字找回点天津记忆,仅此而已。

正文开篇:

一场秋雨一场凉,天气预报今天有雨,雨下来了,温度也一定跟着降了。天冷了,就得吃火锅。跟杨光里曹大哥说的有钱就得吃腰子一样。

关于火锅,有些地方的叫法不一样,广东叫打边炉,北京叫涮肉,过去的天津人更多的把涮羊肉叫涮锅子。不是因为哏儿哥是天津人,就故意把天津话抬多高,反正天津的好多方言土语都是特别有感觉,嘛叫有感觉?就是形象!到位!比如蒸米饭不叫蒸米饭,叫焖干饭,棒棒糖不叫棒棒糖,叫嗦了蜜一样,词儿很俏,带着一股利索劲儿。

涮锅子在天津正经流行起来,应该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在那以前,除了回族朋友外,普通天津人家里面很少做牛羊肉,当时还曾经有关于牛羊肉是顶纹儿还是顺纹儿切的民间讨论,什么炖牛肉放红果,放橘子皮等等的窍门流行则是九十年代后的事儿了。

当年买羊肉片,是需要等的,而且时候不短,在那个没有切片机、冰箱也不是流行家用电器的年代,你夹到锅里的每片肉,都需要案板师傅一刀刀的切出来,当时生意火爆的牛羊肉门店里面,都得配备几名切片师傅,不少师傅手上虎口位置都贴了橡皮膏,即便如此,磨出泡来也是常有的事儿。

关于肉,我不是特别有研究,当时的人们好像也不像现在这么讲究,什么上脑、黄瓜条之类的。基本上买到的都是摊主直接推荐的。后来,有了各家店铺自己制作的羊肉卷,圆柱形,外表一层塑料膜,买肉时,伙计从冰柜里取出,把外表薄膜退去一部分,然后上面盖上一块白布,左手按住,右手提刀,也是一刀刀的片,那个工艺流程好像木工的打刨花。肉片是粉白相间,一个个码仔盘里,切得差不多够分量了,上称一看,基本上都会补上一两片儿,为嘛?招揽主顾,给顾客留下厚道的印象,希望你下回还来。

羊肉卷渐渐流行之后,在当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有的肉摊处理羊肉不到位,把筋儿都裹了进去,很多人吃了之后抱怨,“嚼不烂胡”,所以当时很多牛羊肉店招牌上都特别注明——“不吐核”。

关于蘸料,那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了,但基本上都是麻酱、酱豆腐、韭菜花、香菜、辣子油,还有一样,就是虾油,别小看这颜色发污,闻起来甚至有点腥臭的虾油,它和众调料配伍之后,真的是让味觉提升了几个档次,既遮盖了羊肉的膻,又用咸腥的海味给软嫩的羊肉提了鲜,十足的点睛之笔。

关于饭馆里的蘸料,各家也有各家的小配方,有的配上点食醋、料酒,有的则加了白糖、生抽、蚝油等等,我有一次和二十五中对过的福子爆肚老板娘聊天,大姐跟我说,早些年他们家经营涮羊肉时,调料有30多种,哎呦。姑且不论这30多种调料到底是嘛,就是让我写出来,都够呛。更别提调配了。

后来,随着涮羊肉的渐渐走入家庭,部分调料企业抓住了这个难得商机,推出了袋装涮羊肉调料,而后,像恩来顺、东来顺这些知名涮羊肉品牌也陆续推出了以店名为品牌的袋装料。这里面有这么一段,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应该是九十年代中期的时候,有一个名为川崎的上海调料品牌大举进军天津市场,电视报纸广告连绵不断,“火锅配川崎温馨我和你”的广告语也是深入人心,在这种强大的信息攻势之下,人们也确实接受了这个揭盖即食,一人一碗的新型调料。

后来的那几年,天津本土品牌大宇崛起,以更适合天津人的口味抢占了高地,川崎在天津的销量逐步下滑,而后逐步消失,倒是这两年,又有了川崎的销售,还是老包装老味道,就是麻辣口味的,也带着丝丝甜腻。前两天吃了一次,回忆还在,但现在的我,已然不适应了。(多说一句,关于大宇,可以开袋即食,其实,再加点家里泄好麻酱,味道更佳)

再说说涮锅子的主料吧,首当其冲的是羊肉、搭配的则是青麻叶的大白菜、粉丝、冻豆腐,只此几样,这其中有传统在里面,也有客户因素,那时候的冬天,除了白菜土豆,哪还有什么菜能寻摸着呢?也是这简单的几样,反倒是让这火锅吃的有滋有味儿,白菜清口、豆腐解腻、浸润于鲜美肉汤内的粉丝,口感独特又解馋。吃到最后,一人一个小碗,把锅里的汤盛出来一喝,熨帖。

有时候,我想想这火锅的演变也好像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个时候讲的是交情,萍水相逢就好像那铜锅里填进去的清水,随着彼此交往,感情越来越深,那一锅熬煮了众多食材与经历的汤也是越发的浓稠与鲜美,到了最后还是可以彼此分享。

倒是现在的火锅,开始就是浓烈奔放,可你会发现,它会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让你一点点的削减兴趣,以致到最后都不忍再捞、再吃、甚至再看。更快速的节奏,让人们处理感情也多了武断,少了耐心。

关于火锅与酒的搭配,上了岁数的人还是喜欢白酒。

而八十年代天津最流行的品牌之一,当属直沽高粱,在很多老天津人的眼里,当年的直沽高粱就是顶级好酒,堪比茅五剑,其风靡程度,和现在的白牛差不多,不同的是,当时的直沽高粱是纯粮酒,而白牛是嘛?您看看标签就明白了。

可能有的朋友会提到佳酿以及蚌埠白,沧州白(杨义相声《歌厅轶事》中提及过),那也是以后的事儿了。

可现在的直沽高粱归属哪?哏儿哥是真不知道了。

至于说佳酿,哏儿哥听说,市面上先后涌现了四五种,其中最受欢迎的,还是津酒集团推出的新港牌,需要用瓶起子开盖的佳酿。

现在的青年人则多喜欢啤酒相伴,这一点上岁数的,总是看不惯,用爱喝酒的大哥的话讲:喝一肚子水,嘎嘛呢?!

其实啤酒,老天津人也有自己的最爱,那就是绿瓶雪花12度。这个片段,我单独摘出来,再写。

关于吃火锅的环境与氛围,个人认为最惬意的,还是在某个冬日雪天的中午,一家人或是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在旧时平房的屋子里,一边是暖烘烘的煤炉,桌上是热腾腾的锅子,外面雪花飘飘,看玻璃渐渐泛上哈气,慢慢结出冰花。众人举起酒杯,一饮而下。

电影《老炮儿》截图

多少年后,那温暖,也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