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大帝的生父,是沙皇还是隔壁老王?

在近代历史上,一直以来都有“最后一代伟大君王”的说法,也就是皇权时代的最后阶段,闻名于世的三位君主,也就是清国康熙皇帝、法王路易十四、沙俄彼得大帝,这三个人不但都很英明伟大,而且都是年少继位,人生经历都极富传奇色彩。这其中尤以彼得大帝最为明显,因为他是这三个人当中唯一一个近代化的改革家,当然流传最广的,还是关于他非沙皇亲生血脉的花边消息了。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话说这个彼得大帝是在1672年5月30日出生于莫斯科,是俄国罗曼诺夫王朝沙皇阿列克谢和第二位皇后娜塔莉亚的独生子。那么为什么会有传言说彼得大帝并非沙皇亲生子呢?是因为他一生下来,就非常的健康、壮实、活泼,而且长相还非常俊俏,但是阿列克谢沙皇却是个丑陋、肥胖、且晚年顽疾在身的“药罐子”,俩父子无论从哪一方面讲都没有相似点。当然你可以说是皇后娜塔莉亚的基因强大,弥补了这些缺点,但是你看看沙皇的其他几个儿子,要么体弱多病、要么丑陋不堪、要么就是有先天性的残疾,总之没有一个是“健全”的。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反差,所以从一开始宫廷之中就不断地有流言蜚语,甚至沙皇阿列克谢本人都怀疑彼得的生父另有其人。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怀疑归怀疑,当初那个时代也没有亲子鉴定,根本无法证实彼得的血缘关系。不过因为这种先天性的身体优势,让彼得在排名极靠后的情况下,却能继位成沙皇。前面说到阿列克谢沙皇常年顽疾在身,在彼得还不到四岁的时候就一命呜呼了,彼得同父异母的兄长费多尔继位。但是这个费多尔也是个“药罐子”,从小就体弱多病,没几年就匆匆去世了。其他的皇族除了身体更差和有残疾的之外,就只剩下彼得和他的哥哥伊凡,这个伊凡其实也是天生迟钝的“半个傻子”。于是彼得在母亲娘家纳雷什金家族集团的支持下,被拥立为新的沙皇,这一年他才10岁。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前面说过阿列克谢沙皇的儿子们全是“歪瓜裂枣”,女儿也一样,彼得同父异母的姐姐索菲亚公主就是一个,又胖又丑还残暴,跟《鹿鼎记》当中的那个风骚公主根本对不上号。她不甘心皇位被纳雷什金家族把持控制,也联合自己母亲的娘家家族进行争夺,王位之争愈演愈烈,比清朝的“九王夺嫡”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索菲亚的精心策划下,沙皇御林军的射击军团突然发动叛乱,围攻克里姆林宫,当着小沙皇彼得的面杀死了他的舅舅,也就是纳雷什金家族的主持人。随后在贵族的支持下,索菲亚拥立那个天生迟钝的伊凡为沙皇,并且由自己摄政。而彼得虽然保住了第二沙皇的称号,但是被赶出了莫斯科,随着母亲居住在郊外。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彼得之所以会被轻易的赶下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关于他的血脉,很大一部分人都相信彼得的出生,是他母亲偷情的结果,所以贵族们才会宁愿拥立一个“傻子”,也不愿意他在位。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向来都是腥风血雨,年幼的彼得所受的刺激一点不比康熙小,从此就养成了既反对暴力、又迷恋暴力的性格。在乡下无法受到正规教育的情况下,彼得发愤图强,从侨民哪里学习知识和航海技术,从侍卫哪里学习军事,从农民那里学习人生道理。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就这样在他16岁的时候,已经长成一个高大、健壮、英武不凡的青年,成年时的彼得身高205厘米,是人类历史上身高最高的帝王。这个时候索菲亚意识到,这个常年被自己忽视的对手终于变得原来越危险,于是决定再次发动兵变,杀死彼得一劳永逸。但是这一次却被彼得率领的少年兵团轻易击退,索菲亚最终被软禁在了修道院,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贵族们实在无法忍受一个傻子沙皇,而不得不对血统做出妥协。从此彼得开始走向权力巅峰,一步一步获得“大帝”的称号,这一年他才17岁。只是不知道他的亲生父亲此时会作何感想,如果这个人真的存在的话。